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水冲刷过来,荷兰郁金香老爹面朝大海:“它融合而交汇,荼毒且蛊害,它隐匿,却又揭示——瞧瞧它,起起落落,上下奔涌,把一切都带走。”
“你说的是什么?”安妮问。
“水。”荷兰人说,“哦,还有时间。”
——《无比美妙的痛苦》(《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NO.1)
无论富有、贫穷、健康,或是疾患,无论你的社会地位、经济基础、文化水平、事业发展、家庭状况如何,你唯一敌不过又无可奈何的,就是时间。
它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是毒药,也是春药。它允许我们成长,也老化我们的容颜;它激励我们奋进,也消磨我们的斗志;它让我们敬畏生命,也让我们珍惜青春。然而,一切需有度。用得好,它让你一路小跑不舍停歇,用得不好,它会把美好的生活全部撕碎了给你看。
人在少年时,往往不喜家长的叮咛,反感责任的施压,无比追崇自由,却又对世界充满激情与期盼:期盼着逃离桎梏,放飞自我。到了青年,无论愿不愿意,多少都要背负一些东西,自己的、旁人的,拧巴着、抗拒着,也接受着。清朗的孩子在其中早早学会了辨明方向,知道该朝着哪儿用劲;大多懵懂的,被时间推搡着往前走,踉跄而犹疑,却也一步步变得世故、老成。这之后,有的一飞冲天,有的循规蹈矩,有的误入歧途,有的继续迷茫。等人过中年,在浑然不知中渐渐陷入家庭与孩子,猛觉时间的流逝与光阴的荏苒,一抬头,皱纹、白发、眼圈、凸腹、各类手脚腰背酸痛麻痒,轮番而上……你一慌,完了,真的就这么老了?还有好多想做的事情没有做呢!
过去的人爱当兵,那时候人们大多思想单纯,积极的情绪很容易就被调动起来,社会责任感也特别地强。那时候,从军入伍还是一种社会风尚,也是值得光耀门楣的事,普遍流行“献了光阴献青春,献了青春献子孙”,一辈子就这么开开心心地在一个大集体里度过了。旧时的人们,也觉得爱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们也接受和自己一样的磨练,充满正能量的、阳光而挺拔地活着,比如,到部队去,去当兵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有的事情开始变了。
家里管不住的,送到部队去;不好好学习的,先当兵吧;高考太难了,试试军考呗;没钱上大学,军校是免费;……怎么?我们的神神圣圣地从军入伍保家卫国,成了个人利益的最大保障?或者,是无奈之下的最优选择?
这几日处理一件事,一个学生的家长来学校好几天了,一直僵持着不肯走。理由是,我送来的孩子,交给你们的时候,成绩是好好的。怎么就要退学了?我不管,那你们得负责!
他们的孩子,才读大一,却已经挂了七科……按照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必须要退学了。可做父母的,哪里能接受这么残酷的处理?更何况,家里还上有老下有小。他是一家人的指望。
但淳朴的父母不知道的是,这个出身农家的孩子,糟糕成绩的背后,是过于分散精力的恋爱,以及自我约束的缺失。这一代群体中,还有许多人不懂得现实之于人的残酷竞争和优胜劣汰、不明白如果自己不努力那么没有谁可以帮助你逃离困境、也不承认身边有的人就是更加勤奋更加刻苦也更加珍惜光阴。
荏苒岁月,命运的路口,跨过三十岁坎儿的战友大多犹疑观望,不少人抱着“反正不让我走,我就不走”这样的心态,边等待,边期许。“难道一辈子就是这样一种生活,没有出去见识外面更大的世界,不会觉得遗憾和可惜吗?”我问一位战友,他年长我几岁,已是正团两年,如果不是恰逢改革这个当口,他所在的机关要大幅裁减,也许再过两年他就能顺调副师,然后坐等退休。
“没什么好遗憾的,已经习惯了。”
“还是觉得自己前面的付出和投入,不甘心就这么走?”
“从毕业了就在这个岗位,有感情。不舍得!”
是啊,不舍得。时间绵远流长,能把我们对一切环境的陌生不安,化作无比熟悉的感觉,是的,只要时间够长,投入够多。
是人,就终归会讲感情,会放不下。
然而对于不肯放下野心的我来说,出去了才意味着无限可能,尽管是可能迎接朝阳,也可能跌入泥坑。“自主算了,有份饿不死的保障,在家带带孩子,多稳定。”父母试探着劝我。
“我不想荒废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