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kid
is like doing
farm work
西方人认为孩子是上帝送来暂存的礼物,借给父母玩一阵儿,到了18岁就期满了,该给别人玩了。
咱们中国人物权意识比较强:
送给我的礼物那就是我的,永远是我的!
所以,做父母的但凡还有一口气在,就要对自己的娃负责到底。
在老祖宗传下来的农耕文化中,大约只有土地的价值能和娃相提并论,那就用个比方来说吧:
有了一个娃,就相当于有了一亩地,永远属于自己的地。
眷顾归眷顾,老天也不会绝对公平。
它分地的时候是“随手乱扔”的,肯定会有高下之分。
已故的陈忠实老先生在《白鹿原》中用“天、时、地、利、人、和”把地分为六等,分等的标准是土地的肥沃程度。
甭管肥瘦,这一亩地给你就给你了,没得退,没得换。当地主的,只能认命。
地不是用来供奉的,是用来种粮食的。只不过这块地不是一年一收,而是
18年
后才会有第一次收成。
这次收获,有可能要吃一辈子,也有可能会不断有收成。
农民拄着锄头盼望丰收和爹妈抱着娃憧憬未来,心情都是一样的。
急性子的地主一拿到地,就做了一个6000多天的倒计时规划,而且,和周围的邻居互相交流取经。
好多邻居都说:地不能荒着,要早点种庄稼。越早种,到时收成越多。
地主刚买了种子准备下地,又有邻居提醒:自己种不行!好多人都是把自家的地包给“专门种地的人”去种!据说这些人很专业,能让这块地18年后多打好多粮食。
这些专门种地人的有好多,还有不少是从外国来的,名气比较大的有几个:
一个是叫蒙啥啥利的意大利老太太,
还有一个是叫七啥珍的日本老头,
还有一个是叫华啥福的德国大叔。
这些外国专家包地的数量少,精耕细作。
可惜由于外国专家收费太贵
,所以,大部分地主还是把地包给了费用相对较低的专门种地的第一级机构:
幼儿园。
every crop
is saved for
seed
本以为把地交给专业人员,可以省点心了。没成想“地主”天天挨批评
:
—— 你的地太薄了!小苗刚长出来的时候最关键,15年后能不能多打粮食,就看小苗长得多不多、旺不旺。
—— 这地里的小苗长得太慢了!你光上农家肥有机肥咋行啊?你要整点化肥才行啊!你看看隔壁老王家的小苗,比你家的高一半!
有的地主顶不住了:“是啊,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啊!人家上化肥咱也上化肥!”
于是,化肥登场:认字肥、珠心算肥、英语肥、四则运算肥等等。
用了化肥,地里的庄稼苗明显长得密了多了高了。
包地的专业人员很神气:“怎么样?你这块地在我手里小苗长得多好啊,我厉害吧?”
地里的小苗长到一定年龄,第一级机构包地的人就不管了,地要转包给第二级的专业机构:
小学。
这时,“地主”又挨批了:
—— 你这个地上的苗多是多,可是歪歪扭扭的长得不够直,颜色也不统一,到时候肯定粮食产量不行!
—— 在我们这儿庄稼苗长的不好,会严重影响我们机构和我这专业人员的声誉。必须换化肥!
—— 换劲儿大的化肥,用复合化肥:奥数、奥英、奥语。
—— 庄稼苗的标准必须以第一等的「天」 字号
地*
的为标准,达不到就增加化肥的用量。
—— 重点推荐到某德或学某思化肥店买化肥,品种多,效果好。
(注 : 天、时、地、利、人、和,依次是第一等资质、第二等、第三等......)
钱花了,化肥用上了,地里的庄稼苗长得确实不错,齐刷刷的分不出高下。
可是有的地主开始发现自己的地有点问题了,特别是原本比较薄的「人」 字号、「和」 字号的地。
由于底子差,为了和「天」 字号地的苗保持一致,化肥用的很重。结果,地开始出现板结,苗也开始出现倒伏的现象。
地主心里开始打鼓。
但包地机构的专业人员很坚决:“没事,这都是正常现象,坚持用化肥,一定能达成目标!”
转眼六年过去了,第二级机构的人心满意足地走了,这亩地又交给第三极的机构:
初中。
地主这时就有点着急了。
因为三年以后,地里的庄稼就要抽穗了,大概能看出将来的收成了。
可是地主按惯例还是会“被批评”:
—— 地不行!苗不行!以前用的化肥更不行!现在要用浓缩复合肥,还是去某德、学某思的店里买!
—— 除了奥数、奥英、奥语,还要增加奥地、奥史、奥生、奥物、奥化。
—— 白天施不完,晚上接着施,节假日更要多施。
包地的人依然坚持自己的观点。
地主也已经没有退路了,不可能把这些苗拔掉重种。所以,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包地的人身上。
三年的时间到了,在不同的地里长了15年的苗,貌似分出了高低:
有的结了穗,看起来还不错;
有的空长了一地的苗,没结多少穗;
有的连苗都逐渐枯萎了
......
包地的人指着苗长得不错的地说:
“你看!我把这块地搞的多好!”
又指着苗枯萎的地说:
“你看!这块地底子实在太差!”
剩下的苗长得还可以的地,最后被移交给了第四级的包地机构:
高中。
这最后的三年,谁都没有了退路。
地主也只有“和包地机构的专业人员配合”这一条路。也不用等批评了,套路已经很熟了:
除了去某德、学某思化肥店继续买化肥,现在又增加了新某方店的进口浓缩复合肥,一股脑地施进地里。
最后的三年到期了,到了收获的季节了。
「天」
字号的地本来就肥沃,苗长得旺。虽然
被化肥毁掉了不少,
但还有不少幸存下来,收成还算不错。
「时」 字号的地,有一些底子也不错。打了折扣,还有中等收成。总算是这么多年没白忙活。
「地」 字号和「利」 字号的地,空壳、半空壳的穗太多,地也没什么肥力了。
「人」 字号和「和」 字号的地,已经变成荒芜的沙地了。
第四级的包地机构人员都会照例把「天」 字号和「时」 字号地的收成看做是自己的功劳。
可是,有谁能给那些一无所获的地主一个交代?
18年来始终坚信每一级专业机构的专业人员的能力,严格按照他们的要求买化肥、施化肥,投入了无数的金钱和精力,最后得到这样一个结果。
不但没有收到粮食,连地都毁了。
为什么?
「天」 字号和「时
」 字号的地主高兴了没几天,又传来了坏消息:
「时」字号地出产的粮食,农药超标、化肥残留,不能食用。被退货了。
「天」 字号地出产的粮食,营养成分含量低、口感也差,不受市场欢迎,卖不上价。有的只能作为饲料。
地主实在不甘心,跑到市场上做了一番调研,结果大吃一惊。
现在市场上最受欢迎的,是一个叫前岛启二的日本人在中国包的地里产出的东西,两个甜玉米15元,一斤草莓60元……
最让人气不过的是:这么贵的农作物,居然还供不应求!只是因为它们是纯天然、无污染、高营养价值的“绿色无公害食品”。
等地主们知道这些天价农作物是怎么种出来的,更是目瞪口呆。
这日本人包了这块地后,先撂荒五年。
除了堆牛粪,什么都不种。
第六年开始种东西。
不撒化肥,全用牛粪;
不用除草剂,杂草用手拔用锄除。
头一年种的小麦产量不到当地村民产量的一半,
第二年种的玉米因为虫害几乎绝收。
现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产品,是包地十年之后的成果。
他把种地的诀窍归结成三个字:顺天收。
顺天收,就是让“种地方式”符合自然和生态的规律。
这样种出的农产品,不仅优质、安全,还保护环境。
最终能实现土地种植的良性循环,周而复始地出产好庄稼。
回过神来的地主,这时候再回头去找当年包地的专家。
有的专家早都找不到了;
有的专家,自己家地里的苗都绝收了;
有的专家说:“我哪里知道十几年后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粮食啊?”
有的专家:“我包的那一段挺好的,都是后面包地的人没种好!”
还有的专家说:“你看那谁谁谁家的地也是我包的,为啥粮食质量好产量高?主要是你的地不好!”
同样一块地,十八年的时间能变成旱涝保收的肥沃良田,十八年的时间也能变成板结盐化的贫瘠沙地。
看起来,取决于包地人的水平;
其实,根子上是看地主怎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