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历史园地
主要发布与历史教育教学相关的文章,发布《中学历史教学园地》网站的各类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医生  ·  想老得慢一点,劝你先把脸皮「变厚」! ·  昨天  
营养师顾中一  ·  你其实从没吃过「香芋」,不信来看! ·  2 天前  
丁香医生  ·  得了关节炎,真的是行走的「晴雨表」吗?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历史园地

新书推荐 |《博物馆简史》:一场聚焦世界博物馆历史的纸上艺术展览

历史园地  · 公众号  ·  · 2024-09-06 00:00

正文



《博物馆简史》

一场聚焦世界博物馆历史的纸上艺术展览,结合近100幅精美照片插图,展现博物馆从形态、馆藏、展陈到职能等各方面的探索与演变,串联起博物馆200多年的发展轨迹。


著者:李翔、一森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年9月

定价:98元

品牌:广雅

作 者:

李翔: 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学士,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学院创意产业应用想象力硕士,“90后”博物馆人。 多场国际展览负责人,策划展览“对话: 视觉进行时”等。


一森: 谢菲尔德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管理学硕士,“90后”博物馆人。 多场国际展览负责人。



内容简介

一线博物馆人倾心打造的一部世界博物馆进化史,全面呈现了 18—21世纪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全书以时间为轴,真实记录了博物馆从文艺复兴时期乌托邦式的“知识神殿”、战争期间的“精神庇护所”,到纯粹的“白立方”艺术空间,再到今天城市复兴中的“地标”“名片”这一过程中的蜕变,展现了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史上扮演的角色,探讨了博物馆形态、功能的演化;并针对博物馆当下面临的困境, 试图从历史的时空中找到原因和线索。


书中还配有 100 高清彩色插图,意在打造一场 “纸上艺术展览”,让读者足不出户收获逛展体验、接受艺术熏陶。


名家推荐


过去二十多年,以各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速度,中国各地出现大量美术馆,形成全新的公共设施景观。在英语中,博物馆与美术馆共用一个词,二者视规模、藏品与功能的差异而有所区别。 因李翔与一森合著的这本书及时出现,欧美博物馆与美术馆两百多年来的历程可能成为本土美术馆一堂必要的历史课 :美术馆能给文化与社会带来什么?眼下我们做得怎样?今后该怎么做?这本书或许是我们参照的镜像。

——陈丹青(画家)


李翔和一森基于自身在美术馆的工作经历,结合学生时代之所学,在理论知识和在地实践之间自由切换角度, 针对博物馆在当下时空所面临的困境,试图从历史的时空中找到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解决的线索

——王薇(龙美术馆馆长



本书亮点

1. 一线博物馆人打造的一部世界博物馆进化史,全面呈现了 18 21 世纪 博物馆的发展历程。 博物馆如何成为今天的模样? 除了外观上的变化,博物馆还在哪些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本书对博物馆的外观形态、馆藏系统、展陈方式、服务职能等方方面面的演变进行了梳理,力图全面呈现博物馆这200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完整还原博物馆的前世今生。


2. 聚焦博物馆当下面临的困境,探讨原因、寻求答案。 走精英化路线还是大众化路线?坚持纯粹的艺术空间还是与商业融合?……当下博物馆面临的种种困境,也是很多知名博物馆如卢浮宫、大都会、古根海姆等曾经面临的,作者通过回顾它们或高光或暗淡的时刻,试图为当下的博物馆业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3. 100 幅高清彩色插图,带给你一场沉浸式的“纸上艺术展览”,一段跨越时空的逛展之旅。 结合近100幅世界博物馆、展览和展品的高清彩色插图,让读者足不出户徜徉于世界知名博物馆内外,收获逛展体验、接受艺术熏陶。


4. 陈丹青、王薇一致推荐 ,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博物馆学著作,一堂献给中国博物馆必要的历史课。


5.精选书中插图8张,设计制作成精美明信片, 每本书随机附赠2张 ,开卷就有惊喜。



精彩书摘

前言:重新认识博物馆


今天,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了博物馆的存在,带着不同的期 待进入博物馆,观看文物或艺术品,并且尝试探寻其背后的意义。同时,我们又似乎经常忽略博物馆的存在,它就像游离于我们生活之外的一个承载历史和文化的房间,静静地伫立在某处,等待着探寻者的造访。


相比其中承载的物件而言,或许博物馆本身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存在,而针对博物馆的研究更是晚于博物馆百余年才出现。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带着好奇将探索进行下去。


人类历史上第一本关于博物馆的学术刊物创办于 19 世纪末,是由德国德累斯顿瓷器收藏馆馆长约翰 · 格奥尔格 · 西奥多 · 格雷斯博士( 1814 1885 )于 1878 年创办和编辑的《博物馆学与古物学杂志》,这份刊物在格雷斯博士过世后便停刊了。


博物馆领域第一个专业组织 —— 英国博物馆协会成立于 1889 年的伦敦;第一本完全致力于介绍博物馆理论和实践的英文杂志《博物馆月刊》于 1901 年创刊。


直至 1946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 ICOM )成立后,对博物馆的研究才逐渐获得了越来越多的曝光度,尽管当时大多数学术关注点都集中在博物馆运营学和博物馆实践领域。


在此之后,沃尔特 · 本雅明( 1892 1940 )、米歇尔 · 福柯( 1926 1984 )和本尼迪克特 · 安德森( 1936 2015 )等批判理论家的理论,又帮助现代人打开了了解博物馆的另一扇门,对 20 世纪末、 21 世纪初的博物馆研究者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对于人类而言, 博物馆到底是什么?它究竟是庄严肃穆的艺术殿堂,抑或只是知识共享的论坛?是思想的苗圃,还是艺术和灵感的墓地?它究竟是源于以缪斯之名出现的知识圣殿,还是珍奇屋式的占有和展示?它又经历了什么才变成了今天的模样? ……


在博物馆工作数年后,这种冲突感似乎变得愈发强烈。 正是基于这样的心理,我们决定开始重新审视博物馆 —— 这个无比熟悉但又时常感到陌生的存在,并试图梳理其历史的脉络,期待从中找到一些线索。



本书尝试从社会学、艺术史和人类学等多个视角来观看博物馆在历史中发生的改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适当结合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论点作为补充, 以求较为全面地描述博物馆理论与实践发展过程中不容忽视的主题和时刻


全书以时间为轴,将博物馆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8 世纪中期到 1914 年, 1915 年到 20 世纪 50 年代,以及 20 世纪 6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第一阶段主要聚焦博物馆的起源。 在这一时段近 150 年的时间里,我们发现博物馆完成了其形态从最初的私人收藏空间到公共机构的转变,逐渐平衡展出和艺术史之间的关系,但也因为与公众的关系,遭遇了理想与现实差异巨大的窘境。但无论如何,这个阶段的博物馆完成了对自身基础形态的探索,其收藏、教育的使命自此便确立下来。


第二阶段,博物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萧条之后迅速恢复生机,成为人们从战争和社会经济冲突中救赎性撤退的空间。 同时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全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早期博物馆包括建筑空间、展出形式、收藏系统和公众关系在内的几乎所有领域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博物馆丰富了其更多内在的可能性,也基本完成了职业化的探索;尽管这种探索在各个领域显得参差不齐,却也为后来的探索发展播下了种子。


第三阶段距离当下最近,也是对当下博物馆形态影响最直接的一个时期 。在这个时期,不论是 20 世纪后半叶兴盛的后现代主义思考,还是无法回避的财务问题,都成为威胁博物馆生存的不稳定因素,前者试图从根本上质疑博物馆存在的理由,后者则阻碍了博物馆的日常运营。


也正是为了应对这两大难题,博物馆最终呈现出了今天的形态,甚至在部分领域完成了产业化、市场化和公共化等此前看似艰难的成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