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行业投资价值分析:
1、政策与优质供给双轮驱动,新能源车消费活力蓄势待发。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近6年CAGR为49%。中国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2023年份额占比59%。中国新一轮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出台,强力推动需求回暖。供给端,优质车型供给快速增加,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上行。政策端,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出台,替换需求得以持续释放。
2、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地位稳固,上游材料产业大有可为。
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中国电池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为四大主材。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同增36%,国内电池厂商市占率维持高位。动力电池上游材料厂优势显著,龙头地位持续稳固。新能源车行业长期趋势确定,看好中游材料产能出清后龙头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智能化需求抬升,叠加电池新材料新技术陆续落地带来的性能体验提升下,预计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不减,我们看好新能源车板块景气回升。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
1、编制规则:反映新能源汽车主题公司的整体表现。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涉及锂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整车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新能源汽车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2、当前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主要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股。从成分股行业分布来看,指数成分股行业分布较集中。从成分股市值分布来看,指数成分股市值分布均衡。从指数成分股涉及概念来看,指数成分股主要暴露于新能源汽车、碳中和、基金重仓、锂电池、三新等概念。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长期业绩优秀,具备较高的弹性,相比其他主流宽基指数具有显著的优势。从各项风险收益指标来看,指数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投资价值分析:
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成立以来整体运行平稳,紧密跟踪标的指数,严格控制了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华夏中证新能源汽车ETF基金自2020年2月20日成立以来保持较低的跟踪偏离度和跟踪误差,作为新能源汽车指数的资产配置工具,该基金具备较高的配置价值。
1.1政策与优质供给双轮驱动,新能源车消费活力蓄势待发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增长,近6年CAGR为49%。
2017-2023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由126万辆提升至1369万辆,CAGR为48.8%。其中,2023年中国、欧洲、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分别为810、302、140万辆,2017-2023年CAGR分别为56.2%、46.4%、38.8%。
中国为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市场,2023年份额占比达59.1%。
分市场来看,随着中国补贴政策的持续推进以及国内电动化产业链技术的快速突破下,近年来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较高,这也带动了全球份额的持续提升,即从2017年的44.1%提升至2023年59.1%,成为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而2023年欧洲和美国占全球的市场份额为22.0%和10.2%,相较2017年的24.2%和15.5%均有所下降。
1.1.1 中国:新一轮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出台,强力推动需求回暖
2024年1-3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1.7%,渗透率达31.1%。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4年1-3月国内新能源车销量为209万辆,同比+31.7%,对应渗透率31.1%。随着当前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落地,以及更多优质新车的上市交付,预计今年新能源车市场销量将保持高增态势。
1、供给端:优质车型供给快速增加,推动新能源车渗透率上行
2024年1-3月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CR10为79.5%,前三名比亚迪、吉利汽车、特斯拉中国份额合计占比48.4%。
2024年1-3月,国内新能源车企销量CR10为79.5%,其中销量占比超过5%的车企包括比亚迪(33.1%)、吉利汽车(7.8%)、特斯拉中国(7.5%)、长安汽车(7.2%)。而相比于2023年,赛力斯(4.7%)和奇瑞汽车(2.0%)则是在今年Q1进入了销量前十的车企名单。
截至目前,2024年已有超20家车企上市30+款新车。
从2024年上市的电车新品来看,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车企所规划的车型矩阵均在逐步完善。其中比亚迪今年发布了元UP和海狮07EV,吉利发布了银河E8,理想MEGA和L6也在今年上市。而小米SU7则从4月3日首次交付起,4月就完成交付了7058台。截至4月30日,SU7锁单量达8.8万辆,小米公司预计今年可交付10万台。当前,车企新上市的车型将更聚焦于性价比或差异性,其中性价比方面,今年2月以来随着比亚迪多款荣耀版的上市,“电比油低”的口号再次唱响;在差异性方面,智己L6则是推出了行业首个准900V超快充半固态电池。随着优质新能源车的陆续上市交付,预计国内新能源车渗透率将持续提升。
2、政策端: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出台,替换需求得以持续释放
2023年6月,三部门公告新能源车购置税免征期限将延长至2025年,于2026年起逐步退坡。
去年6月21日,财政部、税务总局、工信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延续和优化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减免政策的公告》。公告提出,对购置日期在2024/1/1-2025/12/31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对购置日期在2026/1/1- 2027/12/31的新能源汽车减半征收车辆购置税,其中每辆新能源乘用车减税额不超过1.5万元。
今年4月26日,商务部、财政部等7部门联合印发《汽车以旧换新补贴实施细则》,对置换新能源车补贴1万元。
细则表示,自印发之日起至今年12月31日,对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或2018年4月30日前注册登记的新能源乘用车,并购买符合节能要求乘用车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1万元。对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并购买2.0升及以下排量燃油乘用车的,补贴7000元。我们认为,以旧换新细则的出台将在一定程度上打消消费者的观望情绪,推动新能源车市的逐步回暖。
1.1.2 欧美市场:欧洲需求转向市场驱动,美国政策扶持下渗透率上行空间广阔
2023年和2024年1-2月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为15.9%和17.7%,渗透率达23.5%和20.1%。
2015-2023年,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由18.5万辆提升至301.7万辆,CAGR为41.7%。2023年欧洲新能源车销量同比+15.9%,渗透率达23.5%,同比+0.4pct。今年1-2月,欧洲新能源车销量为40.2万辆,同比+17.7%,渗透率为20.1%。
2023年和2024年1-3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速达52.3%和22.9%,渗透率为9.0%和9.3%。
2015-2023年,美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由11.5万辆提升至140.2万辆,对应CAGR为36.7%。2023年美国新能源车销量同比+52.3%,渗透率达9.0%,同比+2.4pct。今年1-3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达35.2万辆,同比+22.9%,渗透率达9.3%。尽管今年1-3约美国新能源车渗透率高于去年水平,但与中国和欧洲相比,美国汽车电动化率未来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2022年8月IRA法案签署落地,重点支持美国新能源领域发展。
2022年8月,拜登正式签署IRA法案,并于9月正式生效,其中提供每辆车最高达7500美元的税收抵免。7500美元补贴分成两部分,分别对电池关键原料及电池部分做出了来源地或组装地的限制。根据IRA法案,自2023年起,电动汽车必须有50%以上的电池部件与材料在北美制造或组装,才有资格获得每辆车3750美元的税收优惠。这一比例在2029年之后需达到100%。
2023年12月4日,美国能源部正式发布“受关注外国实体(FEOC)细则”。
其中表示,如果企业被中国、俄罗斯、朝鲜、伊朗所有、控制或管辖,则该企业被认定为FEOC。此外,指南也再次明确了关于FEOC的一票否决权,即从2024年开始,符合税收抵免的新能源车不得含有任何由FEOC制造或组装的电池组件;从2025年开始,符合税收抵免的新能源车不得含有任何由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
指南对FEOC的解释分成两部分:
1、受司法管辖(Subject to the Jurisdiction):
1)实体的注册、营业在中国等上述4国;
2)就特定电池的关键矿物、组件或材料,实体在上述4国从事此类关键矿物的提取、加工或回收,以及此类组件的制造或组装,或材料的加工。
2、拥有、控制或服从(Owned by,Controlled by, or Subject to the Direction):
1)FEOC企业直接或间接持有该企业25%或以上的董事会席位、投票权或股权;
2)企业与另一FEOC企业签订许可协议或其他合同,使该FEOC实体有权对关键矿物的提取、加工、回收、制造或组装行使有效控制权。
2024年5月,美国拜登政府放宽对电动汽车税收抵免的限制,将FEOC关键矿物限制延迟到了2027年执行。
此前,美国政府对符合税收抵免的新能源车的要求,是必须在2025年开始不得包含FEOC提取、加工或回收的关键矿物。然而,在今年5月初,美国政府对关键矿物的限制延迟了2年,到2027年才开始执行。此外,目前FEOC的子公司或通过技术授权出海,尚未完全被自动界定为FEOC,国内企业出海仍然可以根据对子公司股权的调节或通过技术授权来规避对FEOC的判定。
1.1.3 新兴市场汽车电动化逐步开启,我们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增速有望超30%
东南亚、大洋洲、南美洲等新能源车新市场正蓄势待发。
根据乘联会数据,2023年中国新能源车出口173.5万辆,同比增长55%。分国家来看,除比利时、英国等欧洲传统主力出口国外,泰国(同比+101%)、菲律宾(同比+69%)等东南亚国家、澳大利亚(+113%)、巴西(同比+449%)等大洋洲和南美洲国家近年来出口增速亦较高。预计新兴市场逐步开启的汽车电动化,将有望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出海创造新机遇。
政策与供给双重驱动下,预计2024年全球新能源车销量增速有望超30%。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优质供给与消费认知驱动的成长期,优质供给将驱动新能源汽车销量持续提升;而美国市场未来几年将迎来政策强驱动时期。因此,我们预计未来几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将保持高景气度。
我们预计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销量将达到1052万辆(同比+30%);全球新能源车销量达1788万辆(同比+31%);全球动力电池需求量931GWh(同比+32%)。
1.2 国内动力电池企业地位稳固,上游材料产业大有可为
1.2.1 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中国电池企业市占率持续提升
动力电池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为动力电池四大主材。
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动力电池决定了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以及动力性能表现,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而动力电池的主要材料包括正极、负极、电解液、隔膜等,他们共同影响了动力电池的续航、倍率与安全性能。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同增36%,国内电池厂商市占率维持高位。
2023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705.5GWh,同比增长36.2%。从企业份额来看,2023年宁德时代市占率36.8%,仍维持全球第一;比亚迪装机量111.4GWh,同比+58%,15.8%的市占率也超越了LG新能源位列全球第二。中创新航装机量33.4GWh,同比+67%,市占率4.7%,超越三星SDI位列第六。总体而言,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内公司的份额总和已从2022年的60.4%提升到了2023年的63.5%,同比+3.1pct。国内企业装机量已逐步与日韩老牌电池厂拉开差距,维持高增态势。
1.2.2 动力电池上游材料厂优势显著,龙头地位持续稳固
1、正极:三元正极与磷酸铁锂行业展现强者恒强
1)三元正极
2023年国内三元正极出货62万吨,6系和8系(及以上)占比有所提升。
根据SMM锂电数据,2023年国内三元正极材料出货量为62万吨,同比下降5%。从各系占比来看,2023年5系占比30%、6系占比23%,8系(及以上)占比46%。5系占比较2022年进一步下降,主要原因在于数码低端产品为存量市场,而动力端则会因追求更高能量密度而导致5系向6系切换。6系占比提升主要是因为中镍电压化路线在安全性和成本方面具有优势,且能量密度也可满足部分车型续航需求。此外,由于国内外高端车型主打高镍三元路线,因此2023年8系(及以上)三元占比也有小幅提升。我们预计,6系和8系(及以上)份额仍会持续提升。
三元正极行业头部份额进一步集中,2023年CR3提升3pct。
从行业集中度来看,2023年三元正极行业CR10小幅提升1pct至80%,CR5和CR3则均提升3pct至55%/38%,头部公司份额进一步提升。从具体企业来看,容百科技仍是高镍三元龙头,巴莫、当升位于第二及第三位。南通瑞翔和长远锂科紧随其后。从电池厂的角度来看,在排名前十家的三元材料企业,宁德时代体系的供应商入围7家,包括低中高镍的材料供应商,而海外SK on体系下的供应商入围2家。
2)磷酸铁锂正极
2023年国内磷酸铁锂正极出货156.9万吨,同比增长33%。
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磷酸铁锂正极出货156.9万吨,同比增长32.9%。磷酸铁锂正极产量增速较三元正极快的原因,一方面在于其下游动力与储能领域在2023年保持持续增长,另一方面在于去年磷酸铁锂电池在动力电池领域的占比亦有所提升。
磷酸铁锂行业龙头地位稳定。
国内磷酸铁锂正极材料行业集中度较为稳定,2022和2023年TOP2均为湖南裕能和德方纳米。根据鑫椤资讯数据,2023年湖南裕能、万润新能、友山科技三企业市场份额均有所提升。
2、负极:国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97%,人造负极份额持续提升
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同比增长20%,人造负极占比达84%。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负极材料产量176.2万吨,同比增长20.0%,其中国内负极的占比从2022年的96%进一步提升至97.3%。此外,2023年全球负极出货量168.0万吨,中国占比达95%。从人造负极材料渗透率来看,2023年人造负极占比进一步提升至84%。
2023年国内负极材料厂TOP4位次仍不变,尚太科技进入前五。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贝特瑞负极材料全球市占率约22%,连续十三年位列第一。此外,上海杉杉、江西紫宸、中科星城去年产量仍为第二至第四名。而尚太科技则是超越了广东凯金进入了前五。除此之外,广东东岛、河北坤天、金汇能、碳一、青岛科硕、科达新材等近年出现的企业也在去年突破了年产2万吨的关卡。
3、电解液:国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85%,头部集中度进一步提升
2023年全球电解液产量126万吨,同比增长20%。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电解液产量125.7万吨,同比增长19.8%;国内电解液产量107.8万吨,同比增长24.2%。国内电解液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19年的68.5%提升至2023年的85.7%。2023年国内电解液产量超过9万吨的企业包括天赐材料、比亚迪、新宙邦和瑞泰新材。
2023年国内电解液企业CR3为64.1%,提升3.6pct。
从2023年国内TOP3电解液企业产量占比来看,天赐材料占比36.4%,同比+0.6pct,新宙邦占比15.1%,同比+1.8pct,比亚迪占比12.6%,同比+1.2pct。2023年CR3为64.1%,同比+3.6pct。考虑到电解液上游合成产业链较长,向上具有原料自给能力的电解液厂商的竞争优势较为明显,预计行业份额会进一步向头部集中。
4、隔膜:国内占据全球市场份额超85%,高壁垒铸就高集中度
2023年全球锂电隔膜产量204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0%,中国占比持续提升。
根据鑫椤资讯统计,2023年全球锂电隔膜产量204.2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9.7%;国内锂电隔膜产量175.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35.2%。中国锂电隔膜产量占全球的比重从2021年的75.2%提升至2023年的85.8%。
隔膜为锂电材料中壁垒较高环节,2023H1国内CR5超75%。
锂电隔膜对产品性能指标、生产工艺要求较高,产品认证周期长且产能扩张需要重资产投入,为锂电材料中壁垒较高环节。经历数轮行业出清后,目前行业格局呈现较高集中度。2023H1国内隔膜出货量市占率前五分别为恩捷股份(33%)、星源材质(15%)、中材科技(10%)、中兴新材(9%)、金力股份(9%),CR5达75.4%。
2023年国内湿法/干法隔膜产量为125/50.3亿平方米,同比增长27.7%/58.4%。
对于湿法隔膜而言,其在孔径大小及均匀性、厚度均匀性、拉伸强度和抗穿刺强度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适用于高性能、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2023年国内湿法隔膜产量占比中,恩捷股份稳居第一,其次为中材科技和星源材质。对于干法隔膜而言,其在2023年产量同比提升58%,主要原因系当前储能市场增速较快,干法隔膜可凭借更好的热稳定性、更优的成本与安全性等优势快速切入储能市场。2023年干法隔膜产量占比中,星源材质位居第一,其次为中兴新材和惠强科技。
新能源车行业长期趋势确定,看好中游材料产能出清后龙头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在智能化需求抬升,叠加电池新材料新技术陆续落地带来的性能体验提升下,预计全球汽车电动化趋势不减,我们看好新能源车板块景气回升。
二、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投资价值分析
2.1 指数编制规则:反映新能源汽车主题公司的整体表现
指数简介: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代码:399976.SZ),指数简称CS新能车,由中证指数有限公司于2014年11月28日发布,以2011年12月31日为基日,基点为1000点。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从沪深市场中选取涉及锂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整车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指数样本,以反映新能源汽车相关上市公司证券的整体表现。
(1)对于样本空间内符合可投资性筛选条件的证券,选取涉及锂电池、充电桩、新能源整车等业务的上市公司证券作为待选样本;
(2)将待选样本按照过去一年日均总市值由高到低排名,选取排名前50的证券作为指数样本。
流动性要求:过去一年日均成交金额排名位于样本空间前80%。
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样本调整实施时间分别为每年6月和12月的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而调整,调整时间与指数样本定期调整实施时间相同。在下一个定期调整日前,权重因子一般固定不变。
2.2指数成分股: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股
从前十大成分股来看,中证新能源汽车指数成分股集中度较高,主要配置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龙头股。
指数成分股数量为50只,截至2024年4月30日,指数前十大成分股累计权重为58.27%,前十大集中度较高,聚焦新能源产业链龙头股。例如,指数前三大成分股分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汇川技术,其在指数中的权重占比分别为13.24%、11.75%、9.62%,都是新能源车产业链的龙头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