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讨论了互联网技术领域的一些话题,包括技术贴的讨论、知名技术人物的相关情况、技术领域的现实复杂度以及工作量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文章还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如数学软件项目的失败,来说明工作量是技术发展的最大护城河。
文章中讨论了尤雨溪作为VUE框架的创作者所面对的网络争议,以及技术领域中真实的技术讨论和吹牛之间的区别。
文章指出,在技术领域,人们不能随意吹牛,因为技术的复杂性需要真正的努力和理解。工作量是技术发展的最大护城河,即使掌握了所有的技巧和知识,巨大的工作量仍然是无法跨越的。
文章以一个数学软件项目为例,说明了即使是一群优秀的清华学子,也最终因为工作量过大而放弃了项目。这进一步强调了工作量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性。
文章呼吁读者要尊重技术的发展,勇敢面对工作量,不要逃避努力。只有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才能取得技术上的成就。
题图由我厂AI生成
工作量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一、不知天高地厚
昨天发了一篇文章,那个是纯技术贴。
早就预料到,纯技术贴,也是会有人扛的。
毕竟在互联网前端领域,有一个著名的梗,叫“
尤雨溪懂个锤子vue
”。
VUE是啥呢?
是一个著名的前端框架,养活了无数的公司和个人,是三大前端框架之一,另外两个都是大公司维护的。
尤雨溪是谁呢?
就是VUE框架的作者,VUE框架就是他写的,而且是开源的。
他的收入是:
一年1000万现金。
尤雨溪并不圈钱,VUE框架不但是免费的,而且是开源的。
他的收入,主要来自大公司的咨询和捐赠,并不针对个人开发者收费。
就这样的人,一样有人黑,说他不懂VUE。
“黑”的动机是什么呢?
就是“酸”,一群柠檬精,以知乎为甚。
网上是这样的,有些人啥也不懂,就敢信口开河。
手里有个键盘,他能吊打爱因斯坦。
但是他老婆让他去睡觉,他就说腰疼,最近肾不好,要吃枸杞。
在文史领域,你信口开河,也许没人管你。
比如楼市这个领域,那个是吹牛的重灾区,一群人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个亿的房产,买了翠湖、汤臣一品和香蜜湖。
其实楼市是理科,生生的被一帮吹B搞成了文科。
但是在技术这个领域,你是不能吹牛的。
连煤老板都知道,随便吹牛,干涉生产,那是真的要死人的。
尤其是互联网技术这个领域,那个是有裁判的。
裁判就是计算机。
你说,这个东西简单,那你就自己做一个嘛,在计算机上跑起来让我们看看嘛。
大部分人根本就没有做过大型项目,大型工程,对于现实的复杂度一无所知。
典型的自己做了个汉堡出来,就觉得自己可以开麦当劳了。
那是玩具汽车和真正汽车厂的差别。
这种人就是活该一辈子穷,因为他们在浪费自己的时间,完全沉不下心来学点真正的本事。
二、现实的复杂度
昨天的留言中,大概只有一个人是懂一点的。
其余的都是完全不懂,连入门这个层次都没有达到。
有人连智能体和大模型都分不清楚。
你在字节的扣子上做个智能体,那个用的是扣子的大模型,扣子给你把大模型、搜索、知识库都搞好了。
你就上传一些文档就行了。
这个叫智能体,不叫大模型。
你这么做,带来的结果,就是不准。
因为扣子的大模型,搜索,那是别人的,你是不能去调整的,你想自己开发就更难了。
你做做个人应用还差不多。
还有人说“套”个大模型,你“套”的大模型,你能微调吗?
不能微调,这个大模型就给你塞一堆无关的东西。
再说了,我们主要给企业开发相关软件。
你企业内部的合同、财务报表、商业机密、关键技术等等,别人让你给传到互联网上去?
我们的大模型、知识库、搜索,都是跑在自己的服务器上的,不需要调用任何外部接口。
所以,我们是可以给企业做这样的软件,完全跑在企业内网之上,完全不需要联网。
你可以用一些工具做,这种工具
有4-5个
,但是我问你,出了问题呢?
大模型推理出现了问题,你怎么解决?
不要告诉我,你不懂大模型推理框架,出了问题没法解决。
你不能解决,你就不能卖,否则等着企业找你索赔。
搜索,有些人还说简单,你特么以为是在word里面搜索呢?
向量检索、传统搜索,全部都是不准的,你怎么解决?
企业有几千万上亿的文档呢?
你不会以为文档越多,就越准,速度越快吧?
你怎么做到
几千万、上亿
的文档瞬间搜索出来,还很准?
你这么牛,李彦宏应该花几千万请你过去供起来。
大模型的数据收集、清洗、打标、训练,你不会认为你可以不花一分钱搞定吧?
几千用户使用,你怎么做用户管理和用户之间的协调?
你怎么解决几千用户使用的性能瓶颈问题?
这些问题,我还可以列出很多,现实就是这么复杂。
这些都是要一点一点的去解决的。
欧神大模型,不过就是我们认为交付给企业的框架太重量级,去掉了一些无关的组件,做了一个轻量级的框架而已。
三、工作量才是最大的护城河
这些问题,你只要认真去学,悟性比较高,你最终还是可以学会的。
但是大多数人,根本就不会去学的。
年轻人,就是喜欢学习各种技巧,喜欢走捷径。
这个只是初级阶段而已。
等你把技巧都学会了,滚瓜乱熟了,你才碰到一个真正的问题。
一个不能逾越的问题。
2008年的时候,清华大学基科班的
7-8个本科生
苦于中国没有自己的基础软件,突然想做一个数学软件,就是类似mathematica,matlab这种数学软件,主打符号计算。
比如算定积分,不定积分等等各种公式。
这几个本科生,动手能力算是非常强的了。
那个里面各种算法,本身就已经很复杂,再加上排版,就很难搞了。
在半年之内,这几个人没日没夜的干,经常干到半夜2-3点。
最后,还真让他们做出来了,还出了一本书。
这个项目就是mathu。
这个项目获得了
6个特等奖
,包括校级、北京市、国家级挑战杯的特等奖。
项目负责人获得了清华大学本科的特等奖,受到了总理的接见。
那么然后呢?
没有然后了。
你们不要以为这几个人没有水平。
其中一个是去哈佛读的博士,现在在哥伦比亚数学系任教。
一个读的清华的博士,在人大物理系任教。
一个读的清华的博士,在伯克利大学任教。
一个读的清华的博士,在国防科大任教。
还有两个在Uber和微软工作。
这几个人,从技术上搞定数学软件,还是很有希望的,虽然难度也很大。
但是这么有前途的项目,为什么最后没有搞定,放弃了?
答案是:
工作量
。
他们发现mathematica这种软件,有几千种算法,而且每年这些算法都会更新,再加上排版,工作量是他们根本承受不了的。
这个项目要做成,必须要成百上千的人,成年累月的干。
世界是由细节组成的,需要一点一点细节去解决。
这些都需要钱、钱、钱。
Mathematica是1988年开始开发,到2008年这个节点,已经发展了20年。
如果你要迎头赶上,那个可是整整
20年的工作量
。
当你穷尽了所有的技巧,掌握了所有的技术,懂得了所有的细节。
还有一个工作量的鸿沟,你是不可能越过去的。
你是清华学子中的佼佼者,也做不到。
我并非是说,方向、运气,技巧这些不重要。
而是说,即使你方向、运气,技巧全部都有,巨大的工作量,你还是省不掉的,而且是你致胜的终极秘诀。
不要老是听欧神讲这个技巧那个技巧,那些未必无用,但是并不是重点。
重点是下面:
不算以前论坛时代写的,欧神这些年总共写了大概是
300万字
。
而且他写的很认真,不是按照水文的标准写的。
他这么写,多少还是有某种“苟”的情怀在里面,不是完全为了商业。
否则没必要写得那么认真。
那么
300万字
是什么概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