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当年开始学投资,脑子想的就是:我买这个产品能赚多少钱。当时的投资方式就是存银行定期,算一下大概会多少钱的利息。
然后接触基金定投和股票,想的也是自己可以赚多少钱。
恐怕,绝大多数的朋友,都会跟我一样,看到投资理财这四个字的时候,大脑的直接反应就是“我能赚多少”。
但现在,我想,第一件事情应该是掂量自己能亏多少钱吧。真的只有经历过很多次市值大幅波动的人,才会意识到风险比收益更重要。
这个世界就是讽刺的,当在投资领域里呆久了,能力不断提升后,对于风险的意识会越来越高,投资期望值会越来越低,趋于合理。
但对这个领域不熟悉的新人,胆子大,期望值高。加上新人往往都是在牛市中后期入市,听到的看到的,都是人间喜剧,根本不知道市场可怕在哪里。
之前我还跟朋友感叹过,投资上真正赚很多钱的人都是在股灾时候,埋伏了很多钱,但同时,股灾的时候,也会不断爆出投资失败跳楼的家庭悲剧。
真的,能亏多少钱,才是投资理财事情上最需要考虑的。
想的极端点,如果投资上的钱一毛钱都没有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能维持在怎样的一个水平,家庭成员原本计划的各种物质消费会不会受到影响,一两年内换房子的改善型需求会不会停滞。
我做投资的前两年,也就是2013-2014年,买什么套什么,平安招商万科这些大蓝筹真的是一点起色都没有,指数基金也在狂跌,那会我还有一份非常稳定的体制生活,收入不错,没有房贷压力,但看到投资账户的钱总是缩水,说不影响心态,那真的是假话。
那会要是蓝筹真暴跌50%,我肯定扛不住,都不知道该怎么交代,工资辛苦抠出来的钱啊。当然,肯定有人说,投资是要考虑回撤的嘛,这个能做好,也损失不到哪里去。
要是投资大师说“回撤”二字,我还是要好好听的,但要是一个新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回撤这事,真的是太高估自己了,暴跌的时候,谁都来不及跑。
那么,“能亏多少钱”这事,我一般分两个情况走,先是保底,再是保证生活质量:
1、最极端的情况是所有投资的钱都亏光(比如我把全部身家拿去买股票),我得至少能保证吃饭的钱是有的,或者有一份稳定工作提供现金流,不用跟爹妈拿钱过日子。这就是底线。
2、正常一点的情况是股权类投资(比如股票基金)占大头,小头资金在固收上,那么我至少要保证固收上的钱能保证日常生活质量不下降,而且这个年限要能持续三五年,这样的话,即便钱在股票和基金上套着,能坚持的住。
之前有人跟我说,我能扛得住波动,一年30%以上都没事。哎,这个自信都是建立在没有经历过暴跌的基础上,所以对自己承受风险的能力过于高估。
先把过舒坦日子的钱留下,把孝敬爹妈的钱留下,然后在去琢磨投资的事情,而不是指望投资赚钱,保障每年舒坦的生活质量。
对了,在亏钱这个问题上,还要注意家人的情绪干扰,一旦亏了钱,家人唠叨和埋怨是逃不掉的,那时候自己焦虑,家人念叨,各种压力都来,会无形中放大麻烦,也会严重影响后续的投资行为。
我是一直认为投资这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的认知,喜欢赌博的人是拿来当赌场用,全副身家压上,追求一把定胜负,把前面亏的钱都赚回来;喜欢做企业的人是把自己当企业股东看,把风险算好,追求细水长流吃分红;那么这两类人的结局能看得到,至少在概率上,当企业股东能活得久,对吧。我能看到这个结局,就从一开始不会让自己去当一个赌徒。
那么,当企业股东,就应了我上一篇文章里说的,解密。真的好企业是有生命力的,从研究它的过去,来预判它的未来。如果能一路跟踪一家公司好几年,这过程也是充满乐趣的。
好企业,就是长期满足人类需求的那些公司嘛。往大里说,优质企业的共同发展满足了国家繁荣昌盛的需求,往小里说,优质企业提供的服务,满足了人生老病死的需求。
我想,如果有一天能够把“需求”这个问题参透了,基本上也就能看懂企业的商业模式,知道公司是如何挣钱的,能够挣多少钱,这个挣钱能维持多少年,每年的利润能不能持续增长,能够吃掉多大的市场份额,天花板在哪里。然后可以根据企业当前利润情况,来预估未来几年的利润情况,自己给企业未来市值做一个估算。再然后推导出现在公司股价是处在低估值还是合理或者高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