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全球知识雷锋
中国建筑界最富影响力的唯一纯原创自媒体。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周榕老师发起,UCA事务所合伙人陈柏旭与九源国际董事长江曼联合创始。全球五大洲50名校200余知识雷锋整理提炼,每周为你快递当代建筑最in新知,10分钟洞悉世界建筑最前沿讲座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科普中国  ·  质子治疗,精准杀死癌细胞? ·  22 小时前  
51好读  ›  专栏  ›  全球知识雷锋

縁側と居場所:五十岚淳的自由空间

全球知识雷锋  · 公众号  ·  · 2019-06-27 20:50

正文

作者:王赫


“我对于那些人们主动想去坐着的缘侧空间十分感兴趣。这或许就是对于人类的本能做出了回应的生活空间吧。世界上像缘侧这样空间的其他地方是怎样的呢?我探寻了许多之后,觉得这些空间不是建筑师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基于本能创造出来的居住空间。”


“我就居住空间的概念进行简单说明。比如在原野一般的空地上行走时,大概难以决定去哪里野餐了吧,但如果有一棵树或一条河能让人们有所凭依,人们就会选择这样的地方成为所谓‘居住空间’。都市或城镇基本都是以此为契机发展形成人类的据点的。”


本文为全球知识雷锋第 106 篇讲座。

本文整理自五十岚淳于2016年7月20日在波尔图大学( University of Porto)举行的讲座,讲座原题为Jun Igarashi,语言为日语。讲座由建筑联盟学院王赫翻译记录,清华大学毕业、五十岚淳工作坊助教李乐推荐。感谢竞飞对内容的帮助。


记录者:王赫

建筑联盟学院(Architectural Association)本科在读,2017年在日本交换半年。


推荐人:李乐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专业本科,曾任赵扬建筑工作室项目建筑师,曾工作于沼野井諭建筑设计事务所,现为Studio MOR 合伙人。

主讲人:五十岚淳

(Jun Igarashi)

五十岚淳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2003年吉冈赏得主,2018年日本建筑学会赏(教育赏)得主。五十岚淳于1990年从北海道中央工学院专门学校毕业,1997年创立事务所,并先后在北海道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庆应义塾大学任教。



正文共7000字165图,阅读完需要10分钟




推荐语

本篇讲座由五十岚淳助教 李乐 推荐


在日本,如果不能在东京展露头脚,大概会被戏称为“地方建筑师”。但五十岚淳缺一直顶着 “北海道建筑师”的称号,愿意植根于北海道,愿意一直探索中小型住宅二十余年。


“因为东京不是我熟悉的城市,我没有在那里生活过。”


“建筑立于大地,植物亦是根植于泥土,并且花草会随着泥土和气候的变化而发育成长。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筑也是像花草一样、能与泥土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


现在已经可以和藤本壮介石上纯也出现在同一个会场里分享作品的他,自然也会有一些自己的建筑观点。但我们如果拆开这些生涩的包装,不难发现,比起中生代的其他人。他关注更多的不在建筑哲学,而是在建筑的状态。这和他的生平和经历息息相关。


毕业于北海道中央工学院专门学校,没有大学的学习背景,毕业后就在普通的设计公司开始工作。整整五年的重复工作,让他对原创性,对思考性,对理论性产生了一种自发的追求,是对自己和对自己作品的独立性的需求。


“在一个固定的公司待了超过五年,但我从来没有严肃地面对诸如建筑思想或理论之类的东西。好像没有“固定点”,可以作为像‘星星’一样的目标,来帮助我决定该往哪里去,以及该不该继续前行。”


他的爷爷是一位建筑匠人,和他的叔父们会经常一起改造自宅。而之后,他接到的第一个项目也是来自父亲的公司。当你和项目的距离比正常甲乙方更近的时候,会更加设身处地,更加感同身受,去利用经验和感受来设计作品。而他大部分的作品,都在北海道,日本自然条件最严苛的区域。需要防风、御寒、抗雪。但同时又四季分明,一年要应对的气候条件很复杂。如何有一个舒适的建筑状态,对他来说是个直接又重要的命题。而五十岚淳又长时间致力于住宅的设计,对当地人会怎么生活其实有了长足的了解。每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场景感都特别丰富,原来人们还可以住在这样的房子中,原来自然界的光和风可以这样穿过居住的场所。


“尽管看起来清楚,一个建筑结构被放置在一片土地之上。在设计结构的过程中,人们会用平等的方式对待所有存在的“状态”。我以这种基本原则来创造建筑,在过去的十年中。有人会说我的建筑包含了对“固定点”的寻找。”


五十岚淳一直提到的“固定点”,对他来说可能就是“縁側”。一个并非原创,又是具象的意象。但他通过不断的探索,也证明了,一个具象的概念也是可以极富弹性的。不论是温度的变化,还是视觉的变化,还是私密性的变化,都可以通过它来调节,让亮与暗、喧闹与宁静、紧张与放松都找到一个适合的建筑状态。


而且顺着时间轴看,如果前期的作品中还有一些传统“縁側”的影子的话,渐渐,我们仍能体会到在屋檐下闲适活动的状态,但空间已经千变万化,产生了令人兴奋的形式感。


“大约是我4岁的时候,父辈们开始为自家住宅扩建,这让熟悉的空间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原本是墙的地方突然开了窗,原本漆黑一片的地方瞬间有了光线。这些对于我来说是非常神奇的记忆,至今还留在脑中。”


五十岚淳可能就是这样,在对我们熟悉的空间不断尝试改造,尝试带来了一种“意外”的舒适状态。



正文

五十岚淳


在介绍我的作品之前,先就我的一些质疑和思考进行简单的说明。


地球上的气候种类十分多样,从降水量和平均气温来看,世界各地就有许多不同,因此建筑其实同植物一样,无可避免地会带有地域特征的印记。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世界各地新建的建筑物都趋同化了,对各地的气候风土,文化经济因素全然不顾,在感到遗憾的同时,我也对如此趋同的建筑提出了质疑。


图1.  世界气候分布

图2.  世界的状态

图3.  现代的状态


因着这种质疑,我对日本传统的缘侧空间开始产生兴趣。这是日本典型的民居。红色的部分即为缘侧,在日本民居中都如此存在着。人们很享受坐在缘侧空间的感觉。右图所示的空间叫雁木,是缘侧空间的一种,多雪的东北地区的人们在大雪封路时便能藉此保证日常通行。

图4. 日本传统民居

图5 .  左:日本民居       右:雁木空间


随后我继续调研,看看缘侧这样的空间是否在日本以外的亚洲地区也存在着呢?图中泰国和印度尼西亚的民居中标红的部分即是缘侧一般的空间。作图来看,其内部空间也仿佛是加了缘侧的外部空间一般,或可称作“缓冲空间”(buffer zone)。印度尼西亚的民居中,私人空间位于二层,一层就是可称为缘侧的空间了。

6.    印度尼西亚民居

7.    泰国民居

图8.      各民居中的缓冲空间


这些照片是我在日本旅行拍摄收集的一些缘侧的照片。十分有趣的是,茶室或者寺院里都有缘侧空间,即使空间的用途(program)产生变动,也一定会做出这样的中间区域,即缓冲空间。而在缘侧的北部空间因为更加寒冷,会产生些许变化,比如加了玻璃和窗下墙(腰壁),这都是为了回应气候而产生的一些有趣的变化。

图9.      日本寺院中的缘侧


缘侧也可以调节环境,比如阳光和空气。我对于那些人们主动想去坐着的缘侧空间十分感兴趣。这或许就是对于人类的本能做出了回应的生活空间(居場所)吧。世界上像缘侧这样空间的其他地方是怎样的呢?我探寻了许多之后,觉得这些空间不是建筑师设计出来的,而是人们基于本能创造出来的居住空间。

图10. 缘侧对气候的调节作用

图11. 缘侧:与环境相连的场所

图12.    世界各地的半室外空间


缘侧的确蕴含着相当的可能性,在我平常做项目的寒冷地区还有个叫门斗(風除室)的东西。这里是东京,我是在北海道从事设计,纬度上大概在东京以北10度左右。这里是札幌,算是个大城市了,此地再往北的乡下便是我做设计的地方。这里夏天和冬天的景致全然不同,变化剧烈,温差大约有70度,冬天这幅景象会持续半年之久。

图13.  日本北海道佐吕间町

图14.  北海道的冬与夏


那门斗是什么呢,一般即使是北海道的旧住宅也一定会在玄关入口处做出玻璃门斗,这全然不是设计的产物,只是就这样附于玄关了。我想从中发现一些设计上的可能性。功能上来讲,门斗将冷空气隔断于此的同时防止室内的暖气散逸。

图15.北海道的门斗


图16.     门斗的气候调节作用


接下来讲讲我自己的对策吧。

图上的项目今天不知道能不能全部讲到。图中有颜色的部分即为缘侧。给作品分个种类的话大概就是这样的吧。


图17 .      五十岚淳作品中的缘侧空间

图18.     五十岚淳的缘侧类型


我会按时间顺序介绍我的作品。



Mirror Site House 1999


尽管这是个未建成的项目,但对我来说十分重要。这个设计仅在平面上对门斗和缘侧空间进行了简单考量,即中间的房间被缘侧所包围着。图中这个奇异的缘侧位于日本香川县高松城的披云阁,缘侧有两到三重之多。这个小小的住宅也是用缓冲空间将中心部分围了起来。

图19.   左 :高松城披云阁的多重缘侧

右:sketch of Mirror Site House


接下来聊聊材料。铁,木,砖,石,玻璃,混凝土,这些都是在建筑漫长的历史中便粉墨登场的材料,然而我却从过去开始就十分喜欢塑料和树脂材料,尤其是FRP(Fiber-reinforced Plastic,纤维增强塑料),聚碳酸酯和亚克力材料。这大概是小时候所见的农业设施带来的影响吧,我早期的时候这种材料用的很多。

图20.    常规建筑材料

图21.   树脂材料

图22 .   农用设施中的有机材料


这个平面上红色的部分即为缓冲区,可以使室内光线更为柔和。这是模型照片,墙也是半透明的。因为这个家庭面积很小,因此难以用大面积空间去创造这种柔和的光线。日本住宅中常用的障子,使人们难以看清对侧,但柔和的光线却能透过障子照射进来,因此即使对侧并无实际上的空间存在,心理层面上的空间感也得到了大幅延伸。


图23 . 左:Mirror Site House平面图

右:Mirror Site House剖面图

图24 . Mirror Site House分解轴侧图


图25.    “障子”




Rectangular Forest 矩形の森 2000


这个项目虽然最终没能实现,但这个想法用到了下一个项目里。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居住空间”(居場所)的概念。左图是范斯沃斯住宅,右图是摩尔自宅(Moore House)。范斯沃斯住宅那里红色的部分是暖炉。密斯虽说要创造自由空间,但这个暖炉却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空间的自由,我觉得是个很不自由的设计。另一边摩尔自宅这里,屋内立着几根谜之柱子,是否能以此为契机使空间产生更多的变化呢?这二者无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么到底什么是居住空间?摩尔住宅在空间的自由度和丰富性上无疑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图26. 左:范斯沃斯住宅      右:摩尔自宅


另一个重要的例子是盖里自宅。盖里自宅是对原本旧房的更新加建项目。加建的部分在我看来正是缘侧空间,通过做出这种缓冲空间,可以感到室内空间被扩充得无限丰富。

图27.    盖里自宅


我就居住空间的概念进行简单说明。比如在原野一般的空地上行走时,大概难以决定去哪里野餐了吧,但如果有一棵树或一条河能让人们有所凭依,人们就会选择这样的地方成为所谓“居住空间”。都市或城镇基本都是以此为契机发展形成人类的据点的。

图28+29:居住空间:旷野一棵树


这是日本普通的所谓八畳間的平面(注:畳即榻榻米,一畳为180cmx90cm),中间有一根立柱。尽管这根柱子十分碍事,但如果这碍事的柱子连续排列形成空间,这种不自由的状态里或许反能生出自由来。

图30.   日本传统八畳間

图31+32.   柱列形成空间


这是完成的平面,标红的部分即为门斗样的缘侧空间。之前的项目开始我就对缘侧抱有兴趣,这里也应用了这个想法。建造完成的建筑外墙用了聚碳酸酯材料。

33. Rectangular Forest平面图


34. Rectangular Forest街景照片


这里和对侧都算是缘侧空间。室内空间利用柱子呈点状布置家居。

35. Rectangular Forest入口照片


这里是门斗。玻璃左侧是室内,玻璃本身是三层玻璃。室内空间连续而均质,有着各种生活空间,但如今空间的使用状态已经全然不同了——空间本身是可以自由变化的。

36. Rectangular Forest对侧门斗




Wind Circle風の輪 2003


这个项目叫风之轮。做了各种调研之后,“冻结深度”这个规范上的概念引起了我的注意,这是一个基于地域涵构(context)的概念,在寒冷地区建设时必须往地下挖掘1.4米左右(注:冻结深度即土地冻结的深度,寒冷地区土地中的水分在冬天会结冰,建筑基础需位于冻结深度以下)。日本其他地区只会采用一般的基础,对这个项目的场地来说基础需达到中间图示的深度。一般来讲这个深度不会被利用到,但如果加以利用的话空间会变得更加丰富吧。

37. 冻结深度

38. 基于冻结深度得来的空间


比如对于同样是距离5米远的人,在空间中的距离感却有了不同。10米,20米,30米,40米远的空间中被置入各种生活空间,各种公共和私密的场所不再由墙壁划分形成。


39.距离感的生成

40+41. 基于距离感的私密与公共空间


冻结深度这个概念产生了非常丰富的断面。这个是建造出来的建筑。这是一个托管培育父母已不在世的孤儿的福利设施。外墙的材料非常便宜,为了应对雨雪,便将板材之间稍微错开排列。

42.Wind Circle夜景图


43.  Wind Circle外墙细部


这是建成的空间,半地下的部分是利用冻结深度得来的空间,上面的部分就像桌子上的空间。从半地下空间往外看就好像是潜入了桌子底下一般地,产生了奇妙的距离感。


44. Wind Circle室内空间


45. Wind Circle的半地下空间




Rectangle under Truss 2004


这个项目也用了门斗和缘侧的概念去创造各种居住空间。

46.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平面图

47.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剖面图


外墙采用了聚酯纤维网,白天在光线的反射下呈现银色的质感,夜里则能从室外望进室内。这是用的是FRP材料。


48.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夜景照片

49.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外墙材料


这里是门斗。玻璃的左侧即为室内,也基本是均质空间(one room)。

50. Rectangular under Truss门斗空间


眼前的两处空间是女孩的房间。

51.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女孩房间


这里是夫妻的卧室,这个空间几乎没有一根柱子。

52.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夫妻房间


中间的长桌是孩子的学习空间,右侧空间的地平在其下40厘米,尽管只有40厘米,心理上却会有一个个房间被分隔出来的感觉。房子建好的时候孩子们都还很小,现在尽管是高中生了,却还是在这个空间状态下生活着。在冻结深度以下的半地下空间是浴室。


53. Rectangular under Truss半地下空间中的浴室




Annex 2005


接下来的项目也是个小住宅。土地十分狭小,房屋也不大,最初我想在房屋四面做缘侧空间,想来难以实现,因此考虑将缘侧空间压缩到墙里面。这样墙的厚度会增加,中间产生了空气层,房屋外部的空气常是从下至上流动,经由中间的空气层流入暖房。

54. 墙壁作为缘侧空间


标红的这个墙仿佛是将缘侧压进了墙里一样,内部空间之外多出了一个层次。

55. Annex平面图

56. Annex分解轴测图


外墙都是用的FRP材料,窗户也被FRP所覆盖。因为要保证空气的正常流通,将窗户打开的话就能有新鲜空气进入了。


57. Annex外墙


墙壁全部使用透光隔热材料,能够保持透亮,空间如同雪洞(かまくら)一般。(注:かまくら是日本降雪地区在小正月举行的传统仪式,在雪做的“家”中设祭坛祭祀水神)

室内的墙壁和天花使用了农用的布料。


58+59. Annex室内照片




Tea House 2006


刚才提到的项目中所呈现的关系令我深为着迷,故而想由此做出一个小茶室来——挖到一定的“冻结深度”,盖上屋顶,再做一个房间。

60. Tea House研究图模与模型


61+62. Tea House空间分析图


这里仿佛茶室的躏口(躙り口)(注:躏口,茶室建筑特有的小入口)。整体感觉是在房子上面再加了一层屋顶,屋顶下的空间对我来说就成了缓冲空间。

63. Tea House模型


屋顶的高度恰是人能坐下时桌子的高度。往下钻的时候就会有如同刚刚风之轮那个空间一样的感觉了。周围的环境庞杂,也是我做缓冲空间,将房屋所处空间与周边环境产生一定距离感的原因。

64. Tea House缘侧空间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 原野の回廊 2006


这个项目是根据风之轮那个长长的平面变化得来的,根据项目用地内的高差将空间整合起来的建筑。

图65+66.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平面生成过程

图67. 剖面与地形的关系

68.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平面图

69.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剖面图


这是建成的建筑物图片。我将原有的不同高度的地面通过建筑进行连结。

图70.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街景照片


进入室内之后,地面渐次下沉,因为有目所不及之处,所以随着人们行进空间会产生各种变化。

71.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入口照片


这里也运用了冻结深度的概念,使空间变得整体而均质。(one room)

72. Corridor in the Wilderness的半地下空间



Rectangle of light 光の矩形 2007


这个住宅位于札幌,跟刚刚几个项目的所在地比起来是个大城市了。这个项目只在南部和北部做出了缘侧空间。这是个几乎没有窗户的住宅。

73. Rectangle of Light平面研究

74. Rectangle of Light平面图


剖面是这个样子。光通过缘侧空间产生反射,这种漫散光再进入室内。

75. Rectangle of Light剖面图


基地周边环境并不算好,因此我让光只能从图示的窗户进入室内。因为法律上要求必须能够保证通风换气,便还是开了一些小窗。

76. Rectangle of Light分解轴侧图


从这里进入,就能见到这样一番光景。半地下的部分采用了混凝土,也就是刚刚提到的冻结深度。光线进入后经墙壁反射进入室内。


77. Rectangle of Light室内:墙壁使入射光线漫射


这个墙稍微有些倾斜,倾泻而下的光线也因此有了不同层次。

图78. Rectangle of Light室内:倾斜的墙壁


这个空间既有厨房,也有了loft式的错层空间。从这个缘侧空间里,光线打到这片墙上再溢进室内。对于没有窗户这种感觉人们或许无法理解,其实是客户想要一个不必关窗帘的家才产生了这个想法,这也恰好同缘侧和门斗的概念联系了起来。这边是楼梯间,人们可以将脚垂下这样坐着,由此生出各种生活空间。


图79. Rectangle of Light楼梯间




House of Trough 2008


从这个项目开始缘侧从平面概念变得立体起来。

图80+81+82. House of Trough平面研究


红色部分即为缘侧,有三层空间高。

83. House of Trough平面图


84. House of Trough剖面图


这里的场地环境依然不甚理想,我便只在较高的几层开窗以看见天空。

图85. House of Trough场地周边环境


这是从入口望进室内的照片。

图86. House of Trough入口照片


进入室内就能看见这个立体的缘侧空间。


图87. House of Trough中庭空间照片


这是从另一侧的缘侧望向对侧的缘侧所见的景象。这里的缘侧起着许多作用,比如散射入射光线,对温暖的空气进行控制——一片在保护着房屋中心部分的景象。

图88. House of Trough室内:望向中庭空间


缘侧并不是单单分隔出不同的空间,而是将空间平顺地连结了起来。这是一个,尽管待在自己的家里,却仿佛是在自己的家中看着自己家的外立面(facade)一般的神奇空间。这个也是刚才所谓的冻结深度,此处被做成了卧室。


图89. House of Trough楼梯间




Layered House 2008


下一个项目的缘侧成了三个空间,并与庭院平顺地连成一体。这里的缘侧也在某种程度上对环境进行着调控。

图90. Layered House剖面研究

图91. Layered House平面图

图92. Layered House剖面图

图93. Layered House空气流动示意图


房屋仅对庭院一侧开了大口,内有三层空间,三层窗帘全部闭上的话几乎看不见外面,但打开的话庭院就成了视觉中心。由此不仅能调控冷暖空气,还能对光进行控制,也生出了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感。


图94. Layered House庭院开口照片

图95. Layered House室内:窗帘闭合

图96. Layered House室内:窗帘打开


另一侧看的话是这个样子,每一层下沉35厘米,这其间便有了书房和孩子的学习空间。从庭院看过去是这种感觉,在这里坐着便能同坐于缘侧一般眺望风景了。

图97. Layered House室内:缘侧空间侧视照片

图98. Layered House庭院望向室内照片




Ordos 100 2008


现在时间大概过了一个小时了吧。这是一个在中国的项目,甲方从世界各地邀请来一百位建筑师来设计别墅。这是我的场地,也是我的第一个海外项目。

图99. Ordos总平面图


我为此做了各种调研,因为场地基本是在沙漠,在如此严酷的环境里建筑应该如何应对呢,我的话还是选择去创造缓冲空间。


图100.Ordos气候分析

图101.Ordos平面研究

图102.Ordos对环境的回应策略


这里施工技术并不算好,因此考虑用简单易建成的方式来设计。只有完全经过调控的空气才能进入室内,因此这里得以成为空气被完全调控的空间。

图103.Ordos对冷暖空气的调节


各房间尽管大小各异,天花都统一为10米高,即使空间极端狭窄也会有很高的室内净高,这样的房间如此延绵下去便是这个项目的设计。

图104+105. Ordos各房间光环境与风环境研究


图106. Ordos平面图

图107. Ordos剖面图


尽管设计非常简单,但这个项目也更加让我明白,缘侧这样的缓冲空间无论对于什么场所都能够有所回应。



House O 2009


一般的住宅都是四方形的,四个角由其所在方位便有了高下之分(hierarchy),比如会有一些房间在早上才有日照,那是否能做一个各个房间都能在全天享有日照的房子呢?由此便得出这样的一个平面。

图108. House O平面生成过程

图109+110+111. 基于日照的平面生成


这个房子从外面看的话基本是没有窗户的,中间围合的这个场所就像庭院一样。

图112. House O周边环境照片

图113. House O:体量围合出的庭院


各个体量在错位布置的同时也相互连结,也就有了一些无法看见的空间,同住的人之间便生出微妙乃至绝妙的距离感来。一天之中光线则从不同角度射入室内。


图114. House O室内照片



House M 2009


House M这个项目周围环境也不是很好,场地基本完全被其他建筑物包围了,这样的话只能从顶部采光了。在做了各种顶部采光的研究后,还是把在Ordos那个项目里想的东西用在这里了。

图115. 经大气层层过滤的自然光

图116+117. 采光形式研究

图118+119. 与Ordos的顶部采光对比


这个高高的天花板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缓冲空间,同时还能对光线进行各种控制。像这样每个房间都做了一定程度上的光照模拟。


图120. 顶光的漫射状况研究

图121. House M室内光环境模拟


从玄关进来之后,可以看到一个很高的天花,光线仅从上方打进室内。


图122. House M街景照片


图123. House M入口照片


人在室内的活动与各种高差相随。光线从顶部迂回地散射进室内,这也是唯一的室内自然光源。


图124. House M楼梯照片

图125. House M顶部采光照片


再往深处行进则是主起居室,餐厅。天花板大概有八米高,射进来的光线还会经墙壁反射。


图126.  左:House M起居室照片   右:House M厨房照片




Smart Atelier 2010


这个小项目是画家和弗拉明戈舞者的工作室。对于画家来说,北方射进来的光是最合适的。而对于舞者,我想做一个类似舞台的空间,包括舞台和观众席的这种关系。

图127. 画家与舞者


平面是这样的关系,其实是很小的建筑物。

图128. Smart Atelier平面图


凸出来的体量都有着相同尺寸的门,这些凸出来的箱子就成了缘侧一样的缓冲空间,这些门也起着控制光线的作用。房间全部用了能反射光的材料,这是否也是创造了一种缘侧空间呢。


图129. Smart Atelier入口照片

图130. Smart Atelier室内照片




Case 2012


下一个项目我想着是否能用植物隧道那样的东西来做缘侧空间呢?因此在建筑外部我用了非常细的金属丝准备供植物生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