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十字街口上看……看什么?美国?纽约?一代又一代合法非法移民在大街上跑江湖?唉!也不用想得那么多,这只不过是一个陌生路客,写了一些街头生活的片片段段。”
一个十字街口的前世今生,来自张北海。
一个十字街口
文 | 张北海
从我家步行五分钟步行五分钟就到了,一个永远拥挤杂乱,车辆行人不断的曼哈顿下城十字街口。
这个十字街口是两条主要马路的交叉点,南北走向的百老汇大道和东西走向的坚尼路在此相遇横割。
百老汇大道从曼哈顿岛最南端开始,直穿全岛,它是原住民印第安人不知道多少世纪之前走出来的通道,纽约建都之后予以保留。出了纽约市之后成为纽约州9号公路,一直通到加拿大。而坚尼路(canal street)则从东边的东河横贯全岛到西边的哈德逊河。百老汇从西59街开始改为南向单行道,直至华尔街金融区。坚尼路的东端是跨越东河,通往布鲁克林的曼哈顿大桥,西端是哈德逊河下,通往新泽西州的荷兰隧道。
上下班期间,你也不用站在这个十字街头,就可以想象车辆是如何挤塞。
坚尼路以北是苏荷,以南就是我住的“翠贝卡”(Tribeca)。苏荷意指“好斯顿(大街)之南”(South of Houston,Soho,读音好士顿,源于荷兰一殖民者,而非德国先驱休斯顿),翠贝卡指的是“坚尼路之下三角地”(Triangle Below Canal ,Tribeca)。
苏荷现已全球知名,但翠贝卡社区却是比较新的名称,我从七十年代搬过来的时候,尚无此称呼。它曾经是市中心,而到二十世纪中,其当年的繁华已变成一个白天作业的布匹批发集中地,日落之后,相当荒凉。但因其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初的铸铁和其他建筑风格,而逐渐成为今天一个昂贵的住宅区,市政府也就为了行政方便,才于八十世纪初划定此区名称为“翠贝卡”。
百老汇之东的坚尼路,是华埠唐人街的主要大道。此路之北是一百多年历史的“小意大利“社区。但自上世纪中开始,三代四代意裔后代逐渐离开,现已几乎全被华人占领。但是店面仍然属于意大利家族,一些百多年老餐厅仍在继续营业。
坚尼路的历史可比百老汇大道短得多,而且本来也根本也没有这条街。
就在我住的公寓附近,直到十九世纪初,曾经有一个曼哈顿约五十亩地大的淡水地(Fresh Water Pond 或 “蓄水地” ,Collect Pond),殖民时代之前,是原住民渔猎所在。先荷兰后英国殖民时期,这个小湖是居民休闲野餐的去处。可是不久,一些制革、酿酒、屠宰、染房等等小工厂,利用淡水之便,在这个小池塘四周建了厂房。可以想象,只需一百多年,到了十九世纪初,池水已被污染地无法收拾,只能填平。因此,在今天的坚尼路,挖了一条运河水道排污,输放到曼哈顿之东的东河,之西的哈德逊河,然后就把池塘填平了,也把运河填平了,运河于是自然地变成一条路,而因其运河前身而取名Canal Street(“运河路”,坚尼是广东话音译)。
我家十二层大楼改为合作公寓之后,曾一度叫做“蓄水池大楼”。
今天,百老汇大道之西是一些日常用品的廉价商店,而百老汇东侧是唐人街的西端,商店都以游客为主,卖些纪念性小礼物和各种仿冒品。
坚尼路左右一个街段之内,有十条路线的四个地铁站,成千上万地铁乘客进进出出,这还不提路口还有无线路线的公共汽车站。再加上百老汇大道在坚尼路下面半条街更是“纽约一日游”的本地外地游览车必停之处。
行人多,车辆多,廉价商品多。坚尼路南边人行道上,永远有人在兜售这个,叫卖那个。从我七十年代末定居翠贝卡之后,上下地铁,总要绕过这些人。
起初是一些白人子弟,在国庆和新年之前一个月左右,开始向新泽西车辆,穿过荷兰隧道进入曼哈顿的坚尼路上的驾驶人售卖烟火。但是没有多久,市政府规定私人不得点放而消失。继之而来的是坚尼路西侧连开了好几家汽车音响店,专门为爱车爱流行音乐的年轻人的汽车上安装巨型喇叭和音响设备(boom box)。而这些年轻人又都把新装置的设备声音放到无限大,在附近的几条街上令人头大之至地自我过瘾。又没有多久,因这一带居民的抱怨,市政府下令取代噪音而消失。
然后,大约在八十年代初,出现了一批新移民。首先是越战结束之后,来了一些非常引人注意的年轻越南人和越南华侨,其中不少是女孩,这些越青全黑打扮,三五成群地聚在这个街口笑闹打骂,但是从未见他们兜售什么。偶尔,天热的时候,我可以看到不少越南人手臂上的刺青,多半都是BTK(Born To Kill ,“天生杀手”)。这应该是他们小时候在越战期间看到美国大兵身上的刺青而效仿,表示凶悍凶狠。
坚尼路西侧的一个街口,有一家我常去照顾的餐厅,都是简单的美国吃食,价钱也公道,环境也幽静,还有个小小的卡拉OK表演台。我有天晚上去吃,发现这个所在几乎完全给这批越青帮霸占了,果不其然,没有多久,这里连续发生了几起命案,警察抓了不少人,餐厅也关门了。
这段期间,也正是唐人街华人子弟帮派混得最厉害的时候,什么“鬼影帮”,“飞龙帮”,“黑鹰帮”......不但勒索电商,收保护费,还担任走私入口蛇头的保镖,接送非法偷渡华人。
1993年发生了一起轰动全纽约的袭人事件,还上了全国电视新闻。一艘老旧货轮“金色冒险号”(Golden Venture),在纽约市海岸外约两百码搁浅,船上有三百多华人偷渡客,他们是从福建先经内地蛇头偷渡到泰国,又去了东非接了另一批华人,海上漂流一年多之后,抵达纽约岸外,吃的喝的都没有了,船也成了残废。更使这些偷渡者和随行蛇头绝望的是,纽约这边负责接送护航的帮派兄弟不久前又因其它罪行被捕,一路跟随的蛇头就把船长关了起来,然后下令叫这三百个人蛇跳海上岸,各自求生。
《Daily News》1993年7月7日头条。图片来自Getty Images。
九十年代期间,福建移民首次超过了传统的广东移民,这个十字街口也开始有了福州人在叫卖十几二十几块的仿冒名牌手表,这还不说,华埠的东百老汇大街完全给福州人占领了,甚至于当年广东人在华埠中心立的孔子铜像,在其对街一个安全岛上一座纪念二次大战期间阵亡的二代三代美籍华人战士牌楼之侧,福建人立了一个林则徐铜像,与孔子隔街相视。
但更具有象征意义的是,纽约市长多年来旧历新年拜访唐人街名义代表“中华公所”的悠久传统,现也改为同时拜访“福建同乡会”。
911灾难对曼哈顿下城冲击非常之大,恐袭事件之后,先是14街以南全属禁区,只有居民出示证件才可以进出,然后禁区渐渐缩小,最后只限于坚尼路至原双塔金融区,可以想像,华埠商业损失惨重无比,一个游客或非居民也进不来。唐人街上空无一人,至于那些在餐厅打工的华人非法移民,非但无法进出华埠,而且几乎半年没有收入。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大楼遭受两架飞机恐怖袭击倒塌,曼哈顿市区交通中断,戒备森严。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这段紧张期过了之后,百老汇和坚尼路街口也慢慢恢复了正常,也就是说,坚尼路上的上的兜售叫卖又开始了。只不过,福州人不见了,却来了一批新面孔。
他们,好像女的居多,操着极难听懂的方言(后来才得知是温州话),沿着坚尼路西侧人行道上,手臂上挂着几支名牌女用手提包,向游客兜售。显然销售本事很厉害,生意很好。名牌手提包派人来追查仿冒,还上了电视。不久,坚尼路上一连好几家手提包店面都被警察查封。
温州商帮很快就改变了作业方式,不再臂上挂,而是手中一本图册,里面是一页页这个看牌那个看牌的彩色照片,翻给顾客看。有兴趣的买家就被带到邻近一两条街上的秘密仓库取货。
其中一个仓库就在我家侧街对面一栋楼的下层,我从客厅就可以看见她们进进出出。可是过两三个月之后,一批警察就把这个仓库查封了。显然这条小街上有个居民报了警,不,不是我,英雄不挡好汉财路。
这段期间,坚尼路上十字街口上又出现了一帮人,他们是北非来的穆斯林,看样子他们是能拿到什么就卖什么。有时候叫卖各种名牌手表、手提包,有时候兜售旅行箱子,他们都很虔诚,必定按教规时间,在坚尼路下边一条小街上向圣地麦加跪拜。
也许是因为非法(及合法)移民问题自去年总统大选前后,成为一个非常具有争论性的主题,坚尼路和百老汇十字街口上安静多了,实在难说他们还能混多久。
一粒沙中看世界?那是诗的语言。你们可以随便解读。但是在一个十字街口上看……看什么?美国?纽约?一代又一代合法非法移民在大街上跑江湖?唉!也不用想得那么多,这只不过是一个陌生路客,写了一些街头生活的片片段段,不过,虽然不是诗的语言,你们还是可以随便解读。
——完——
题图为2007年4月23日纽约坚尼路街景。作者Chris Hondros,来自Getty Images。
本月轮值主编是叶三,若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可以写信给她:[email protected]。非诚勿扰,不保证会得到回复。三天之内没有收到回复的投稿请自由处理。
相关阅读:
五台山下金岗库 | 正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正午纸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