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鲜零售运营
[生鲜零售内参]致力于利用创新零售及电商模式优化农产品供应链、提升流通效率及用户服务体验,是一个有情怀有激情有专业度的资讯服务平台。我们实时发布农牧渔行业资讯、分享生鲜零售、供应链管理及营销实战经验,是很多农牧渔从业人士的贴心伙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基金报  ·  500亿芯片巨头官宣:成功运行DeepSeek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中国正对苹果公司开展反垄断调查?外交部回应 ·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央行等六部门,最新发布! ·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又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 ·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OpenAI,放大招!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鲜零售运营

刘润:社区团购,到底是在提高效率,还是在抢夺饭碗?

生鲜零售运营  · 公众号  ·  · 2020-12-23 11:20

正文

点击上方第二个“刘润” 关注公众号

回复“ 1 ”抽取 签名书


商业洞察 丨作者 / 刘润

这是 刘润公众号 的第 1035 篇原创文章


这两天,一位同学“忍不住”微信发了张图给我,问:润总怎么看?

这张图,用一张火箭背景图,配了一段文字:

马斯克正在一步一步把未来变成现实,而国内互联网巨头们忙着抢社区小贩们的饭碗。



显然, 这是对最近大火的“社区团购”的讽刺,甚至批评。

这位同学知道我平常挺忙的。他“忍不住”来问,一定是因为实在是非常困惑,很想听听我的看法。

我不知道怎么回复他。

不参与讨论,也许是对这个话题的最大尊重。

因为一旦参与,不管持什么立场,都是有风险的。不回复吧。可是,不回复,又觉得是辜负。

唉。算了。

我给你讲个故事吧。





1
他们什么都没做错,但是……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是一位卡车司机:马尔科姆·麦克莱恩。

这位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的主要工作,就是每天开着卡车,在高速公路上来回跑。

日复一日,起早贪黑,还不挣钱。

为什么?

因为“陆运”作为国家经济的“运输成本”而存在,其效率不高。

一辆卡车才能拉多少货?

而且没几吨货,就需要配一个司机送好几天。 还很耗油。

所以, 这个行业并不赚钱。

1953年的某一天,麦克莱恩突发奇想。

陆运效率不高,但水运效率高啊。装货量大,用人少,还省油。

我运货时,能不能不要全程都走陆运?

在有河流或者海洋的那一段,用更便宜的水路来拉这些货,然后在下一段,再换回卡车送到目的地,是不是可以提高效率呢?

所有中国人,都应该感谢这个“突发奇想”。

为什么? 下面再说。

我们先说,那么,这个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

在麦克莱恩有这个想法之前,水路运输主要是靠“散船”。

什么是散船?

就是一包一包的东西,由码头工人,从一个码头搬上船,散装在船舱内、甲板上。运到另一个码头后,再由那个码头的工人,搬下船。

散船解决不了麦克莱恩的问题。

这些码头工人再强壮,也不可能背得动卡车后面的大拖箱。

我总不能把卡车开到码头,然后招呼大家卸货,装船,到另一个码头后招呼大家再卸货,再装车吧?

这需要更多的工人,成本更贵。

有多贵?

如果用这种方式来运输,每吨啤酒的运费大约是4美元。太贵。

关键时刻来了。

麦克莱恩想:那我能不能只要码头,不要码头工人?

我能不能直接用吊车,把大铁箱子从卡车吊上船,到下一个码头后,再用吊车吊上卡车呢?

这样,卡车、轮船不就联运了吗?工人不也省了吗?

你可能听出来了。 这就是“集装箱”。

麦克莱恩的这个想法,在当时听上去,像是天方夜谭。

他被很多人耻笑。

但是,他坚持尝试。坚持尝试。坚持尝试。坚持尝试。

1956年,麦克莱恩终于成功完成了集装箱的首航。

麦克莱恩的这种用卡车、集装箱、吊车、平板轮船的联运,到底能降低多少运输成本呢?

还记得那吨啤酒吗?

它的运费,因为麦克莱恩的集装箱,从4美元降低到20美分,只有原来的5%。

一个数量级的下降!

因为麦克莱恩的伟大发明,全球集装箱运输的时代到来。

在过去,每运输100元的东西,成本可能就高达25元。

如果100元的原材料,运到中国就要25元,运回去又要25元,你想过,还会有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吗?

50%的成本,足以抵消中国劳动力的成本优势。

而因为集装箱,一只iPhone从深圳蛇口运到韩国釜山,现在只需要3分钱人民币!

因为这便宜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运输成本,世界各国才能把各种原材料、半成品、现货等,在各国之间运输,再加工或者销售。

这,才有了中国制造。

可以说, 如果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

甚至可以说,没有集装箱,就没有中国制造。

这是个听上去激动人心的故事。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

那么,那些背不动集装箱的码头工人们,后来怎么样了?

对啊。他们怎么样了?

他们顽强抵抗。

面对他们怎么也不可能背动的集装箱,面对效率带来的失业,码头工人们开始纷纷抵抗。

甚至有些地方,孔武有力的码头工人,暴力占领码头,愤怒地要求和船运公司谈判。

然后呢?然后你猜最后怎样?

最后,船运公司选择了妥协,答应分享一部分利益给工人们。

工人们估计也想,我也不想一辈子做苦力啊。

还是拿点钱,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长大以后不要成为自己吧。

这场风波,才得以平息。

处于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对码头工人的遭遇,感同身受。

谁都不想被替代。

但是,你难以想象,如果码头工人胜利了,全球的码头都还是码头工人背货,所有集装箱、吊车、平板货轮都被拒之门外,那么在那个平行宇宙里,中国因为全球化的这40年的崛起,也就同时灰飞烟灭了。

我在我的新书 《商业简史》 里写到这一段时,忍不住说:

如果拍成一部电影,你会不知道应该为胜利者欢呼,还是应该为淘汰者悲哀。他们什么都没做错。

但是,因为连接跨过了他们,就被伤害了。

这与他们是谁无关。

高效的商业模式和高效的商业模式之间,当然会有竞争关系。

但是高效的商业模式和低效的商业模式之间,不会有竞争,只会有“逐步取代”。


你觉得,这个故事如果真拍成一部电影,会是喜剧,还是悲剧?





2

那么,社区团购呢?


那么,你觉得,社区团购呢?

社区团购的重要性,当然不能和集装箱相提并论。

但是,我给你讲集装箱的故事的原因,是因为社区团购和集装箱,有很多相似之处。

它们都因为善用科技,而提升了商业效率;也因为提升了商业效率,而可能改变底层职业结构。

有人说:

社区团购,不就是盯着几捆白菜,抢小商贩生意吗?这有什么科技?


如果你是这么想的,可能就对社区团购,有了先设的成见了。

社区团购的基本逻辑是“预售、次日达、自提”。

什么意思?我解释一下。

生鲜(蔬菜、水果、鱼虾等)最大的问题,是库存。

菜贩进货之前,并不知道今天能卖出多少。

进少了,万一生意好,就不够卖了。

进多了,万一生意差,生鲜蔬菜变质很快,就扔掉浪费了。

而这些浪费,最终都会加到菜价里。

这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会导致的结果就是:

消费者买到的菜很贵,菜贩还挣不到钱,最后社会还承担了大量的浪费。


有没有办法,减少库存呢?

我在2016年就写了一篇文章,叫 《小资本玩转生鲜电商》 ,在还没有“社区团购”这个概念的时候,就解析了这个模式的核心价值: 去库存。

我在文章中,举过一个例子。

有机草莓,很好吃,但也很贵。要卖到60-70元/斤。

为什么?

是因为草莓一旦采摘,保鲜期只有1-2天,如果没有销售出去,就会损失惨重。

损失的部分,必须计入售价。

所以,成本只有10-20元/斤的草莓,卖到用户手里,就到了60-70元/斤。

这中间的差价,主要都是坏掉的,而不是你吃掉的草莓。

那怎么办?

预售。

“虫妈邻里团”众筹了一次草莓,共有2百多个家庭参与,包销了20个大棚的草莓。

因为是“预售”,农民的所有草莓,还没有种出来就全部卖光。

没有销售压力,也没有库存损耗,所以可以刨除损耗计提,实现价格优惠。

一个大棚大概能产出400斤草莓,平均每个家庭支付了798元,分到40斤。

最后,一斤草莓才20元。

消费者只付了1/3的钱,而农民却反而赚了更多的钱。

如何做到的?

这就是通过预售减小库存,带来的价值。

可是,我不能总是提前4个月买菜啊?我明天就想吃,怎么办呢?

这就是: 次日达。

明天想吃什么?在群里接个龙,或者在app上下单。

下单之前,这些社区团购并没有备库存。

晚上收集需求发现,大家加在一起,要买25吨西红柿,40吨黄瓜,100吨小龙虾。

连夜从一级批发市场备货。

然后第二天,送到社区。

这就是次日达。

以前的菜场,需要“猜”用户喜欢吃什么,然后进货。这就导致了“猜不准”而带来的库存损耗。

猜什么?直接问不好吗。

你说吃什么,我就进什么。这样,几乎完全消灭了库存浪费。

可是,怎么送呢?

自提。

用外卖的方式送到你家很好。但是,万一家里没人呢?来回送几次,成本很高,而且菜也可能会坏了。

消费者是能接受自提的。顺路,拿一下。

而且因为不用深度派送,价格更低。

派送点如果是个便利店,还能给便利店引流。说不定还能顺便买串关东煮。

这就是“预售+次日达+自提”。

通过这三招,社区团购能让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蔬菜,农民还更赚钱。

懂了。但这也不算是科技吧?

当然是。

要想做到每日“预售”,需要有一种能每日触达消费者的工具,收集需求。

居委会大妈敲门收集?打电话询问?

这都不现实。成本太高。

而互联网这项“科技”,用极低的成本,前一天晚上收集了海量的预售需求,通过高科技驱动的高效仓储和物流,第二天就会送达社区,真正发挥了这个模式的威力,让消费者受益。

理解了。可是,可是,那些菜贩怎么办呢?他们会和码头工人一样,消失吗?





3

恐惧来源于未知


我们总是担心,科技的进步,会带来巨大的失业。

其实不只是社区团购。

即便是被拿来与社区团购作比较的伊隆·马斯克,他的自动驾驶技术,也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卡车司机、出租车司机失业。

他的全自动化汽车生产线,更是导致工人失业。

美国汽车协会的人,在特斯拉门口举牌抗议:

特斯拉伤害工人,伤害家庭,伤害社区。为他们感到羞耻!



(图片来自于网络)

他本人甚至说过一句让人绝望的话:

未来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会失去工作。


你看,伊隆·马斯克,并不比社区团购好多少。

这在商业世界中,有一个专门的词:技术性失业(Technological Unemployment)。

但是,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并不是今天突然才有。

蒸汽机被发明以后,工业国家爆发了各种各样的工人暴动。工人们占领工厂,打砸机器。

为什么?

因为他们觉得,这些钢铁怪物抢占了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失业。

是不是像极了码头工人占领码头?

这样的戏码,一再上演。

但是, 今天来看, 蒸汽机和集装箱,不但没有消灭工作岗位,反而创造了更多的岗位。

2017年,《纽约客》的一张杂志封面刷屏了。

未来,是被人工智能武装的机器人,提着公文包,拿着咖啡和智能手机,奔波于上下班的路上。 而人类,只能沿街乞讨。

这张封面,传递出巨大的担忧和恐惧。

这种恐惧,从未停止,也不可能停止。

但我们要知道,我们为什么会恐惧。

我们之所以恐惧,是因为未知。

对未来的未知,更是对规律的未知。

什么规律?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效率,是商业社会进步的唯一方向。

这就是规律。

只不过,这个“进步”,不会一蹴而就。

它分为三个步骤:

1. 初期。 只会有少部分人受益。比如发明蒸汽机的瓦特,和发明电灯的爱迪生。这时,会有部分行业消失,社会不公平性会增加,贫富差距加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中国基金报  ·  500亿芯片巨头官宣:成功运行DeepSeek
3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央行等六部门,最新发布!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又一家银行理财子公司,成立!
4 天前
中国基金报  ·  OpenAI,放大招!
4 天前
译言  ·  “必要之恶”——如何裁人
8 年前
经典人生感悟  ·  一位母亲的教子金句,说的太好了!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