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奇爱博士讲电影
国内首档电影评论类脱口秀节目《奇爱博士讲电影》公众号,文艺青年的聚居区,迷影人士的福音地;我们致力于开拓影迷间互动领域,请专业影评人解读电影,同时宣传艺术院线及艺术电影。微博请关注@奇爱博士讲电影。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春江潮起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昨天  
春江潮起  ·  太火爆!“哪吒”出海即售罄! ·  昨天  
西安晚报  ·  冲上热搜!申公豹“代购药单”火了 ·  昨天  
大皖新闻  ·  80亿元!1.60亿人次!《哪吒2》再创新纪录 ·  2 天前  
大皖新闻  ·  80亿元!1.60亿人次!《哪吒2》再创新纪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奇爱博士讲电影

不正经影评 | 温子仁的招魂密码

奇爱博士讲电影  · 公众号  · 电影  · 2021-06-09 11:28

正文


《招魂3》于上周五登陆了HBO流媒体,对于恐怖片爱好者来说,这份夏日清凉来得很适时——没有什么比「来自真实故事改编的恶灵」和「温子仁监制」更让人透心凉了。

自2013年《招魂》首部上映起,「沃伦夫妇」便取代了「贞子」与「伽椰子」一跃成为恐怖片的新代言。驱魔人取代恶灵掌握了故事的主动权,为观众提供别样而安全的视角:毕竟夫妇二人从一次次灵异事件中全身而退,并且都在日常生活中平静离开。

(与原型人物)

如果稍稍了解恐怖类型,就会知道恐怖片既充满着集思泉涌,更是创意枯竭的大本营。多少小成本电影的以小博大,多少名导鬼才的横空出世,都是因为某部影片的一炮而红。

温子仁,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用28天、120万(现折合3.7爽)拍摄的《电锯惊魂》,取得了上亿美元的票房。其中“竖锯”的形象和游戏模式深入人心,至今「电锯惊魂」系列已经拍到了第九部,但是温子仁并没有参与其中。

而是继续开创新的系列,然后甩手「徒弟」……譬如之后的《潜伏》还有今天的《招魂》。不由得怀疑温子仁的真正身份不是导演,而是IP开发。当然这只是个玩笑,毕竟《死寂》获得了高评价而至今不见续作,我们也不能说没有人愿意买单。说到底,温子仁只是爱惜羽毛,永远追求新鲜。


(显然,当「监制」这件事,已经把温导的羽毛拔秃噜了。)
2012年,《林中小屋》已道尽经典恐怖片的套路,很多人断言:恐怖片已死。而次年温子仁的《招魂》则为经典恐怖片还了魂:一如既往的鬼屋、驱魔人、作死住户,却让同一批影迷拍手称快,认为《招魂》是一股新风。
这种反应倒也不是打脸,相反这才是电影为什么要类型化的原因。观众期待的是稳中求变,即类型的变奏。

先说说《招魂》系列稳在哪里?

《招魂》1—3部皆围绕着沃伦夫妇所记载的真实案件展开,它们发生于70年代的西方国家,与当时的宗教认知水平相关。

所以在《招魂》中人类对付恶灵的方式无外乎十字架、圣水、咒语等有限的方式,而人类被恶灵附体后也无外乎表现为肢体变形、皮损、呕吐、翻白眼等,这些不仅是西方恐怖电影的类型符号,更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宗教想象,宣泄着人们对死亡、对疾病的恐惧。

(《病玫瑰》插图)

这是自1973年《驱魔人》始,所奠定的“鬼附身”题材的视觉惯例。


在《驱魔人》所展现的、沃伦夫妇所经历的「真实事件」中所呈现的“鬼附身”受害者,也具有一贯性。《驱魔人》《招魂1-2》的附体对象都是女童(《招魂3》最初是小男孩)赤子往往被认为是人类社会中纯洁的存在,女童更是如此。她们的受害,用《驱魔人》里的话来说,是恶灵想要人类绝望。


这倒是和伯格曼《处女泉》中,女孩在去教堂点蜡烛的路上被奸杀,所激起人对信仰的怀疑异曲同工。这倒与被奉为青春仪式的美国校园恐怖片形成差异,毕竟《惊声尖叫》里曾总结,千万不要在恐怖片里失贞。虽然同样强调“童贞”,但区分于《猛鬼街》、《食人鱼》,《招魂》继承了《驱魔人》的宗教哲思,而不是清教徒的禁娱教化。

再说说招魂系列的变在哪里?
《招魂》系列大多发生在“鬼宅”,也许有人会觉得陈词滥调,恐怕温子仁一开始也曾这么想。但是「真实故事改编」吸引了他,他决定出山。

难道基于「真人真事」的鬼宅就会新颖吗?诶,还真是。
恐怖片常常使用“暴风雪山庄模式”,并选择古堡、孤岛等华丽的场景作为故事发生的舞台,观众与主人公在其中体会孤立无援的恐惧。

在《招魂》中,主人公在灵异事件后,并没有与外界丧失联系,而是积极地向外界求助。而这种外界的干预也并没有使恶灵停止对受害者的侵犯,相反恶灵借着室内的家具或者宿主的身体,继续向人类示威。

在以《驱魔人》《招魂》为代表的“鬼附体”题材恐怖片中,受害者的家庭与社会是密切相关的,甚至沃伦夫妇也是通过社会组织被介绍来的帮手。而作为观众,我们需要代入的角色是沃伦夫妇、尤其是罗琳,而不是受害者——我们也不会代入受害者,因为受害者的身体变化会让我们本能地想逃。

代入沃伦夫妇,虽然危险值降低,但是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更深层的恐怖——整个社会,都对恶灵束手无策。
除此外,影片最为人称道的创新也与“鬼宅”息息相关,鬼的现身并非没有灵魂的推拉摇移、惊声尖叫,即滥俗的Jump scream;而是一种“找不到遥控器、柜子里会不会有个人”的日常到好像每个人都有的日常生活体验,但日常一旦注入了恐惧,伤害性不大、后劲儿却极强,以至于本账号没有其他作者愿意写《招魂》系列,因为可能那时候他们年纪比较小,在无神论立场不够坚定的情况下留下了心理阴影。(我看得时候全靠默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支撑。)

需要注意的是,恐怖片的日常生活化从库布里克的《闪灵》便开始浮现,在恐怖类型电影的研究中,早已不是新鲜事。

要我说《招魂》的成功,在于将日常生活化的恐惧放置在了社会的情境下,将受害者视作棘手的社区居民案例。在这种视角下,恶灵对人类社会的挑衅,比起游戏化地威胁个体生命更令人背脊发凉。

而战胜恶灵的终极力量,从不是十字架、日光、圣经等共知的力量,而是人类的爱与勇气、善良与智慧。这也使《招魂》系列所呈现的价值观非常美国核心家庭,逃不开家庭情节剧的影子。

简而言之,《招魂》系列杂糅了《闪灵》的日常生活化的恐怖与《猎魔人》宗教鬼附身现象与哲思,将受害者放置在家庭—社区的空间中,使得故事恐怖升级、情感加倍。

最后,再唠几句《招魂3》。 首先,温子仁监制,爱徒导演,被广大豆瓣网友诟病俗套,比起师父差远了。验货后发现,确实。
其次,本作没有前两部类似于「安娜贝尔」「鬼修女」受欢迎的大boss形象,恶灵没有具体的指向;并且恶灵来自“诅咒”,这使故事最终沦为了黑白法师对线。

介意者慎重。
最后,如果不放在招魂系列中,仍旧是一部完成度较高的恐怖片,可以作为恐怖片爱好者的消暑选择。





淘宝店铺:奇小爱的异想世界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