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宇宙解码
宇宙起源,黑洞,虫洞,多维空间,相对论,量子力学,地外文明,迷失古迹,不解之谜,科技前沿。
51好读  ›  专栏  ›  宇宙解码

河蚌能吃吗?为何许多池塘水库干涸后有很多河蚌没人要?

宇宙解码  · 公众号  · 科学  · 2024-09-20 20:48

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主要描述了河蚌的生活习性、口感、受众情况、内部结构以及当前面临的生存威胁。文章提到河蚌虽然营养丰富,但因其生存环境、口感不佳、难以处理以及受众较小等原因,很少有人食用。同时,河蚌数量因水污染、干旱等环境因素而减少。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河蚌的生存环境

河蚌生活在淡水中的江河、湖泊、溪流等环境中,靠斧足移动,只能生活在水体底部,因此其生存环境是许多人不愿意食用河蚌的原因之一。

关键观点2: 河蚌的口感

河蚌口感不佳,有腥味,肉质难以嚼烂,这也是人们不愿意食用河蚌的原因之一。

关键观点3: 河蚌的受众

河蚌的受众较小,除了其生活在淤泥中,还因为获取困难,以及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寒凉之物”,有些人吃了可能会过敏。

关键观点4: 河蚌的内部结构

河蚌的内部结构主要由斧足、内脏团和腮组成,其中只有斧足可以食用,其他部分尽量不要吃。

关键观点5: 河蚌的生存现状

由于水污染、干旱等环境因素,河蚌的数量正在减少,许多小时候曾经丰富的河蚌如今已经难以找到。


正文

小时候,夏天最开心的事情之一就是下河摸河蚌了,因为在北方夏季经常会干旱,从而使得一些水库和大河裸露出大量的河床,从表面上看,河床上除了臭臭的淤泥啥都没有,但如果你下去踩一下就知道河床其实是个“百宝箱”。

在河床上的淤泥里走一圈,你会收获到泥鳅,运气好还能踩到一只鳖也不一定,而最多的收获无疑就是河蚌了。记得小时候,我一次最多的时候踩了几十个河蚌,这些河蚌有大有小,形态各异,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不过在踩河蚌时也要注意,因为淤泥中可能会有玻璃碎片,而且在踩到河蚌时,从淤泥里将其扣出来也是需要技巧的。

河蚌以淤泥为家,它牢牢地固定在深层的淤泥中,需要费好大劲才能扣出来,而且河蚌的边缘非常的锋利,一旦用力划过去就会把手给划伤。

虽然每次去踩河蚌都会收获满满,但是我们拿回家后很少会去食用,一般都是喂家里的鸡鸭等家禽。但其实,河蚌的营养价值还是很高的,它的肉中含有蛋白质、脂肪、钙、铁以及多种维生素。 既然河蚌有营养价值,为何很少有人吃河蚌呢?我们从四个方面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河蚌的生存环境

河蚌的生存环境是许多人不愿意吃河蚌的主要原因之一。河蚌是所有生活在淡水中的蚌科软体动物的统称,目前全世界范围内有超过600种不同的种类,它们主要栖息在江河、湖泊、溪流以及池沼环境中。

作为一种软体动物,河蚌想要移动只能靠它的斧足,这是河蚌的运动器官。河蚌会通过斧足伸出体外触碰其他的物体产生作用力而移动,这就使得河蚌只能生活在水体的底部。

但是,靠斧足去捕猎的话就想多了,因为斧足只能让河蚌很缓慢地移动,它的速度甚至堪比树懒,所以,河蚌的猎物只是一些原生生物和有机碎屑,这些猎物在有淤泥的水底密度是比较大的,因此,河蚌通常会把自己镶嵌到淤泥之中,然后张开“嘴巴”(一对蚌壳)进食的。

正是因为这种习性,我们捕获的河蚌通常都是从淤泥中“挖”出来的,而淤泥在我们的印象中是非常脏的,所以许多人认为河蚌很脏,导致弃而不食。

河蚌的口感

从小开始踩河蚌,不免也会想着尝一下味道,所以小时候我是吃过河蚌的。记得有一次,我们村子西边的一个大水库基本干涸了,大人小孩都下去抓鱼、摸蚌,我运气不错,刚下去没一会就摸到了一个大约有30厘米长的一只褶纹冠蚌。褶纹冠蚌是我们最常见的一种河蚌,它体型在河蚌中算比较大的,整体呈不规则的三角形,最大的特点就是壳上面有着明显的粗大的皱纹,在壳顶一侧伸展出来一个巨大的冠,如下图:

当时摸到这个大蚌后许多人来围观,为了防止夜长梦多,我也不继续摸了,赶紧带着回到了家,因为我听一人说:这么大的蚌里面可能有珍珠了。结果,我拿回家后用铲子撬开发现啥也没有,之后就想着这么大的蚌给鸡鸭吃浪费了,就央求母亲给我炖了,原本以为是鲜美的河鲜,等到放到嘴里时发现有多难吃。

首先就是腥味,那股腥味比鱼要腥了好几倍,其次就是口感了,原本以为鲜嫩的河蚌不说是入口即化吧,至少也应该比较软糯,结果是像橡皮筋一样根本嚼不烂,一边嚼腥味在口中一边迸发,这酸爽到现在都难忘,从那以后,河蚌就成为了鸡鸭的专属了,我再也没有吃过。

我想河蚌即使在以前缺肉吃的农村都不怎么受欢迎,肯定与它的腥味以及肉难嚼有很大的关系。

河蚌的受众

在河中,有许多动物是受众很广的,比如河虾、小杂鱼,这些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味,但为何在相同的环境下,河蚌却受众较小呢?原因除了与河蚌生活在淤泥中外,还有两个原因:

第一 是河蚌除了在干旱的季节我们能相对容易获取外,其他的季节很难获取,因为它们生活在水体的底部; 第二, 河蚌在古代就被认为是一种“寒凉之物”,比如在《本草纲目》中对河蚌就有这样的记载:

味甘、咸、性冷,无毒。

可见,河蚌虽然没有什么毒性,但是其“寒凉”的特点就将一些脾胃虚弱的人排除掉了,还有作为一种“河鲜”,有的人吃了河蚌可能会过敏,这也将一部分人劝退了。

河蚌的肉

一个长20厘米的河蚌打开之后里面的肉乍一看非常之多,但其实能够食用的部位太少了,理论上说只有它的斧足是可以食用的,其他的部位尽量不要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简单地了解一下河蚌的身体结构。

河蚌的内部结构主要由斧足、内脏团以及腮组成,其中内脏团在斧足的后面,与斧足连接,其中包括了胃、消化腺、肠道、心脏等部位,这些部位串联在一起形成了内脏团,由于这些内脏中有许多原生生物以及淤泥,所以尽量是不要吃的(这就是它腥味难以去掉的原因,当时我妈是整个放进去煮的)。

至于它的腮部也是起到过滤作用的,也尽量不要吃,这样就只剩下斧足了,一只20厘米长的河蚌真正能够食用的斧足只有几厘米长,如果想要凑一盘的话,至少得弄个十几只河蚌才行,虽然数量不是问题,但是撬开、清洗这些都比较的费力,所以就很少有人吃的了。(下图中箭头所指就是斧足)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