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60年,全球经历了需求驱动、成本驱动等多种类型通胀。需求驱动型通胀的形成,主要因为央行放水、带动需求修复及供需缺口走扩。成本驱动型通胀,一般与生产或生活成本激增有关。历史经验显示,每轮通胀趋势上行平均持续3~4年。
疫情爆发后,主要经济体纷纷货币大放水,美、欧、日货币当局资产规模分别扩张了1.9、1.6、1.2倍,带动M2同比飙升至27%、12%、10%。
为进一步刺激经济,还实施了万亿美元级别的财政刺激,对居民等发钱。
强力刺激政策下,主要经济体供需缺口不断走扩,带动通胀止跌反弹、持续上行。
受货币「大放水」等带动,需求端指标制造业新订单同比增速自低位-23%反弹至2%,供需缺口随之由-4%攀升至10%。这一背景下,美国CPI同比从低点0.1%持续反弹至2%以上。
因弹性受限而飙升的供给端成本,才刚刚开始反映在本轮全球通胀读数中。成本端涨价压力开始向全社会大面积扩散,劳动力或生产原料成本激增的酒店、汽车等行业,已开始大规模提价。
以往经济走出衰退后,因为存在大量失业者,企业用工成本往往较低。但本轮财政发钱导致很多劳动力不愿工作,越来越多的企业被迫加薪招人。
因为领取的失业救济金比上班能挣到的钱更多,美国劳工部本月称,失业率却远高于疫情前水平,企业无法招聘到足够人手。
麦当劳 MCD 宣布将提高时薪,希望未来三个月内雇到1万名员工,为员工平均加薪10%。亚马逊 AMZN 同一天宣布,其仓库职位平均时薪为每小时17美元,比一般公司起薪要高,且提供1000美元签约奖金,将增加75000个工作岗位。此前,沃尔玛 WMT 也表示,将提高42.5万名员工的起薪,从14提高至15美元。
美联储不可避免的要在就业和通胀之间进行取舍权衡。但控制通胀的代价是,随着美联储提高利率为通胀降温,经济增长会放缓,就业岗位减少。
美联储相信自己能够避免在美国就业恢复到疫情前水平与控制通胀之间引发冲突,但实际的就业情况与物价飞涨之间关系却愈发紧张,引发市场的担忧。
4月就业增长缓慢,而物价上涨快于预期。5月的初步就业数据表明,尽管招聘广告数量创下纪录,但实际招聘可能依然低迷--这是最糟的情况。
摩根大通分析师近期称5月信用卡支出数据“还算凑合”,预估就业增长为48.8万人,在经济加速增长之际,这只是美联储官员预期的一半。
针对小型和较大型企业职缺和就业情况的高频数据显示,对员工的需求和新增招聘之间的差异扩大。这可能是造成4月就业报告疲弱的原因,这种趋势可能延续至5月。
疫情期间退休人数的激增似乎也使人们退出劳动力市场,美联储官员开始讨论这些人和其他人不重返劳动力市场的可能性。
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表示,如果真是这样,“那就意味着我们距离实现充分就业更近,而且很可能无法达到”疫情爆发前的水平。
尽管从上次会议记录上看,一些美联储官员似乎愿意开始讨论政策转变,但多名与会者指出,要到经济取得实质性的进一步进展时才能调整政策,这可能还需要再等一段时间。
在4月会议上,美联储开始透漏,有时间意识到并阻止发生之前,通胀率可能就攀升到“不受欢迎的水平”。
鉴于美联储承诺维持目前每月1200亿美元的危机级别购债计划不变,且未来数年利率保持近零水平,以恢复就业市场,“美联储在未来几个月改变策略的门槛会非常高。”基石宏观经济学家Roberto Perli说道。但如果确实有必要,这将涉及到“可能快速加息”和经济“急剧放缓”。
美联储的每一句话总是话里有话,细看美联储的 “新货币政策框架”,里边的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