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门的话题,可能是「人形机器人」概念,目前各家卖方都将其当做「跨年行情首选板块」来卖力宣传,比如像国盛机械提到,目前机器人板块正迎来中美共振、巨头共振、产业共振的三种机遇。
1
、中美共振:美联储的货币报告中预测,未来
3
年要用
A1
、机器人等先进技术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这点也是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
、巨头共振:特斯拉
Optimums
发布灵巧手新进展,且量产正在稳步推进;华为立项人形机器人,年底有望锁定方案;英伟达正在寻求组件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等。产业共振:产业链核心公司正在进入第一波扩产周期。在这个背景下,以万得人形机器人指数为例,其
10
月份以来便强势跑赢了大盘,近期更是出现了加速趋势。
图片来源于:同花顺
在硬件方面,主要是行星滚柱丝杠环节,重点关注上游生产设备和下游生产商的国产化趋势。除此之外,就是新玩家入局时导入的新供应商机会,其次是整个产业放量带来的需求增加行情。比如说之前市场关注度较高的华为产业链,或者说川渝产业链,其中的关键角色就是华为和赛力斯
(
以及重庆政府
)
。华为早在
22
年就开始布局人形机器人业务。但最开始是由车
BU
负责,当时车与机器人的任务领域重合度不高,就移交到
2012
实验室和极目团队进行推进目前的潜在方案是,由于华为和赛力斯在车项目上的合作比较顺利,机器人后续量产后首先交付赛力斯用于代工。因此,后续供应商的选择可能会同时考虑华为和赛力斯的想法。目前极目的供应商名单中,主要还是特斯拉产业链里的供应商,后续可能会进行切换。因此,近期市场博弈的关键,似乎是围绕赛力斯展开的川渝产业链的导入行情。
图片来源于:国盛证券
此外,就是英伟达在人形机器人
/
具身智能领域的变化。在硬件层面,当下机器人遇到的最大问题其实是成本问题。未来影响机器人普及速度的,可能是软件。机器人应用模型主要有两大难点,数据不足和模型性能不足。对于后者,其实问题相对好解决,尤其是目前业界前沿方向已经转向了如何提高信息处理效率、提高推理质量上,随着军备竞赛的推进,模型性能提升可期。至于说前者,数据收集尤其昂贵且具有挑战性。因为数据集的管理需要大量工程来自主操作,或者使用人工来主动收集。目前行业可见的两种快速推进路线,分别由特斯拉和英伟达主导。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特斯拉来说,根据第一性原理,马斯克认为开车和操作机器人本质上是一件事情,即让机器调动各类执行器从
A
到
B
完成任务。也就是说,用户在使用特斯拉自动驾驶时所产生的数据,也会回传给特斯拉用于优化人形机器人项目。这样以来,训练人形机器人模型所需要的数据量级便能大幅缩减。对英伟达来说,他们采取的是物理世界模拟的方案,或者说“数字孪生’。通过连通网络和物理世界,将不同传感器的现实反应函数输入到网络世界里,就可以通过网络世界来加速、低成本地训练人形机器人模型。
图片来源于:网络
根据彭博社报道,目前英伟达已接触多家台湾机床和关键零部件制造商,目标包括征求关键零组件的技术与规格,并探索合作企业加入其人形机器人供应链的可能性。业界透露,英伟达已锁定包括和大、盟立、盟英、罗昇、上银、直得、所罗门等企业作为潜在合作伙伴。这些企业在精密机械、减速机、轴承等核心技术领域具有优势,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生产提供了关键支持。和大陆关系比较密切的,可能是伟创电气和科达利,公司生产机器人相关精密机械部件、机器人关节、控制器、驱动器、减速器等关键组件。和之前提到的固态电池逻辑类似,在头部玩家下饺子式入场、发布阶段性成果的推动下,人形机器人板块正在走强。
图片来源于:长江证券
目前阻碍人形机器人普及的,主要是软硬件结合上,更具体一点就是数据集不足和模型性能弱。主要路线有两条,以特斯拉
/
车企为代表,用自动驾驶数据帮助降低人形机器人数据收集要求;以英伟达为代表,通过网络仿真方式低成本、并行收集数据也就是说,目前市场关注的增量逻辑,主要是新玩家入场带来的新供应商导入机会,比如说华为
/
赛力斯产业链、英伟达产业链,其次是行星丝杆国产替代行情,最后是人形机器人量产带来的产业链放量预期。
本文件由天风国际证券集团有限公司, 天风国际证券与期货有限公司(证监会中央编号:BAV573)及天风国际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证监会中央编号:ASF056)(合称“天风国际集团”)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