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2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大型主题报道《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足迹》将目光瞄准北京东四邮局,将其“大开方便之门”几十年的故事娓娓道来。
始建于1909年的东四邮局原名东四牌楼邮局,是中国邮政最早的支局之一,如今已经走过整整110年的风雨历程。
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以《大开方便之门》为题在头版发表社论,热情赞扬了东四邮局破除官商思想、衙门作风,率先走出柜台改善服务的壮举……
▲1958年6月2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发表社论《大开方便之门》
此次,“
中国之声
”
记者带我们走进了今天的东四邮局——
每月15日、16日是很多老人集中到东四邮局领取养老金的日子,对每位员工来说,都会很不轻松。8点27分,邮局准时开门。每天早上早开门3分钟,每天下午晚关门3分钟,东四邮局坚持了好多年。
在邮局大厅,记者看到了不同度数的老花镜,浆糊桌上的湿毛巾可以擦手,缝包裹的线已经纫好了针,随时供用户使用。
领取养老金一般会持续两到三天,其余的日子,邮局大厅一般不会有太多的人。不少人都下载了手机银行,手指点一点,好多业务都办了。这一点,可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73岁的赵文华师傅当年怎么也想不到的。
赵师傅已经退休好多年了,当年全国2000多个县的长途代号,她烂熟于心,长话接通率比北京市平均水平高出30个百分点,迎来送往很多慕名而来的用户。
▲
东四邮局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模范人物老营业班长陆凤玉
▲从旧中国邮政走过来的老邮政于洪泽也转变传统观念主动为用户写邮包信息
1998年邮电分家后,邮政业务不再是信件包裹、电报、报刊的“老三样”,如今已经扩展到保险、电商等百多项业务。无论业务怎么变,东四邮局对用户的方便之门一直打开着。
▲陈兰颖和聋哑用户可以完全无障碍交流
东四邮局投递部的早晨是从7点开始的。砸邮戳、数报纸、分信件,忙而不乱。几十斤重的一厚摞报纸砸到桌子上,只见他们右手一翻变成漂亮的扇面,左手拇指和食指一抬一压快速掠过,转瞬间每个人就数出了自己要送的报纸数量。
▲东四邮局投递部的邮递员们在整理报纸
▲
东四邮局北新桥投递部的邮递员们开始分拣新到的包裹
在东四邮局,记者对朱南师傅尤为好奇。他做邮递员29年,有28年都在同一个道段送报,唯一的一年被领导调往别的道段,没想到用户不答应,一拨又一拨的人来找邮局领导,恳求朱师傅回去。
▲朱南师傅正在胡同里送报
朱师傅
上下午各送两小时的报纸,他送一路,喊一路,有声送报的习惯坚持了29年,从未改变。他说师傅当年就这么教的,不能忘。
▲邻居们对朱南师傅的服务都极为满意
刘小梅,北京东四邮局北新桥投递部的邮递员,40岁,与朱师傅相比,她算是“新兵”。
做邮递员7年2个月,管片里的街坊四邻对待她,熟悉得就像见到对门的邻居一样,亲切得让人羡慕。
▲小梅在雨中送报纸和包裹
胡同里老人居多,小梅不仅送报纸、包裹,还常陪着聊聊天,干点活,骑着邮车来回跑的小梅成了老人们心里的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