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书林斋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书林斋

新青年人文书单 | 2019年5月【第2期】

书林斋  · 公众号  ·  · 2019-05-06 17:1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2019年5月 第2期

新青年人文书单


本书单由众学术新媒体公号独立评选,坚持人文性、思想性和学术性。我们坚信:周虽旧邦,其命维新,一切建设从读书开始,时代需要新青年。


联合推广自媒体

社會學會社 | 扔書公号 | 群学书院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静嘉读书 | 古籍

东亚评论 | 雅理读书 | 学人 Scholar

叙拉古之惑 | 书林斋


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

[美]马克·格兰诺维特  著
王水雄、罗家德  译
中信出版集团
2019年4月


推 荐 语


格兰诺维特的新作《社会与经济:信任、权力与制度》自1994年试笔,经过23年的反复推敲打磨,2017年才写完上册,可谓此生心血之作。书中,他不仅探讨了相关理论,更着重深度阐述了自己的研究精华“新经济社会学”——重新定义了“经济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过去200多年来,经济学一直被当做“基础”,其他学科都依赖于经济学。经济学就像一个插线板,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传播学这些插头都插在上边。而格兰诺维特则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社会性的。他提出并论证这个观点,是对传统学科极大的颠覆,而且这种颠覆特别符合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网络关系的演变趋势。


同时,他还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在经济生活中建立信任关系、为什么经理人有时候更愿意依附于家族企业、什么是合适的经济行为、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老练的权力支配者牵着鼻子走、在社会与经济中哪套规则是最终适合自己的等等颇具现实意义的话题。



社會學會社

ID: soc_soc


古书画名家名作辨伪三十例

肖燕翼 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9年1月


推 荐 语


本书所收录之论文,大部分为肖燕翼近十余年间,参加各大博物馆专题书画展览和学术研讨会所提交的相关论文,其大体属于两个课题范围的研究:一是“以伪鉴伪”,即以考鉴为伪品书画中的书画表现形态、题跋、藏印以及相关著录、文献记载等材料,联系、发现存在相同或类似问题的一些传世作品,显现出它们似是同一时代、同一些人甚或是同一人所作的伪书画;二是围绕清宫藏书画钤加乾隆御玺的相关规定、规律,发现了一些钤加伪玺印的书画,其中涉及一些传世名作,故予以考鉴、辨伪。除此之外,尚有数篇文章针对一些传世宋元“孤品”书画作重点鉴考,以多种考据揭示作品中存在的问题。对肖燕翼而言,此类研究尚未完结,正如滚雪球般扩大着。



扔書

ID: Artsharing


烧钱:中国人生活世界中的物质精神
[美]柏桦  著
袁剑、刘玺鸿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推 荐 语



千百年来,中国人一直以化烧纸扎——特别是纸钱——的方式来祭奠已故亲人、祖先以及神灵。尽管常被指为浪费、淫邪,且曾被官方禁止,但这一民间传统依然长盛不衰。


《烧钱》一书从当代生活世界入手检视了这一惯俗,探究了它在传说和历史中的起源、它在古今社会形态中的角色、它的文化逻辑、它与中国乃至世界上其他惯俗的关系,并提出了有关其价值本质的宏大的人类学问题。作者柏桦运用了田野民族志、历史文献、民间故事等多种材料,结合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现象学等理论,对“烧钱”传统做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管是从实践经验还是从理论框架上说,《烧钱》一书都为我们研究中国民间信仰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群学书院

ID: sacademy


历史与现代的对接:中国历史地理学最新研究进展

张伟然等  著

商务印书馆
2016年08月


推 荐 语


本书着重阐述历史地理学在1949-2014年的学科贡献和理论建树,当然也包括它的实际效应以及对其他学科的支撑,并分析其驱动力。书中特别突出了历史地理学的中国特色,包括它与中国传统地理学的渊源、对传统地理学资源的开掘以及在当前环境中它可能产生的独到的作用。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ID: lsdlyjzx


再造中华:章太炎与“五四”一代

陈学然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年2月


推 荐 语



本书作者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副教授陈学然曾撰写《五四在香港:殖民情景、民族主义及本土意识》,获2015年第八届“香港书奖”,本书则为其有关章太炎与“五四”一代的新著。


全书共八章,第一章导论概述章太炎从晚清到“五四”的学术与政治活动及其在“五四”前后之被边缘化;第二章讨论章太炎倡扬“国学”的革命性;第三章讨论章太炎的语言文字学及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立场;第四章讨论章太炎坚持书写古文古字而排斥白话文的原因;第五章讨论“古史辨”之兴起与日本学术界的关系和章太炎对之予以强烈批判的基本态度;第六章阐述章太炎如何以及为何倡导“联省自治”;第七章重新梳理了章太炎与鲁迅的关系和思想异同;第八章为结语。


作者认为,无论是在晚清提倡“国学”以“排满”、一生坚持写古文古字而排斥白话文,还是晚年提倡“联省自治”、批判“古史辨”沿袭日人余唾,都反映了章太炎维护民族独特性与自主性、再造中华的宏大理想与努力。而从目标和理想来看,章太炎与其后辈“五四”一代并无根本不同,其差异主要在于为实现此一目标与理想所采用的方法和路径。而打着追求“现代性”旗号的“五四”一代群趋于“舍旧从新”、反传统,不仅掩盖了思想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也使得章太炎以“复古”为特色的救国之路便受到了排挤和边缘化。


又,书中对章太炎坚持书写古文古字的分析,对“古史辨”与日本学界关系的梳理和章太炎的批判,对章太炎在联省自治运动中的思想与活动,对鲁迅与章太炎关系的疏离和对乃师种种批评,都有一定的填补空白或发覆之功。



静嘉读书

ID: jingjiareading


学人书影初集

辛德勇  著

九州出版社

2019年3月


推 荐 语



从事文史研究的学人,不能缺少版本目录学这把钥匙。辛德勇教授从自己的藏书中,选编出一册清代经部书籍的书影,并对每一部书的版本信息做了说明。这些旧刻本古籍,与他的读书与研究密不可分。编选出版这部书影,既是与同道学人交流文史研究的基本观念和方法,也有助于清代版本学研究的走向深入,以揭示版刻特征变化背后的历史文化脉动。


学人“藏书”与藏家藏书不同,它与学术研究密切相关,与学人需要和研究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建议,在能力和条件具备的时候,买进一些古刻旧本很有必要,旧刻本古籍与读书和研究密不可分。


寻书、觅书、挑书、买书的过程,其实就是知书、识书、读书的历程,如果想在有限的条件下选到好书,买到好书,就需要对相关学术和文化的背景有所了解,了解得越多,认识得就越清楚,心里就更有数,当然就能发现那些不具备这些知识的买家所不能知晓的好书。


虽然选编在《学人书影初集》中的清刻本经部书籍,很多谈不上有特别高昂的文物价值和收藏价值,但大多都与清代学术和我们今天的学术研究密切相关。



古籍

ID: weiguji


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

[美]马克弟  著
朱新伟  译

三辉图书/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7年5月


推 荐 语


帝国仅仅是政治寡头的权力与野心吗?马克弟在其著作《绝对欲望,绝对奇异——日本帝国主义的生生死死,1895-1945》中告诉我们,在日本帝国边疆的无法地带,欲望与资本机器总在全速运转。本书将视线移开帝国的权力中心,转而直面其五十年殖民历史上外围人物的政治经济活动,以及伴随其中的罪恶掠夺与人性灾难。在这里,资本家依赖帝国榨取廉价劳动力,皮条客靠贩卖人口成为“富一代”,就连会武术的流氓小摊贩,也能在殖民地的暴力对抗中为帝国的统治资本添砖加瓦。而亚洲各国苦力、妓女和佃农的身体与劳动,则是剥削和凌虐的重点对象。


重现较少人关注的殖民经济的同时,作者也在宗主国边疆与都市之间敏捷地切换,揭露帝国中心的文化繁荣如何建立在殖民地资本输血的原始积累之上。一面是屠戮与疾病肆虐的边疆土地,苦力与性奴在毒品倾销中虽生犹死地沉沦,劳动力再生产亦难以为继;另一面却是席卷岛国都市的资本狂潮,性学家、春画家、侦探小说家如雨后春笋,在霓虹闪烁间兜售身体、暴力与谋杀,将怪诞和色情的触手伸向公众神经深处,不断生产殖民者的道德。


在这本书里,我们不光能够前往殖民一线领会暴力与统治的经济驱力,更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帝国结构本身的理解。尽管作者以锐利的笔锋步步紧逼日本帝国的暴力与罪恶,但他同时强调,帝国总会躺进坟场,资本却会在血污中永生,高度工业化的资本主义才是最深刻的反人类罪。因此,马克弟充分调动马克思主义与后殖民从属研究的理论资源,在深入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积极寻求日本研究的范式转换。正如马克弟本人所言,文化批评者通过“天皇制”或“武士道精神”这样的国族文化符号进行历史分析,实际上是掉入了战后文化政治的假象之中,反而淡化了历史中真实存在的恶的细节。帝国主义和右翼民族主义最大的遗产并非此类文化动员令的遗骸,而是资本主义的生命政治、神经政治和死亡政治在全球经济中的延续。这些可以不断再生产的结构,则正是本书的雄心所指。



东亚评论

ID: ribenpinglun


欧洲法律简史:两千五百年来的变迁

[美]塔玛尔·赫尔佐格 著
高仰光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19年4月


推 荐 语



对于许多观察者来说,欧洲法似乎仅仅是历史在其任意生长过程中的一件终端产品。必须承认,两千五百年来,西方的法律体系从未沿着一条不言而喻的清晰轨迹向前发展。塔玛尔·赫尔佐格在《欧洲法律简史》一书中为欧洲法描绘出全新的路线图,她不仅揭示了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关联性,并且将欧洲法潜在的发展模式勾勒了出来。她试图告诉人们如何界定欧洲法,在哪里可以捕捉到欧洲法的踪影,谁才是欧洲法的制定者和实施者,欧洲法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和影响;她把法律规范置于历史情景之中,读者们由此可以感受到法律本身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赫尔佐格描述了欧洲的法律体系如何从远古时代一步一步地走到以欧盟建立为标志的今天。尽管罗马法几乎在欧洲法的每一种形态之中都发挥着支柱性的作用,然而无论是从一个世纪到下一个世纪,还是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人们在理解、运用以及重塑罗马法的方式上都存在着极为显著的差异。唯有把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结合起来思考,我们才能够理解欧洲法这一共同的传统如何为二者所汲取,又同时如何为二者所滋养。


赫尔佐格将欧洲的地理范围扩展到那些曾经被欧洲占领的殖民地。为此,她解释道,对于大不列颠和西班牙这些帝国来说,新大陆绝不仅仅是欧洲法律传统的被动接受者,更是全新思想的孵化器。这些帝国在新大陆的拓殖经验,以及存在于过度扩张与幼稚的地方主义之间的持续紧张关系,深刻地解释了欧洲法为何要将自身重塑为理性的缩影,以及欧洲法为何要将自身打造为在全球范围内具有潜在适用性的规范体系。



雅理读书

ID: yalipub


野蛮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英]基思·罗威  著

黎英亮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年7月


推 荐 语



这是一部诚恳且沉痛的历史巨著。作者告诉我们二战后的欧洲并不是正义战胜邪恶的单线逻辑,并不是充满乐观主义情绪的希望之地,相反,欧洲已是一个被暴力撕裂的大陆,受害者的报复、种族屠杀、反犹主义、意识形态争端仍在上演,有的甚至愈演愈烈。


作者以揭开历史真相的写作,促使西方人面对自己那段不堪的历史,那段充满饥饿、暴力、屠杀的血腥时期,来呼唤国家与种族间的谅解,并警惕新的暴力因素在旧的仇恨记忆中沉渣泛起。



学人Scholar

ID: isixiang


幻影恐惧:政治妄想与现代国家的创建,1789-1848

[英]亚当·查莫斯基  著
袁野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年11月


推 荐 语



恐惧 是人类最原始的情绪。如果这种情绪充斥于政治场域,就会对既存秩序产生强烈的变奏,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当法国国王和王后被送上断头台,大革命精神席卷欧陆后,无疑带给欧洲君主统治者们深深的恐惧。随之,这种恐惧心理改变了原有政治秩序的柔和旋律,监控、暴力等专制手段便开始成为君主及其臣子们得心应手的统治工具。至此,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叙拉古之惑

ID: xulaguzhihuo


万历十五年

黄仁宇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8年11月


推 荐 语



是时候给《万历十五年》祛魅了。


过年回家,又翻了一遍很多年前阅读的《万历十五年》。黄仁宇先生最好的书是《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这是他的本业,那本书的质量也确实过关,而他最出名的这本《万历十五年》,实在是专著不像专著、小说不像小说。更重要的是,《万历十五年》乱开药方。


由于有明代财政税收的底子,所以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里给明代或者说明清中国诊断的病情,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但黄仁宇先生就像是一个只做理论的医学家,在面对疑难杂症时,开出的药方居然是数目字管理,这未免过于书生之见,属于看不透本质的代表。本质是什么?王亚南先生在《中国官僚政治研究》里说得很清楚了:「把封建制的本质看漏,拘泥于政治的表象,以为中国古代领主贵族政治解体了,封建制度也随之消灭,而不知道封建制度的存废,最基本的要看社会的统治阶层是否还寄生于对农奴或形式上自由农民的剩余劳动或剩余劳动力的剥削上。这基本的剥削事实没有改变,单把剥削方式改变了,即把分封诸子功臣,直接食予其封国封邑的方式,改为以公赋税重重赏之、以俸禄给养之的方式,那并不曾消除封建的本质。」


此外,黄仁宇先生对道德的判断,也同样没有跳出西方史观的认知,道德的本质是什么?虽然黄仁宇先生隐隐约约触及到了,却未曾真正意识到,道德是一种政治哲学。你想批判传统中国,首先你要先理解生产关系(王亚南),其次你得了解什么是两汉经学和理学心学,只有你充分搞清楚自上而下、帝国和基层都是怎么运转的,你才能真正对症下药地去批判。但黄仁宇先生浅尝辄止,把问题归结为道德领先一切,于是药方只能是似是而非的数目字。


至于《万历十五年》这本书,文笔是可以的,作为历史散文写作,茶余饭后倒是可以一读。



书林斋

ID: Kongli1996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