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吕德文(武汉大学社会学院教授)来源新乡土
一个社会,如果大家相互不信任,尤其是对政府和那些通常意义上的精英——在现代社会,往往也是专业人士,如医生、教师、公务员——失去了信任,肯定是没有效率的。
因为,所有人做事,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保护自己,不被人误解,事情做得好不好,倒是其次的。
公务员履职,首先考虑的是如果避责,做到形式上无瑕疵,在“万一”出事的情况下经得起倒查。
因此,要处处留痕,时时注意。面对群众的事务,再好的事情,如果有风险,最好不做。可做可不做的事,最好不做。因为,多做多犯错,不做不犯错。
老师教书,首先考虑的是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不是教学效果。比如,明明有个调皮捣蛋的学生需要惩戒,但这个尺度不要把握,万一被学生和家长举报,总说不清,干脆不管算了。
明明是出于“好心”严格要求学生,布置作业多了一点,改作业也认真了些,万一被个别差生举报增加学生负担,那也不行。
医生也是,给病人看病往往也是慎重又慎重。哪怕是很简单的病,稍微有点风险,基层医院的医生也要请病人去大医院看看。卫生室不让挂瓶(因为有风险),乡镇卫生院,稍微有点情况,就让病人赶紧到县医院。
很多医生拿着检查单,和病人商量治疗方案,从来不给个定准,似乎病人可以自己给自己决策,就怕有个“万一”有个无尽麻烦。
公务员不敢对群众负责,老师不敢对学生负责,医生不敢对病人负责,这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都说社会很卷,形式主义严重。平心而论,那些做实事的人,又有多少人愿意搞形式主义?
一部分形式主义是邀功型的,比如,有些基层领导想要政绩,要出风头,耗费各种人力物力去包装各种事情。一分成绩,可以吹成十分成绩。这些领导是自己愿意这么干的,有好处嘛。
但更多的形式主义其实是避责型的。
暑假了,很多老师天天忙着防孩子溺水,每天要家长打卡,这是他们愿意的么?老师搞教学,课程设计精确到每一节课、每几分钟,讲什么内容,举什么例子,都要明确,否则就是不规范。给学生做课外活动砌长城,灰砖都不让用,非要用红的,都不知道是哪来的道理。
医生看个病,各种档案和资料,繁琐不已,记录得非常到位,否则就吃不了兜着走。做档案的时间比看病的时间还多,这是他们愿意的?
我们这个社会,似乎经不起任何意外了。任何一个小概率事件,都如临大敌。
某地出了一个安全事故,遥远的他处也得全面排查。“一人生病,全家吃药”。
某地为了防“意外”,发展出了极其精细而臃肿的体系。在村里,有专职的防火员、安全员、网格员等等,五花八门;在乡镇,政府组建了几十上百号人的应急消防队伍。
为了防止意外,被上级追责,基层都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习惯了。
为了减少交通事故,干脆禁止各种电动车,全然不顾这些车是农民上街和到地里干活的交通工具。
为了保持整洁,干脆要农民圈养各种家禽,全然不顾跑步鸡也是农民所需。
为了环保,秸秆禁烧,全然不了解大多数地方,秸秆不烧就没去路的事实。
同样为了环保,很多地方把猪舍一拆了之,全然不管农民生计。
为了非粮化,把池塘填了,果树和茶树拔了,全然不顾这也是农民的血汗。
为了防止村干部腐败,很多地方都规定村里零招待,连一包茶叶、一瓶矿泉水的开支都没地方出,逼着各村制度性违规,想着办法解决必要的招待费用。
确保安全,确保一点意外都不发生,本来是一个愿景,却成了一个工作要求。只要有事故,有意外,必定要有人负责。
连群众都有一个心理,路上摔一跤,还得找政府麻烦,说是路没修好。
小心谨慎,如临大敌,已经成了一些地方“正常”的社会氛围。
笔者在某市出差住酒店,保安要我开包检查,有客人来访谈事,也得刷脸刷身份证。且不说这样做有什么意义,保安有没有这个权力,就纯粹从社会运行效率看,合适么?
有些地方为了接待领导,尤其是重要领导,都要反复踩点、彩排,确保领导视察不出意外。这种形式,不仅蒙骗了领导,糊弄了群众,还浪费社会资源。
一禁了之,一拆了之,一管了之,一包了之,几乎到了“不管不顾”的程度。什么事都可以上升到无比之高的高度,都拿无比正确的话来压服基层,压服群众。
很多部门,“一刀切”政策成了习惯,成了显示自己权威的不二法门。基层但凡是出了一点意外,就有无尽的麻烦。所以,基层为了防那个“万一”,“一万”的群众不满意,那也不管。
在多数情况下,群众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但是,沉默并不意味着心里没意见。
笔者在基层调查多年,很多基层领导干部都感叹,现如今,群众工作是越来越难做了。其实,群众又不是傻子,政府做了那么多浪费资源,做无用功,甚至还与民争利的事,怎么可能没想法?
第一次,群众可以这么想,这么做和自己无关。第二次,群众可能会在心里喟叹一下,怎么这么瞎搞啊?第三次,群众可能就无感了——无感的意思不是事不关己,而是无可奈何,彻底漠视。
前些年,笔者在调研时,群众看着地方政府如此折腾,花那么多钱做那么多无意义的事,都会解释一句,“国家有钱”“国家真有钱”。这两年,很多地方债务暴雷了,群众都不知道怎么解释了。
今天,干群之间,上下级之间,看上去都很和气,确实没什么大纠纷,大矛盾了。但,人人心里都装着小心谨慎,尽量不要让对方抓住把柄,尽量不出意外。
社会冲突的反面往往不是和谐,而是冷漠,以及连带而来的不信任。人人都防着对方,大家就会有很多做无用功,社会也就失去了活力。
张五常教授说,“邓小平能做到的,是其他人做不到的。中国200多年来,没有出现过思路这么清晰的一个领导人。”
今天要向大家重点推介的,就是傅高义先生遗作《邓小平时代》。这是傅高义先生“十年磨一剑”的巨作,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细节。在写作上既不苛求历史人物,也不为尊者讳。
这本书不只是给邓小平一个人,而是给一个时代立传。资料非常出格,但写得很客观,还原了那个时代的真相。这是一部比历史课本生动百倍的当代史,向我们展示出了教科书里所未提及的那些惊心动魄、跌宕起伏的历史细节。
邓质方:我最近看《邓小平时代》,这本书太值得看了。我通读了全书,才真正意识到,老爷子后来提出的24个字的战略方针,“绝不当头”最重要。这不是简单的权宜之计,这里面体现了老爷子的世界观——谦虚、敬畏和开放。老爷子还说,他不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他没有做什么事,他仅仅是给松了一下绑,解除了一些禁忌,一切的一切,都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出来的。
张维迎: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看一看《邓小平时代》。
沈志华:傅高义能写出来《邓小平时代》,中国人写不出像他那样的。
秦晖:通过傅高义先生高超的叙事能力,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邓小平以及当代中国的非常精彩的故事。能把故事讲到这个程度,的确是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邓小平时代》的译者是著名学者冯克利先生,其译笔精准且朴实无华。本书豆瓣评分高达9.3,除了傅高义先生详实的写作,冯克利先生流畅又中国化的翻译功不可没。这本书,不少朋友已经读过,但由于各种原因未曾读过的朋友,想必也大有人在,所以值得再次推介。本书口碑极佳,多次断货下架,今天再次上架。我早在2013年本书中文版首发时,就买过一本,当时的售价是88元。10年过去,售价仍然是88元。谁也不能预测《邓小平时代》在将来什么时候有可能下架,至少可以说再版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很小。毕竟邓小平时代……已是另一个时代。强烈建议还没有这本书的朋友,立即一键收藏(只剩最后6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