[1] 对于官僚系统内部行用之状的最新研究,参见包晓悦《唐代状的性质及其演变》,《中华文史论丛》2023年第4期,239-286页。
[2] 吴丽娱《试论“状”在唐朝中央行政体系中的应用与传递》,《文史》2008年第1辑,123-124页。
[3] 郭桂坤《唐代前期的奏事文书与奏事制度》,《唐研究》第22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75-176页。
[4] 王钦若等编《册府元龟》卷一○二《帝王部·招谏一》,唐高宗曾谓五品已上官曰:“往日不离膝下,旦夕侍奉,当时见五品已上论事,或有仗下而奏,或有进状而论者,终日不绝,岂今时无事?公等何不言也。自今已后,宜数论事,若不能面奏,任各进状。”中华书局,1960年,1224页。这里与“面奏”而对的“进状”,很难说是代表机构的上奏。
[5] 点校本《文选》卷目分为37类文体,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傅刚指出,“移”和“难”也是《文选》的单独文类,因此《文选》原分39类。见傅刚《〈文选〉三十九类说考辨》,氏著《〈文选〉版本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275页。今从其说。
[6] 由于《文选》版本复杂,对于它与《文苑英华》文体相同的数量,有不同认识。参巩本栋《〈文苑英华〉的文体分类及其意义》,《中山大学学报》2015年第6期,2页。
[7] 李林甫等撰,陈仲夫点校《唐六典》卷一《尚书都省》,中华书局,1992年,11页。
[8] 郭桂坤《文书之力:唐代奏敕研究》,商务印书馆,2023年,42、59页。
[9] 郭英德《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73-74页。
[10] 中村圭爾《魏晋南北朝における公文書と文書行政の研究(研究成果報告書)》,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2001年,137-139页。
[11] 姚铉编《唐文粹》卷九三,陆希声《唐太子校书李观文集序》,四部丛刊景元翻宋小字本。
[12] 卢盛江《集部通论》,中华书局,2020年,82页。
[13] 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六六《白居易传》,中华书局,1975年,4349页。
[14] 李昉等编《文苑英华》卷七○七,杨嗣复《权公(权德舆)集序》,“其五十卷次第,具在集目”,中华书局,1966年,3646页。作为通行本的中华书局影印本《文苑英华》,以140卷宋刊本和860卷明刊本作为底本,本文引用均用此本,同时核以国家图书馆藏明抄本《文苑英华》,相关差异即注明。
[15] 分见韩理洲校点《王无功文集(五卷本会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21页;祝尚书笺注《杨炯集笺注》卷三,中华书局,2016年,291页;彭庆生校注《陈子昂集校注》,黄山书社,2015年,1页;《唐文粹》卷九一,韩休《唐金紫光禄大夫礼部尚书上柱国赠尚书右丞相许国文宪公苏颋集序》。
[16] 《文苑英华》卷七〇一,李华《杨骑曹(杨极)集序》,3616页。
[17] 独孤及撰,刘鹏、李桃校注,蒋寅审订《毘陵集校注》卷一三《唐故殿中侍御史赠考功郎中萧府君(萧立)文章集录序》,,辽海出版社,2006年,294页。
[18] 《旧唐书》卷一九○中《文苑中·孙逖传》作“有集三十卷”,5044页。
[19] 《文苑英华》卷七○二,颜真卿《刑部侍郎赠右仆射孙文公(孙逖)集序》,3620-3621页。
[20] 《毘陵集校注》卷一三《检校尚书吏部员外郎赵郡李公(李华)中集序》,286页。《文苑英华》卷七○二,独孤及《赵郡李公中集序》少“歌”,“祭”作“祭文”,3619页。
[21] 《文苑英华》卷七○二,崔祐甫《齐昭公崔府君(崔日用)集序》,3621页。
[22] 权德舆撰,郭广伟校点《权德舆诗文集》卷三四《唐故通议大夫梓州诸军事梓州刺史上柱国权公(权若讷)文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19页。系年见同书897页。
[23] 《文苑英华》卷七○三,梁肃《丞相邺侯李泌文集序》,“记”后小字注“集作颂”,3624页。“凡诗三百篇,志、表”,明抄本作“凡诗三百,表、志、碑”。
[24] 《权德舆诗文集》卷三三《唐故尚书比部郎中博陵崔君(崔元翰)文集序》,508页。此文作于798年,对时间的考订,见蒋寅笺、唐元校、张静注《权德舆诗文集编年校注》,辽海出版社,2015年,296页。
[25] 《权德舆诗文集》卷三三《唐赠兵部尚书宣公陆贽翰苑集序》,503页。权德舆序文当在陆贽去世(805年)与权德舆去世(818年)之间。《权德舆诗文集》系于元和元年,922页。
[26]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别集类上》:“〔权德舆〕序又称别集文、赋、表、状十五卷。今不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474页。
[27] 元稹著,周相录校注《元稹集校注》卷五一《白氏长庆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81-1282页。
[28] 谢思炜《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其校勘价值》,氏著《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40-46页。
[29] 马其昶校注,马茂元整理《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2页。
[30] 崔致远撰,党银平校注《桂苑笔耕集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14页。
[31] 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张燕公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2页。
[32] 朱玉麒《宋蜀刻本〈张说之文集〉流传考》,《文献》2002年第2期,93页。
[33] 陈尚君《〈张说集校注〉序》:“就保存完整和史料丰富来说,唐人文集前期当数《张说之文集》为第一,中期则以《权载之文集》为重要。言其重要,一是文集规模宏大,涉及当时政治文学的诸多重大事实;二是保存唐代其文集最初结集时的面貌,没有经过后人的改窜。”见张说著,熊飞校注《张说集校注》,中华书局,2013年,3页。
[34] 四库唐人文集丛刊《张燕公集》卷一五《疏 状 对策 批答》中,除《论神兵军大总管功状》外,还有《集贤院谢示道经状》、《谢赐撰郑国夫人碑罗绢状》、《贺破吐蕃状》、《贺彩云见状》四“状”。《文苑英华》卷六三四收有张说《谢赐御书大通禅师碑额状》。这5篇“状”均不见于三十卷本《张说之文集》。
[35] 万曼《唐集叙录》,中华书局,1980年,106页。
[36] 万曼《唐集叙录》,34页;赵荣蔚《唐五代别集叙录》,中国言实出版社,2009年,53页。
[37]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唐抄本《王勃集》以及金泽文库本《白居易集》都能反映这一特征。李成晴曾指出《权载之文集》卷前目录的原始性,参李成晴《“何论”考》,《人文中国学报》第21期,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519页。
[38] 查屏球《日本国会图书馆藏朝鲜刊〈刘宾客诗集〉考述——兼论刘禹锡诗集单行之事》,《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5期,55页。
[39]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一六《别集类上》,468页。
[40] 万曼《唐集叙录》,51页。
[41] 项鸿强《唐人诗体编次观与自编文集之关系》,《文学遗产》2020年第3期,76页。
[42] 万曼《唐集叙录》,46页。
[43] 沈文倬校点《苏舜钦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171页。
[44] 杜甫著,仇兆鳌注《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2240页。
[45] 黄珊怡《〈宋本杜工部集〉卷目刍议》,《杜甫研究学刊》2021年第3期,65页。
[46] 《文苑英华》卷六一〇,3162页。“谨随状进上”,明抄本无“上”字。两篇文章的系年,见陈冠明《苏味道李峤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118页。
[47] 《张说集校注》卷一五,767页。
[48] 《张说集校注》卷一五,765-766页。
[49] 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集校注》卷一四《贺衢州进古铜器表》,中华书局,2008年,784页。《文苑英华》卷六四二,张九龄《贺衢州进古铜器状》,内容文字几乎全同,唯题名作“状”,3298页。
[50] 《权德舆诗文集》卷四五,697-698页。
[51] 久曾神昇编《不空三藏表制集》,汲古书院,1993年,49-51、55-56页;108-110页。
[52] 《不空三藏表制集》卷一,26-27页。
[53]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二,不空撰,吕建福编《不空全集》据《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一四补,中华书局,2021年,1882页。
[54] 中村裕一《不空三藏表制集解题》认为该书编纂于德宗贞元元年(785)到贞元十年(794)年之间,见《不空三藏表制集》,377-405页。陈士强认为《不空三藏表制集》编纂于贞元十年或之前,见《大藏经总目提要·文史藏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5页。
[55] 《张说集校注》,1503-1504页。此文系年,见1504页。
[56] 《文苑英华》卷六三○,3260页。
[57] 参黄燕妮《宋代〈文苑英华〉校勘研究》第三章,巴蜀书社,2017年。
[58] 郁贤皓、胡可先《唐九卿考(增订本)》,凤凰出版社,2022年,339页。
[59] 《文苑英华》卷六二九,苑咸《为晋公李林甫谢赐兄衣服状》,3255页。“五百九十一卷”,“一”原作“二”,当为“一”之讹。
[60] 《文苑英华》卷五九一,3063页。
[61] 《文苑英华》卷六四二,令狐楚《为太原李说尚书进白兔状》,3299页。
[62] 《文苑英华》卷六四二,令狐楚《为太原李说尚书进白兔状》,3299页。
[63] 《文苑英华》卷六二八,3252页。系年见赵荣蔚《吕温年谱》,三秦出版社,2003年,128页。
[64] 《文苑英华》卷五八三,3017页。“六百一十八卷”,“一”当为“二”之讹。
[65] 《文苑英华》卷六三五,于公异《李令公贺圣躬痊复状》,3276页。
[66] 《文苑英华》卷六○七,3147页。
[67] 《文苑英华》卷六九七,3598页。“已见六百七卷”,明抄本作“已见六百七篇”。
[68] 分见《文苑英华》卷六二○,3215页;同书卷六九八,3604页。
[69] 对于同时上皇帝与宰相文书情况,请参拙稿《唐后期同时上呈皇帝、宰相类文书考》,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编《田余庆先生九十华诞颂寿论文集》,中华书局,2014年。
[70] 《文苑英华》卷五七四,2955-2956页。系年见周相录《元稹集校注》卷三四,929页。“为萧相公让官表”,明抄本作“为萧相让官表”;“六百二十八卷谢状”,明抄本作“六百二十八卷谢状门”;“今移于此”,明抄本作“今移入于此”。
[71] 《文苑英华》卷六二八,3253页。
[72] 今所见诸本《元稹集》均作“为萧相让官表”。
[73] 张九龄撰,熊飞校注《张九龄文集校注》卷一四,750页。“可突干”即“可突于”。
[74] 《文苑英华》卷六三七,3282页。
[75] 《文苑英华》卷五六六,2903页。
[76] 柳宗元著,尹占华、韩文奇校注《柳宗元集校注》卷三七,中华书局,2013年,2353-2354页。
[77] 《文苑英华》卷五五七,2852页。“六百三十五卷”,明抄本作“六一百三十五卷”。
[78] 《文苑英华》卷六三五,3276页。
[79] 分见《文苑英华》卷六三五,3277页;同书卷五七一,2939页。系年见尹楚兵《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0页。
[80] 《旧唐书》卷一五《宪宗纪下》,469页。
[81] 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二九《贺册尊号表》,中华书局,2017年,2933页。
[82] 《文苑英华》卷六三五,3276页。《文苑英华》卷五六九收韩愈《贺册尊号表》,2921页。
[83] 《资治通鉴》卷二一一《唐纪二十七》,中华书局,1956年,6696页。
[84] 欧阳修、宋祁撰《新唐书》卷二七下《历志三下》,中华书局,1975年,626页。
[85] 《张说集校注》卷一五《集贤院贺太阳不亏表并答制》,767页。
[86] 《张九龄集校注》卷一四《贺太阳不亏状并御批》,中华书局,2008年,777页。
[87] 《文苑英华》卷六三六,3279页。对苏颋《贺太阳不亏状》的写作时间,学界有不同意见。熊飞推测苏文与张说、张九龄文同作于开元十三年,见《张说集校注》,768页。顾建国参考何格恩研究,亦持开元十三年说,见顾建国《张九龄年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130页。陈钧认为苏文作于开元二年紫微侍郎任内,见《苏颋诗文集编年考校》,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年,101页。因为苏文中有“陛下爰发行宫”云云,与开元十三年东封泰山事更为吻合,故从开元十三说。
[88] 分见《毘陵集校注》卷四,82页;《文苑英华》卷五六二,2876页;白居易著,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卷六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3420页;《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卷三○,2990页。
[89] 《文苑英华》卷六三五,3276页。
[90] 尹楚兵《令狐楚年谱 令狐绹年谱》,57页。
[91] 《柳宗元集校注》卷三七,2319页。
[92] 《旧唐书》卷一五《宪宗纪下》,460页。《文苑英华》卷六三五,3276页。
[93] 杜牧《进撰故江西韦大夫遗爱碑文表》题名为“表”,但自称为“状”,也采用“状”之格式。见吴在庆撰《杜牧集系年校注》,中华书局,2008年,941页。
[94] 分见曾枣庄主编《宋代序跋全编》,齐鲁书社,2015年,39、226、3411、4687、1203、12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