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世界报》2月3日刊发题为《我们欠中国一个全球化吗?》的文章称,中国曾在很长时间里是国际贸易的主角。有专家认为,中国与16世纪的西班牙和西属美洲是历史上首次全球化进程的缔造者。
文章称,美国人彼得·戈登和西班牙人胡安·何塞·莫拉莱斯的新书《白银之路》推翻了自工业革命开始就将盎格鲁-撒克逊国家抬高至全球化缔造者地位的说法,将首次全球化的时间提前了两个世纪,回到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统治海洋、中国是世界最大经济体的时代。
▲《白银之路》封面
他们认为,有一年非常关键,那就是1565年,在这一年,西班牙修士、航海家安德烈斯·德乌达内塔发现并绘制出了从菲律宾的马尼拉至新西班牙(今墨西哥)的阿卡普尔科的航海路径,“首次使欧洲船只能够以可靠的方式往来于太平洋”。
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初的约250年间,航行于这一线路上的货运船只被称为“马尼拉大帆船”,这一线路也成了连接东方和西方的通道,以美洲的白银交换东方的商品——中国的丝绸和瓷器、东南亚和南亚的香料、棉花和象牙等。
这艘大帆船每年一次从马尼拉载着这些商品驶往阿卡普尔科,这些商品随后又被转运至加勒比海的韦拉克鲁斯港口。另一艘帆船则装满白银及葡萄酒和油等货物向反方向驶去。这条贸易航线总长超过1万海里,通过美洲将亚洲和欧洲连接在一起,成为当时最长的贸易航线。
▲马尼拉大帆船模型剖面图(图片源于网络)
文章称,尽管戈登和莫拉莱斯并非提出这一理论的第一人,但首次打造出了“白银之路”的概念。
戈登和莫拉莱斯认为,“白银之路”已经包含了如今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一些关键因素:双向全球贸易路线、通过白银实现的金融市场一体化、文化和人员交流以及史上第一座大城市的出现。
两位作者认为,从那个时期可以得出很多结论。其中包括一个蒸蒸日上的中国既不需要与西方保持一致,也不需要成为其敌人,在某种全球化进程中东西方既可以融合,也可以同时保持相对的分离,就像16和17世纪那样。“当时的全球化使中国在经济上融合了进来,但在制度上却没有。”莫拉莱斯指出,“相同的情况发生在今天。中国以自己的条件展开贸易,并不会随着经济交流的日益密切而变得更自由化。认为资本主义能够将民主和自由制度扎根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这里行不通。”
▲山东蓬莱古船纪念馆展出的元明时期古船,见证了蓬莱作为海上“丝绸之路”一座重要港口昔日的繁荣。
文章称,中国在当今世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这从最近由北京主导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的建立等可见一斑。莫拉莱斯认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古为今用”的极好范例,中国欲利用这条新的丝绸之路“与中亚邻国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
戈登和莫拉莱斯总结认为,即将到来的或许和几个世纪前首次全球化进程类似。中国将成为关键角色,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贸易路线和市场,以及东西方间的“一种微妙的合作与共赢的平衡关系而非不可逾越的敌意”来实现。
▲1月21日至5月底,2017中国·韩城“一带一路”国际灯光艺术节在陕西省韩城市举行,展出灯光作品共计500多组。这是国际灯展中的“龙舟”作品。
打开参考消息客户端看更多外媒资讯>>
贸易的力量不可小觑。欢迎转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