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冷炮历史
三观尽毁莫流泪,冷吧渡你入正途~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女人动情后,才会有的表现 ·  昨天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3 天前  
朝文社  ·  套现45%,97岁李嘉诚新年“大撤退”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冷炮历史

危险信号:当美国人开始加大基建投入 全世界都应警惕起来

冷炮历史  · 公众号  · 历史  · 2021-04-08 08:30

正文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 宜久财务


宜久视点: 美国人搞大基建本身就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因为此举意味着全球化经济的核心出了问题,自觉无法靠常规手段予以纾困。最终也必将对现有格局造成严重冲击,引发更高层面的大型危机。

2021年3月31日,美国总统拜登再次搬出自己的放水式经济政策。 虽然数目总额并不算高,计划流程也看似中规中矩,却有相当比重的基建投资。尽管以许多发展中国家的角度看来,这些适度基建的份额较为有限,但放在美国的人文环境下就是异常刺眼。

为什么美国人对基建缺乏兴趣?

平心而论,拜登在其任内不断推出经济刺激计划,本身不会让很多人感到意外。 作为一个在全球疫情元年当选的大国领袖,这位美利坚老政客从上任起就需直面着由新冠病毒带来的经济衰退。因此,早在今年2月就甩出了1.9万亿美元的纾困方案,被指是对低迷经济的刺激个案。同时,也是对选民支持的一种必然回馈。

然而,从该纾困方案推出之日起,美国经济就继续在较低位置上持续萎靡。 考虑到先前的特朗普政府也多次搞大规模举债放水政策,作为后来者的拜登无疑将遭遇更多麻烦。于是,白宫的幕僚团队再次加码,要求通过一项包含有众多内容的2.3万亿美元 基础设施计划 。尽管其中也包含着养老、残疾人看护、住房改善、乃至绿色能源方面的部分,却颇有针对的点出了桥梁、道路、公共交通、港口、电网、饮水供应系统和互联网宽带。无疑都是许多同类刺激方案所不太乐于涉及的领域。


有人看到这里,一般会将美国人对基建事业的缺乏兴趣,认定为是高昂人力成本造成的负面效应。 但劳工费用更高的欧洲,居然也在基建领域的投资比重上领先美国。而最为热衷于投资大规模基建的中国,也一样存在人力成本的逐年上涨。说明工资水平并不能阻挡任何有心者的基建热情。

真正让美国政府对基建爱答不理的重要移速,还是源自其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态的缘故。 由于有不少公路、码头都属于私人企业所有,因此很难被算入政府投资项目的范畴。同时,各州政府也有相当独立的财政大权,对联邦层面的拨款并不十分依赖。

其次,以华尔街为首的东部金融圈与立足硅谷的西部高新产业集团,都将敛财的主要战场设定在全球范围。而大规模基建的理论受益者,是众多没有海岸线的中部旷野。 此消彼长之下,基建投资在美国经济中的占比就始终高不起来。

最后,美国的主要交通运输手段,多以机场和空运为主。 在其他国家更为普及的铁路,往往因效费比不高而遭嫌弃。加之东西两头都有大海、北面又是航运条件出众的五大湖地区,进一步稀释了内陆交通的使用比例。因此,只需建设能通行普通车辆的公路,就大体能完成全部的物流重任。而公路的耗费,无疑比铁路系统要便宜太多,自然让基建费用看上去较为节约。


一个比较特殊的案例

不过,凡事皆无绝对。 美国并非没有大规模投资基建的先例,只不过在后人眼中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反馈评价。这就是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

当时,美国因1929年爆发的超级股灾而经济严重受损,进而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与民心不稳。但以柯立芝和胡佛这2位总统为代表的传统政治家,继续秉持自由资本主义的低干预模式,希望用时间去让市场完成自然梳理。结果自然是为丧失选民支持而黯然退出。 于是,在1933年就任的新总统罗斯福,便花大力气对部分经济领域实施管制。主要手段就是投资大规模基建项目,用“以工代济”的口号平息底层怨气。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金门大桥、胡佛大坝、黄石国家公园,都完成于这个非常特殊的黑色年代。


我们通常对于这段往事,抱以非常正面的高度评价。但在持不同观点的人看来,罗斯福的大规模基建投资,其实对美国经济复苏并没有多少实质性帮助。 相反,由于强制平抑物价,又在个别领域注入大笔投资,其实还反过来加深了经济危机的持续周期。倘若继续坚持前人的宽松疏导政策,那么大萧条可能会在1937年前后就趋于缓解。

结果是不仅没有帮助美国自己,反而因过于重视内部市场而放弃海外利益。 造成世界其他几大经济体的更为萧条,并最终催生出破坏力巨大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更为讽刺的是,帮美国军队赢下战争的大部分武备,多半也是在大萧条期间由罗斯福政府批准研发或订购的。因为军备建设同样可以被划入广义的基建项目,非常仰仗政府的拨款投资。


危险信号已经释放

看到以上这则历史先例,恐怕就不会有多少人对美国投资基建感到“欣喜”。因为从最为功力且现实层面的情况来看,这都是一种对全球经济发展非常不利的趋势。

首先就是当今美国的国际地位,较之二战前夕更为关键。 拜登或许没有罗斯福的个人能力,却拥有后者从未具备的强大影响力。以华尔街为核心的美国金融界,也有资格称自己是当代全球化贸易经济的发动机。唯有在其实在运转不灵的情况下,才轮到基建享受大笔资金的拥护。但对于更多处于在贸易链下游位置的国家而言,这种变化足以是毁灭自身经济的釜底抽薪。


其次,美国历史上的大规模基建项目,无不都是为满足内部就业市场而设计的。 言下之意,无论外国技术多么讨巧、低薪优势多么巨大、材料费用多么廉价,都很难获得专项拨款的垂青。过去的罗斯福也好,今天的乔拜登也罢,都要为个人的政治生涯与终身荣誉奋斗。也就是尽量雇佣美国本土工人,并尽可能用本土生产的原材料完成庞大工程。至于具体需要花费多少真金白银,则应交由美联储、华尔街、硅谷和五角大楼来共商大计。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