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从2018年第1期开始使用以下新版格式规范,请作者投稿时予以参照。为了保证匿名评审的公正,稿件正文word文档的文件名和内容中都不能出现任何表明作者身份的信息;否则将被直接退稿。本刊在美国心理学会(APA)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关于正文、注释、引文和参考文献的格式规范。
第一部分 标题、摘要和关键词
中文标题:副标题(左对齐,主标题黑体小3号字,副标题黑体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或破折号相隔,不宜超过20字)
作者姓名(左对齐,黑体小4号字)
摘要(“摘要”二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篇幅200-300字,摘要质量直接影响论文的被引用率,请作者高度重视。)
【说明】:如稿件为书评,则将摘要部分换成书籍信息简介,“作者简介”相应改成“书评作者简介”,如稿件为访谈,则将摘要部分换成访谈背景,包括被访谈者的学术简介以及访谈的主要内容,如:
书籍信息(左对齐,黑体5号字)
《
危机传播的风险控制
》,李王张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15页,ISBN: 79826501258056,35元。
访谈背景(左对齐,黑体5号字)
被誉为“媒介伦理之父”克利福德·G·克里斯琴斯教授就新媒体时代的媒介伦理与道德干预这一话题接受了作者的访谈,从媒介伦理研究的角度分析了从传统媒体时代到新媒体时代媒介伦理研究议题的流变,提出在“人人都有麦克风”、基于全球传播的新媒体时代“真实、人性、非暴力”仍然是具有普世价值的道德标准,尽管在新媒体时代媒介伦理遇到更多的挑战,但仍要大力倡导媒介伦理,并对不符合媒介伦理的传播现象进行道德干预。
关键词(“关键词”三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3-5个,之间用顿号分隔。关键词尽量不要与标题重复)
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四字左对齐,黑体5号字)
□□□□(宋体5号字,注明作者的姓名、任职机构、职称、邮箱,比如:李王张,某某大学某某学院教授,电子邮箱: □□□。)
English Title(左对齐,Times New Roman小3号加粗;副标题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之间用冒号相隔。)
Author’s name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小4号字,英文姓氏要全部大写,名字首字母大写,如:LI Wangzhang。)
Abstract(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Times New Roman 5号字)
Keywords(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Times New Roman 5号字,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专有名词和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其他均为小写)
Author(多位作者则为Authors) (左对齐,Times New Roman 5号字加粗)
□□(Times New Roman 5号字, 参考中文简介翻译,如:Li Wangzhang is a professor of School of
□□□□
,
□□□□
University . Email: □□□□.
【说明】如稿件为英文论文,务必要有对应的中文标题、作者、摘要、关键词等信息;顺序为英文在前,中文在后。
第二部分 正文
一、标题与字体
(一)标题一般为三级以内,一级小标题表示为“一、……”,二级小标题为“(一)……”,三级小标题为“1.……”(阿拉伯数字序号后标点为“.”,而非“、”)。
(二)一级小标题为黑体小4号字;注释和参考文献为宋体小5号字;一级小标题以外次级标题及正文均为宋体5号字,每段首行缩进2字符。英文字号同中文,字体为Times New Roman。
二、内容
(一)引用外国人名、外文书籍等材料时,可以直接使用外文姓名全称;如使用中文译名,需在首次引用时附括号注明其外文姓名全称。
(二)正文中专业术语的中英文对照时括号中的英文为小写,如“要旨(gist)”。
(三)稿件中的图示若是彩色,请务必转换为灰度,转换时以可清晰辨识为准。
三、标点
(一)正文标点全部为中文全角输入;
(二)带有引号、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不需要顿号;
(三)图表格式的标题位置:图表标题在表格上方,图片标题在图片下方,居中,用冒号标注,如“图1:”“表1:”;
四、引文
(一)正文中的引文(直接引述与间接引述)采用文中夹注形式,基本格式为“(作者,出版年代:页码),如【……诸葛吴(2015)。】或【“……。”诸葛吴(2015:45)】。
引文如为著作,夹注中务必交代具体的引用页码,但是文后的参考文献信息中不必交代页码;引文如为期刊,夹注中不必交代页码,但是文后的参考文献信息中务必交代发表期刊的页码范围。
(二)若引文超过4行,则上下各空一行,独立成段,无需引号,悬挂缩进2字符,段首缩进两字符,五号楷体字。
(三)同一作者同一年的多个文献用a、b等区分,如(李王张,2016a)(李王张,2016b)。
(四)如引注为译作,夹注中需加上原出版年份,且原出版年份在前,译作年份在后,如【利奥塔尔(1979/1997)】
(五)如引文作者超过六位,可只标注第一作者,其姓名后标注“等”(英文用“et al.”)。
第
三部分 注释与参考文献
(一)注释(Note / Notes)
注释采用文后尾注形式,全部顶格,在文中需要说明的文字处插入尾注(依次上标阿拉伯数字序号1),文章末尾序号1对应的文字即为该处注释的内容。
(二)参考文献(Reference / References)
1.参考文献如超过一行,
从第二行开始悬挂缩进两字符
;
2.参考文献指按顺序列出正文和注释曾参考的文献,不同语言文献排序为:中文文献(包含外文文献中文版)在前、外文文献在后。中文和外文文献作者均以姓氏拼音字母为序(作者不详或机构作者时,以其英译首字母排序)。
3.中文参考文献用中文全角,英文参考文献用英文半角,
中文参考文献无须译成英文。
4.同一作者的文献,按出版年份先后顺序排列;若出自同一年代,在年代后加注a、b、c区分,如:李王张(2016a)、李王张(2016b)。
5.如果是报刊上的文章,没有具体作者,可以用报刊名称作为作者;
6.具体范例:
期刊论文
诸葛吴(2015)。论危机传播中的风险放大。《国际新闻界》,27(2),2-7。
杨国斌(2017)。情之殇:网络情感动员的文明进程。《传播与社会学刊》(香港), (40),75-104。(境外中文期刊文章中附小括号注明出版地。)
McCombs, M. E. & Shaw, D. L. (1972). The agenda setting function of the mass media.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36 (2), 176-187.
会议论文
黄旦(2014年7月)。在“书”与“刊”之间:发明中国现代报刊。“全球化时代中西方媒体文化比较研究”会议论文。北京。
Peters, J. D. (2011, March). Two cheers for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Paper presented at Conference on Media Histories: Epistemology, Materiality, Temporality. New York.
书籍
李王张(2012)。《危机传播的风险控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Silverstone, R. (1994). Television and everyday life. London, UK: Routledge. (英文期刊文章中,美国出版地要列出城市与州名简称,美国以外的地区要注明国名)
奥平康弘(1997)。《ジャーナリズムと法》。东京:新世社。(非英文的外文著作样式,直接使用原文字。)
书籍章节
张咏,李金铨(2008)。密苏里新闻教育模式在现代中国的移植——兼论帝国使命:美国实用主义与中国现代化。载李金铨(主编),《文人论政——知识分子与报刊》(第281-309页)。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引用书籍章节时,须析出文章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