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江南1535
喝茶,创业,找梦想。—— 一只安静的小茶馆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投行小兵  ·  香港上市全流程 (从未如此详尽) ·  9 小时前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  那些卖不好的车跑去国外,只会毁了中国品牌的名声 ·  10 小时前  
春晖投行在线  ·  招人时确保价值观一致,然后通过企业文化来确保 ... ·  23 小时前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心禅道  ·  投资#790 ... ·  昨天  
51好读  ›  专栏  ›  江南1535

风吹专栏 | 一旦你做到了真实的自己,你也不会是个屌丝了

江南1535  · 公众号  ·  · 2017-12-28 18:00

正文


文|江南愤青


2017-12-11


其实,过去几年里,我很少去跟人讨论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我一直关注的其实是“事物是什么样子,以及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的”。我基本不关心 “什么样子才最合适,什么样子对不对”。前者其实是个求证题,是相对封闭,且有相对标准答案的。而后者是个论述题,是开放性命题,很难有标准答案。换句话说,就是前者看的明白、说的清楚;而后者是无法看明白的,因为涉及到了社会人群的分化和对立的问题,就会发现永远不会有合适且对的事情。不同的群体看同一个问题必然是不同结论的,这种争论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我写那么多文字,只是想告诉大家,我们所讨论的问题本身是什么,把问题先看明白,然后才能有好恶等判断。 事情都不看明白,就瞎咋唬评论,最终只能是越看越乱 。另外,我们一定要明白理论和实践是有区别的,两者并非是一回事,不能放在一起比较。许多东西理论是对的,实践往往是错的,反之亦然。关键看我们到底是学术讨论还是实证讨论,这是两个事情。


另外,确定是在同一个层面讨论问题了,那么就必须有几个点是要确定:

第一,基本的 讨论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是需要具备的


尤其金融业,在学术讨论范畴,你们会发现,很多我们普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例如银行业是暴利,这种观点,在专业学者的眼里就是不存在的。无论实践中,还是理论中,银行业都不是暴利行业,中国银行业也是一样的。但是这个观点在非专业人士眼里,包括郭广昌都是这么认为的。没办法,他是学哲学的,不懂金融。

所以,我们在专业领域讨论问题,一般只能跟专业人士谈,那真是因为需要具备基本的专业知识才能在同一层面讨论问题。过去几年互联网金融很热闹,是因为互联网拉低了整个社会的专业门槛,让很多人都能通过互联网来讨论各自对金融的理解,这个是对还是错,很难说。但是我想说的 从专业严谨的学术讨论来看,一定不是好事情,因为杂音多了,让人不知道到底听谁的 。但是 从社会发展来看,允许更多的人讨论问题,本身也是合理诉求 。但是结果就是,我们听到一大帮非金融人士讨论互联网金融的时候,恰恰多的是对互联网的理解,而非对金融的理解,对的是一种对金融业固有规律的漠视,导致的结果就是金融的核心一再的被丢到一边。这个 核心是什么呢,是对风险的经营和把握 。这个核心被掉到一边之后,过于片面的强调了效率的提升,强调了规模的提升,却忽视了,在做大规模,提高效率的背后,一旦离开了风险,所酿成的风险,会使得本身小的风险,演变成大面积的外延,最终的结果是成本更高而效率更低。

第二, 要有基本的推演逻辑的能力


讨论问题,推演的基本逻辑是可以确定的。例如:一加一一定是等于二的,虽然很多条件下,一加一可能是等于三,等于四,但是,那些都不是普遍性逻辑,都是属于无法按照固有逻辑判断的小概率事件,属于不可测的变量,我们往往只能在推演的过程中予以剔除,否则毫无意义,没有任何可以讨论的基础。我们现在碰到的问题,很多人其实就是喜欢把个别的事件普遍化,把小概率事件认为是社会普遍性的事件,我一直说反驳一个命题的时候,一个反例就够了。但是论证一个问题成立,那就是需要穷尽才行,个案是无法推导普遍性案例的,遇到这种情况就使得压根无法有效对话。

第三, 要就事论事


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就是一个问题,不能把一些事情动辄跟事情以外的事情混合起来。例如谈学术问题,有时候就不得不把道德和情感给排斥掉,否则夹杂了情感,许多问题会异化,为什么呢?因为 道德和情感是因人而异,也是带有极大的不确定性的 ,不同的人不同的判断标准,就很难把一个事情给固化下来,我们现在很多人都喜欢因为自身喜好,而改变谈论事物的基础,这种观点很可怕的,我们应该先发现事物本身如何,然后再加道德和情感判断, 而不是先有道德判断在去寻求事物本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