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法雨流芳
南无阿弥陀佛!感恩关注“法雨流芳”。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蓝钻故事  ·  42年前旧作被扒,这一幕震撼上亿人 ·  昨天  
十点读书  ·  30-50岁投资自己最清醒的方式 ·  4 天前  
蓝钻故事  ·  马云过关了 ·  3 天前  
十点读书会  ·  排队3小时,云贵菜正在血洗北上广CBD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法雨流芳

《观念法门》说“念佛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如何理解?

法雨流芳  · 公众号  ·  · 2020-12-24 03:15

正文



主讲|净宗法师





问:善导大师专弘念佛,乃弥陀化身,所说即是佛说,其《观念法门》说:“日别念佛三万声以上者,皆是上品上生人。”故知念佛往生有品位。


总之,他就认为念佛往生有品位。不解释他还是过不去。


这段文出自《观念法门》 。经文、祖语,一定要通达它的意义,不要死于句下。


答:此文之义有二,一是赞叹念佛人,二是引导观佛进入念佛。不可引为念佛往生有品位之据。


这段文,你把它引用来作为念佛往生有品位的一个根据,那是误解了。这段文也是方便, 它的真实意义有两个:


第一,赞叹念佛人;

第二,引导观佛的人进入念佛。



以日行念佛三万以上者,精进勇猛,即虽一字不识、一行不堪之人,亦同上品上生之“慈心不杀、具诸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得名大乘上善之人。


故言“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


此则论行人之根机,非论往生之品位。


赞叹念佛人。怎么赞叹呢?


日行念佛三万以上的人,这样的人念佛很勇猛精进。即使一字不识的老太太,“一行不堪”,三学六度等等什么都做不了,但只要老老实实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句接一句念,这样的人,和上品上生的“慈心不杀,具足戒行,读诵大乘,修行六念”是一样的,称为“ 大乘上善之人 ”。


以净土门来讲,一天三万声以上的老太太,我们见得很多。但是叫她“慈心不杀”,她说不定还在做家务活儿呢,自己不吃荤,在厨房里切菜,还有杀生呢;“具诸戒行”,她根本就没到道场去,不知道怎么叫受戒,大乘、小乘戒都谈不上;“读诵大乘”,她不识字,大乘经典根本没法读;讲修行六念,她也不懂什么叫修行六念。即使这样,她也称为“大乘上善之人”,跟上品上生那些人是一样的。


所以,大师说“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这是判断他的根机,如果能这样做,就是上品上生人。“此则论行人之根机,非论往生之品位”。



《观念法门》具说观佛、念佛二种法门,意在引导观佛归入念佛;亦如《观经疏》,虽开观佛、念佛两三昧为宗,至后付嘱唯归念佛一宗。


所引“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一段文,在说“观佛三昧法”之最后。


本来解说观佛三昧法,何故加入此一段文?意在结劝归入念佛。


如前说观佛三昧难成,成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今以念佛易行而得上品上生,岂非念佛行易而功高!以此劝归念佛,是当文之意。故知“上品上生”之言,为顺引观佛之人归入念佛之方便说。


引导观佛之人入念佛。观念法门,“观”是观佛三昧,“念”是念佛三昧。


《观念法门》这本书,全称叫《观念阿弥陀佛相海三昧功德法门》,是解释两种三昧的,即观佛三昧与念佛三昧。“ 具说观佛、念佛两种法门 ”, 用意是引导观佛归入念佛 ,和《观经疏》一样。


在《观经疏》中,善导大师虽然一开始解释为“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开出两种三昧,但到最后,付嘱文唯归念佛一宗,归于念佛三昧。


这是《观经》的说相 ,“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定散两门是观佛三昧为宗,定善十三定观和散善三福。三福是作为修观的一个辅助,福观并修,所以是观佛三昧为宗。


但是,观佛三昧最后不付嘱给阿难,而只付嘱“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说“ 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就是由观佛入念佛,这是《观经》大的方向、大的框架、大的走势。


《观念法门》这部著作也是一样的。所引“三万以上是上品上生人”这一段文在哪里呢?在“观佛三昧法”的最后。


《观念法门》一开始先列举四个标题: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一。


依《般舟经》明“念佛三昧法”二。


依经明入道场“念佛三昧法”三。


依经明道场内“忏悔发愿法”四。


然后紧接着就讲“观佛三昧法”:


依《观经》明“观佛三昧法”。出《观经》《观佛三昧海经》


观阿弥陀佛真金色身,圆光徹照,端正无比。

……


详细说明观佛三昧法。


末后说:


是名观佛三昧观法,一切时中,常回生净土。但依《观经》十三观安心,必得不疑。


很显然,这是一段总结性的话。


前面讲那么多,都属于观佛三昧法,一切时中要回向净土,要以《观经》来修, 来安心


接下来加了一句“ 又白行者 ”:


又白行者,欲生净土,唯须持戒、念佛、诵《弥陀经》。日别十五遍,二年得一万;日别三十遍,一年一万。日别念一万遍佛,亦须依时礼赞净土庄严事。大须精进,或得三万、六万、十万者,皆是上品上生人。自余功德,尽回往生,应知。


以前明观佛三昧法。


“又”就是另起一个话头,又总结一下,在这以前都是讲观佛三昧法的;可是这段话根本没有讲到观佛, 讲的全是念佛三昧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 善导大师为什么在观佛三昧法一大段当中,要把念佛三昧法加进去,而且加在最后的地方呢?


非常明显, 这是从观佛导入念佛 ,所以才把这一段文放在这里。


大家要看得周全一些。前面讲的挺长,本来解说观佛三昧法,最后何故加入此段文?意在结劝归入念佛,这是结归的地方,可以叫“结归文”,就像《观经》到最后结劝归入念佛一样。


结归文前面一段说:


准佛教,得见净土中事,若见但自知,不得向人说;即大有罪,横招恶病短命之报。若顺教门者,临命终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


如果你观想成就了,看见极乐净土的事了,自己心里知道就好, 不要跟别人讲 ;如果跟别人讲了,就会招罪过,还会短命、恶病等等。如果顺释迦牟尼佛教门,临命终的时候,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


首先是观境说了有危险,你要注意,不要随便说。 但你念佛三万声,跟别人讲没问题 。“我念佛三万声,我不能说,有大罪,招短命”,不会的,念佛法门很容易,也不会有危险。


这里是讲观佛出现境界,不能随便说


有人说“我昨晚做了一个梦都不能说吗”,你没有入三昧境界,那是两回事。如果向善知识请教,起骄慢心,未证言证,未得言得,当然就不行,防止起骄慢。另外,如果内心这样执著、骄慢,功德就漏失掉了,还有危险。


观佛三昧所得利益,“临命终时上品往生阿弥陀佛国”。上品有三辈:上品上生、上品中生、上品下生。到底是哪一生,没有谈,总之是上品往生。


如是上下依前,十六遍观,然后住心向眉间白毫,极须捉心令正,更不得杂乱;即失定心,三昧难成,应知。


这样的修行,顺观、逆观,上观、下观,先是总观十六,然后观眉间白毫,心一定要稳住。“捉心”,把心捉住,把它抓紧了,不要动摇。“捉心令正,不得杂乱”,不动摇,不杂乱。如果一动摇、一杂乱,就失去定心了,这样三昧就不能成就。


三昧难成,应知 ”,观佛三昧是比较难成的。比较起来, 念佛易行 ,没有危险,也不会招致恶病短命之报,而且最后得的利益是“上品上生人”。


观佛三昧难成,所得利益是“上品往生”;念佛三昧易成,利益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人不是更高吗?“ 岂非念佛行易而功高 ”!


以此劝归念佛 ”,这是这一段文的意义。而且说“是名上品上生人”,很明显,这是就这个人的根机来判断的。



所以,这里的“ 上品上生 ”之言, 是随顺引导好乐观佛的人归入念佛的方便说


因为观佛的人,喜欢自力修行的人,他们心里总是割舍不下“品位”这个观念,品位里面最高的就是上品上生。上品上生,念佛就可以了,容易,而且没有危险,这样就导入进来了。


讲“方便”,往往都要拐个弯,不能立即相反。就像开车一样,虽然方向不对,但是你能立即180度调回来吗?不行。即使发现错了,也要往前开一段再绕回来。


就像《观经》,韦提希夫人有自力的心态,而释迦牟尼佛要讲他力的法门。韦提希问定善修法,释迦牟尼佛能不讲十三定观,而直接讲下品下生他力救度?不可能,那样就等于车子180度调转,调不过来的。


所以,佛顺她的话牵引,牵得很长,讲了十三定观;然后,又牵出散观,散观里面再绕,绕上品上生,讲大乘、小乘;然后讲世间善;最后没有善了,全是恶人,到最后才转过来,讲他力。


绕了很大一个弯,十六观绕回来。


如果没有这么大的弯,韦提希夫人转不过劲,我们更转不过劲。即使绕了这么大一个弯,现在还有很多人转不过劲。


释迦牟尼佛很有智慧,“为五浊恶世众生说此难信之法”,绕很大一个弯,这就是方便, 方便就要绕弯 。直来直说就不讲方便了,“专修念佛”,“他力救度”,能够听到这样的话,已经绕了十个大劫才能听进去,不然听不进去。


要知道, 方便并不是不好 。车开得那么快,要拐弯了,如果突然调头,就算司机有这本事,乘客脑袋会撞坏的,都要吐黄水了。绕一个弯回来就很轻松。这个时候,不能说方便不好,方便很好。


没有方便,那就危险了。


一定要有方便,很轻松,很顺畅, 很自然地就导入真实了



🍂 相关链接




(☞ 点击图片 ☞  长按☞  保存高清壁纸)

摘自:《阿弥陀经》归宗解






编辑|法雨流芳

制图|法雨流芳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

版权归属原作者



精彩 回顾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