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本没有价值,有人要,才有了价值”——蔡叔
曾经我们常听到影视剧里有“出多少钱,买你项上人头”这样的话,那么奇怪了,一颗人头或者一条命的价值是多少?
我们常说生命无价,其实怎么可能,当然是有价的,出多少钱你也不卖,那是对你来说生命的价值是很大的,注意,不是无穷大,因为你也可能为了小概率的丧命事件去搏大的收益。
就算这个很大大到很难计算的那种程度,可问题来了,如果价值是个客观的东西,应该对你来说和对别人来说是一样的,因为它客观嘛。
但我就不这么认为,我认为你的生命或者你的项上人头一文不值,当球踢还嫌不够圆。
所以价值这回事其实并不是客观的事儿,你把自己的命看得很重,其他人并不这么觉得;你把一口水看得很重,其他人并不这么觉得。
价值由社会无差别劳动决定的论点肯定是站不住脚的,稍微有点经济学常识的都知道,价值由供需决定。
前几日我们新公司刚装修完,需要人打扫,于是找了一个物业的阿姨,600块钱一个月,每周来两次,就是到了这层后,顺便进来公司里的公共区域扫一下,阿姨不愿意,为什么?因为找她的人太多了,这栋楼的活她接都接不过来,而且人家的公共区域还没这么大。
后来我们又找了一个,300块钱就愿意,为什么?因为新来的,没接到那么多活,所以反正也是空着,到了这层顺手扫几下就能接私活赚钱,干嘛不呢?
因此阿姨同等的劳动,价值应该是多少?没人说的清,也没人可以定义。
一幅大师的画,在收藏家的手里可以是几亿,在洗钱的人手里可以是几十亿,在农户的手里连两个馒头都不值,大师说,我的画很有价值的啊,什么价值?没人有需求就没什么狗屁价值。
好,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价值这回事是因人而异的,但我们在实操的时候有时还是会难以克服“成本论”带来的心理影响。
我前几日在三亚开会,晚饭前我想游个泳,但没带泳裤,于是我去酒店的商店里买,一问,最便宜的要200多,贵的500到800不等。
在我心里,泳裤一直是最高不超过50的商品,于是我就没买,想想算了,回来再游吧——这就是难以在心理上克服“成本论”的最好例子。
在我住的酒店旁边,几乎没有人烟,别说买泳裤,车都很少见到,这种情况下,酒店的泳裤自然是可以收高价的,但在我心里一直摆脱不了“泳裤这种产品就是只能值50块钱”的想法,尽管下午开会抽奖时我刚中了一万多块的意外奖。
所以对“某个东西价值多少”的判断影响因素大概可以归纳成以下几点:
1.供需
每个人在某个时刻,面对一个东西或者一种服务的供需情况都不一样,于是形成了千千万万种价值判断,这个也是最基础的价值基准。
2.可替代性
假如东西有很强的可替代性,价值就会打上折扣,哪怕这个替代性是滞后的也一样,比如我可以第二天回宁波游泳,如果体验差不多,我就愿意忍一下,但我回来后就吃不到三亚的某些特色东西,我就愿意花高价。
3.心理偏好
你认为吃的价值更高,他认为吃的不如用的,我认为用的不是玩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有家长看到孩子为了打游戏可以省吃俭用,不要觉得这是不合理的,你买化妆品买衣服何尝不是省吃俭用?
每个人有不同的心理账户,每个人有不同的账户偏好,不同的偏好也影响了TA给某个东西的价值估值。
说到这里,那我们常说的公司的价值估值是不是这样?
我们常看到有公司估值几个亿,几十个亿,几百个亿,谁估的?一家公司到底价值多少,虽然有估值模型,可模型是人定的,谁说谁定的就合理?现实中比模型估值大幅度溢价和折价的比比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