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兴良作品集”是我继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陈兴良刑法学”以后,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文集。如果说,“陈兴良刑法学”是我个人刑法专著的集大成;那么,“陈兴良作品集”就是我个人专著以外的其他作品的汇集。收入“陈兴良作品集”的作品有以下十部:
1. 自选集:《走向哲学的刑法学》
2. 自选集:《走向规范的刑法学》
3. 自选集:《走向教义的刑法学》
4. 随笔集:《刑法的启蒙》
5. 讲演集:《刑法的格物》
6. 讲演集:《刑法的致知》
7. 序跋集:《法外说法》
8. 序跋集:《书外说书》
9. 序跋集:《道外说道》
10. 备忘录:《立此存照——高尚挪用资金案侧记》(新版待出)
论犯罪与刑罚
切萨雷 · 贝卡利亚 / 著 黄风 / 译
本书出版于1764年,全书只有7万字,作者当年只有26岁。该书如同横空出世,震惊整个欧洲思想界,即使距离该书面世过去了250年,但其至今仍然具有巨大的思想魅力。举凡当代刑事法治理念,例如罪刑法定、无罪推定,无不在书中有着精辟而隽永的阐述,闪耀着理性的光芒。
本书以风险社会为基本背景,采取动态的视角来探究刑法规范与制度的演变及其
实质。
上篇着眼于宏观层面,在梳理风险社会理论与刑法体系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对刑法体系所经历的重要变动做出勾勒,并就我国刑法理论该何去何从的问题表达了看法。
下篇做的是专题性的探讨,由因果关系、故意、危害、不法、罪责、违法性认识等基础概念或制度切入,具体揭示其意义与功能所经历的重大变化,并就如何推动相关理论的发展以呼应风险社会的需求,在法教义学上提出对策与建议。
本书试图在法教义学与社科法学两种研究范式之间保持某种平衡。
相对而言,上篇社科法学的色彩较浓,下篇则以法教义学的范式为导向,期待能既兼顾刑法理论的宏大构建,又注重探析刑法中的具体制度。
车浩的刑法题
车浩/著
本书不同于以往刻板教条的刑法教科书,也不像枯燥乏味的考试练习手册。其稿件来源于车浩老师给北大法学院本科生开设的“刑法分论”一课的期中、期末考试题。考试题目首次采用有剧情的大型案例形式,承载了丰富的知识量,案例情节设计跌宕起伏,悲喜交加具有极强的可读性。
刑法公开课(第一卷)
周光权/著
本书运用现代刑法学思维与方法,对我国司法机关实际处理的大量案件进行反思和评价。
在基本立场上,主张打造具有建设性、尽可能理解司法实务的行为导向刑法观,强调发挥刑法的积极性一般预防功能;
在方法论上,强调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必须在体系性理论中找到位置,平衡好
问题思考和体系建构之间的关系;
在写作进路上,各讲均开门见山地列出研讨案例,然后结合刑法学说进行深度研习,尽可能展示思考过程。
刑法公开课(第二卷)即将出版,敬请期待。
全书从学习刑法应先储备哪些知识、重点从老师那里学什么
谈起,然后依次对如何思考刑法问题、如何学习犯罪论、如何训练刑罚思维等16 个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旨在帮助刑法学研习者少走弯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味到刑法学的真谛。
本书为我国大陆地区第一部由刑法学者独立完成的刑事诉讼专著。
作者结合25年兼职律师经历见闻,用流畅的笔触、清丽的思想,写出心目中理想的刑事诉讼。
作者相信,程序是法治的最后堡垒,只有真诚践行所公认的程序理念及其规则才是走向诉讼文明的必由之路。
在德国,法律专业的大学生从第一学期就开始学习解析案例的方法。法学教育和司法实践紧密相连。
本案例集最早可回溯到1993年,从2010年开始以三卷案例集(新生卷、进阶卷、司法考试备考卷)的形式在德国出版。书中详尽收录了在德国法学教育中富有讨论价值的刑法案例,展现了案例解析的结构,并为学生提供了练习的机会。这三卷案例集,可使读者独立掌握在法治国框架内解析刑法案例的方法。
作者希望可以通过这三卷案例集的翻译和出版,为中国的刑法发展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希望读者开卷有益!
我的第一本法律英语学习指南:比较刑法的路径
叶小琴 / 著
本书采取比较法导向的复合学习模式,融通法律制度的比较和语言理解。本书分为专业术语、阅读、英译汉、汉译英、写作、听说、法学英文文献检索七大学习模块,精选英美刑法及国际刑法英文文献,从比较法和语言角度系统讲解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
我认为,专业英语的教学要争取达致“一石二鸟”的境界——既要通过专业学外语,又要通过外语学专业。叶小琴女士编写的这部法律英语教材就是很好的范例。
中德刑法学者的对话 · 四
责任理论与责任要素
梁根林、高艳东、〔德〕埃里克·希尔根多夫 / 主编
该书汇集了该次学术论坛中德双方的单元报告与评论,集中展现了中德刑法学者对“责任原则与责任理论”“违法性认识与禁止错误”“故意与过失”“责任能力与期待可能性”等责任论基本问题的共识与分歧,真实地再现了中德刑法学者就责任原则、责任理论与责任要素进行双向与平等的学术对话的场景,反映了中德刑法同行对责任论的研究成果。
本书对于拓展中国刑法学者与读者的理论视野,深化中国刑法教义学对责任论的理论研究,加强中外刑法学术交流,扩大中国刑法学术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是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CDSV)于2015年在德国维尔茨堡大学举办的第三届中德刑法学术研讨会上中德双方同行的主旨报告、单元报告与单元评议的合集。本书集中展现了中德刑法学者对“违法性的基本问题”“被允许的危险与违法性”和“患者的知情同意与违法性”等违法性论基本问题的共识与分歧,真实地再现了中德刑法学者进行双向与平等的学术对话的场景,反映了中德刑法同行对违法性论的研究成果。
本书为由中德刑法学者联合会主办、北京大学法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德刑法学术论坛中德双方刑法同行主题报告、评论的文集。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德两国的刑法学者在刑法理论体系即犯罪论体系的会议主题之下,围绕"刑法体系""客观归责"与"缺陷产品的过失责任"三个单元展开研讨和交流的所有文章。
本书内容包含了由北京大学法学院主办的第一届中德刑事法论坛中德双方学者交流的全部译文,拟由中方北京大学出版社与德方出版社联合用中德文字在各自国家同时出版,也是刑法学界学术交流的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 相信这本针对中德刑法学研究的专著,能够对中国刑法学研究产生一定的影响,也相信本书在中德两地的同时出版,会给两国刑法学界的学术交流活动特别是"走出去"活动起到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