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王镇雷
分享我的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提供纯原创最精华的产品相关文章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CEO品牌观察  ·  深耕户外领域逾20年,牧高笛MOBI ... ·  昨天  
银行家杂志  ·  中国城市商业养老白皮书(2025)——多元养 ... ·  2 天前  
银行家杂志  ·  CPI涨了! ·  3 天前  
中国人民银行  ·  【总台央视】激情亚冬 逐梦冰雪 ...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王镇雷

“全链路设计”的转型阵痛

王镇雷  · 公众号  ·  · 2017-11-28 22:06

正文

之前写了一篇 《我对全链路设计的理解》 ,有很多朋友给我留言。很有趣的是,大公司的小伙伴觉得这种热门的“全链路设计”思路很新颖,并对未来自己和团队的转型表示期待;而来自小团队的设计师则很好奇:“这有什么?我们一直就是这么在做啊!”


的确,对于一个小型的设计团队来说,分工并不会很细。一个 App 从头到位的所有页面可能也就只有两三个人负责,一人单抗的我也见过。所以对他们来说,日常工作就是全链路:有前台有后台、有导购有交易、有交互有视觉、有产品有技术......所以,抛开平台、业绩大小不说,单从涉及面上看,“全链路设计”的确不是什么新东西。


但从另一方面,一直在细分场景深耕细作的设计师们,向“全链路设计”的转型并不一帆风顺。


朋友在一家大公司的设计团队做 Leader,管理大约10人的设计团队。以前,每个人的分工非常明确——有人负责首页、有人负责搜索、有人负责订单管理、有人负责品牌营销,也会出现一人应对多个场景的情况,但基本是固定的。


这种分工下,大家长期跟着某一条业务线,对于业务和设计的理解也会比较深入。日常,通过周会和内部分享,设计师们也会交流各自工作中的收获和心得。遇到问题和困难时,也会拿出来向同事请教。



但是,当设计身份和合作模式向“全链路设计”转变后,一切都慢慢发生了变化。Leader 被问得最多的几个问题是:


“那我接下来做什么?”


“这件事如何分工?”


“这件事功劳归谁?”


......


一方面,当大部分人没有被安排固定的业务线后,该做什么便成了最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各类设计需求被合并成一个个横向跨越全链路的项目,该找谁落地又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这个过程,需要不少的时间去适应。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看到,团队转型之后,承接日常工作的设计师更少了,也就是每个人所覆盖的业务场景更多了。而更上层,会有一些设计师跳出来,从各个场景串联的角度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什么同样的工作,需要的人越来越少了? 因为通过组件化、规范和人工智能等方式,效率有了极大的提升,设计师成功把自己干掉了。(参考 《抱着把自己“干掉”的心态去工作》


为什么有设计师会跳出原本的安排来整体性看设计工作? 因为随着产品同质化,竞争开始往“精细化”方向靠,即通过单独场景的设计越来越难给全局提供可观的收益。


以前,我们单独优化“搜索”这个业务场景,可以显著提升点击率、用户满意度以及其他商业目标。但是当所有竞争对手通过借鉴,单个场景下会逐渐趋同,无法建立明显的门槛。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