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使用社交媒体只发挥了其通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而它最大的优点——群体思维的巨大力量却被忽视。
如果你在微信朋友圈里发过“求助万能的朋友圈......”的状态,或者回复过这类的求助帖,那么恭喜你,你已经在利用群体思维获取群体智慧了!
文 / 毛文琦 本刊编辑
陈青 本刊实习编辑
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说,人是“有限的理性动物”。在适当的环境下,群体在智力上表现得非常突出,而且通常还比群体中最聪明的人还要聪明。
利奥尔·左雷夫,这位前微软市场部(客户和在线服务方向)副总裁,现以色列巴伊兰大学的众包研究员就很崇尚“群体思维法”。他说,群体思维是指,当我们需要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我们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思考,而是集中群体的智慧一起思考。所以这是个思考的任务,就如一句话所说“我们比我更有力量”。
受访人:利奥尔·左雷夫
巴伊兰大学的众包研究员、顾问,TED 演讲者,畅销书《群体的思维》作者
《中欧商业评论》(以下简称CBR):“群体思维”是怎样提出来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或者理论启发了你?
左雷夫:触发我写这本书(《群体的思维》)的缘起是一个故事。四岁的利奥发烧了,长了皮疹,母亲德博拉去儿科看急诊,医生说是普通病毒感染。但德博拉拍了一张利奥的照片发到了脸书上,不到一个小时,就有三个人提出利奥可能得了非常罕见的有致命可能的疾病——川崎病。果然朋友的猜测是正确的。在这之前,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社交网络是用来分享生活的,但这位母亲利用社交网络救了儿子的故事,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我的群体思维理论源于詹姆斯·索罗维基的《群体的智慧》一书。书中观察了大型群体中独特的行为,例如在100多年前,在英格兰普利茅斯拥挤的乡村集市上,弗朗西斯·高尔顿举行了一场比赛,他让800个人去猜一头已经被屠宰、去掉了内脏的公牛的重量。众人中没有一个人知道这头死牛的重量,所以大家就一起猜,每个人猜的结果都被记下来,最后取了中位值。结果大家猜的比该群体中任何一位养牛专家的单独估算还要准确。
至于别的理论,比如“强关系和弱关系”也很重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马克·格兰若维特教授在1973年发表了《弱关系的力量》一书,他希望知道人们通过什么途径找到新工作,谁提供帮助,是关系亲密的朋友(即强关系),还是朋友的朋友(即弱关系)?研究发现,80%的人是通过弱关系找到工作的。
就我的经验而言,大多数社交网络中的朋友并不是强关系。马克研究发现,关系不仅能帮我们找到工作,还能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决定。
很多人会问,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社交网络关系?为什么我们需要那些自己基本上不怎么认识的人?我想说的是,你永远不知道谁因为知道或了解某种疾病而因此救了你孩子,永远不知道谁会帮助你找到下一份工作,永远不知道谁可以帮助你找到生命中的伴侣。弱关系很重要。
也许很多人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困境感到害怕,但分享真的具有很大的力量。很多人可以帮助你解决问题,如果不尝试就永远不会知道。它让几乎所有人在不同的领域都有机会成为专家。
CBR:作为一个群体的观察者,你觉得在进行群体思维的时候,有什么原则值得遵循吗?
左雷夫:首先人数必须足够多。第二,必须多元化,如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地方,这样可以激发不同的想法,来创造出很棒的点子。当然,最重要的是要问开放性的问题,而不是有引导性的,这样确保大家可以独立思考。
在寻求群体智慧的时候,可以展现自己真实的脆弱的一面。当人们只分享好的事情,群体不认为这是真实的,因此必须要以真实的一面来和群体进行沟通,这就意味着要勇于说出自己的困境。保持开放的心态对于获取群体智慧来说很重要。当然你想保护自己的隐私,也可以选择在匿名网站上分享自己的问题,人们也可以给你建议。
CBR:用什么方式来培养自己的群体是最有效的?或者说如何培育和管理网络人际关系?
左雷夫:首先,为了和群体建立一段健康的关系,并不只是问问题这么简单,而是要提供价值。
比如当你使用社交网络的时候,尝试用你正在做的事情去启发别人。当你持续参与并提供价值,人们会感觉很乐于与你做朋友,即使跟你不是很熟。你会发现网络不断扩大,因为人们会互相传播。人们不愿意和总是只知道提问题的人做朋友,而愿意亲近那些可以提供知识和灵感的人。但我们不能保证每个人都会对你分享的事情感兴趣,只要做自己就好。
另一个提供价值的方式是与你的群体分享发生在你身边的小事情。例如,这次我来上海吃的第一顿饭,餐厅提供的是热水。而在我的家乡,人们都是喝凉水的。这是一个短而有趣的故事,我把这件事分享给我的群体,为他们提供文化差异上的案例。
其次,及时反馈。如果有人给你评论,可以和他们进行互动。人们喜欢得到反馈。这并不意味着,我每天的事情就是只写状态和与群体沟通。可以管理你的时间,过几个小时对评论再作出反馈,对所有人表示感谢等。
CBR:你在书中专门有一章介绍了“领英”,你怎么看待领英对群体思维的影响?
左雷夫:如果你要求职,建立商业联系,招聘,领英就是你要浏览的目标网站。
首要建议就是,你在领英上填写的“个人资料”至关重要。把你的个人资料当作是第一次握手,要有力、坚定,让它成为你职业身份的大胆声明。
第二步,扩大你的数字网络。你可以从多个渠道导入电子邮件联系人,然后向他们发出邀请,使其可以通过领英与你建立联系。这样做非常有效,可以一步到位扩大你的联系网络。名片会过时,但领英不会。
最后,关于领英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发送站内信”这个小功能。假如你想给比尔·盖茨发邮件谈生意,要拿到邮箱地址可不容易,即使是曾在微软工作的人也很难拿到。但是,如果他们是领英用户,你可以用站内邮件直接联系他们。
在领英,你可以获得连接,或许这里也存在很多之后可以一起创业的机会。在领英,最强大的工具是专家群。对于每个领域的专业人士,我的建议是尝试找到同个专业中和你类似的人,加入这个群体并且提出你的问题。如果你能加入对的群体,群体思维可以帮你实现你的职业梦想。
CBR:你在书中提到了“网商”(NQ-network intelligence)这个词,这是互联网时代的群体思维的体现吗?
左雷夫: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变得越来越智慧,这被称为弗林效应。研究表明,每10年人类的平均智商值就会提高。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智力和群体或是网络的智力联系在一起进行测试,结果会怎样?群体思维可以增加我们的网商值。在未来,我们判断一个人不仅仅是他的聪明才智,同时也包括他的社交网络。
CBR:《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里面提到“个人一旦进入群体中,他的个性便湮没了,群体的思想占据统治地位,而群体的行为表现为无异议,情绪化和低智商”。这一论断你认同吗?
左雷夫:在大的和有阶层的组织里面,人们都不太敢表示不同的观点,人们不善于独立思考,群体里面也就没有智慧。崇尚群体思维,并不是要放弃自主或独立,是我们,而不是群体来做决定。
这里,我要区分一下群体思维和团体思维。团体思维是指一个小团体由于受到误导,盲目忠于团体,或是因为团体追求和谐一致,甚于追求真理,由此作出了错误的决策。团体的信仰或价值观的道德“正确”常常让这种一致性变得合理了。团体思维是没有多元意见或不同声音的,团体思维从本质上就不欢迎独立思考。
历史上,很多情况下群体会犯错,比如希特勒时代,人们的行为被政府操纵,以致人们没有足够多的信息来作出判断。我的建议是,不要觉得群体思维像水晶球总是会作出正确的决定,当你知道了它的局限和条件,你就拥有很强大的力量,可以用它来帮你追逐梦想。
(本文全文刊载于《中欧商业评论》2016年11月刊,转载请联系后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