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读者问我:我想成为一个心智成熟的人,有什么办法,是可以立刻去做,又能快速看到成效的?这个问题可能有很多答案,但如果要选出一个性价比最高的方式,我可能会选择「主动性」。这里的主动性,指的不是向领导主动请缨这种主动,而是指:用一种更加主动的态度去面对生活,把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我们在生活中都会遇到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有的比较重要,有的不太重要,有的需要尽快解决,有的没那么紧迫。当这些问题纷至沓来时,你最常出现的反应是什么?是「怎么又来了新问题,好麻烦,我先拖一拖,等拖不下去了再去做吧」;还是「我要尽快把这个问题扼杀于摇篮之中,这样我才能腾出时间做更重要的事情」?遇到这种情况,一个被动的人,可能就会倾向于选择前者,也就是采取回避的应对策略。他会发现:绝大多数问题都不会自己消失,它们只会堆积起来,越积越多。等到拖无可拖的时候,就会一个接一个地引爆。它们会打乱他的生活节奏,让他不得不疲于奔走地救火,把它们扑灭。所以,一个被动的人,最常遇到的就是:一个问题还没解决,另一个问题又出现了,亟待处理,让他手忙脚乱。他会觉得:为什么我的运气这么差?为什么坏事永远在我最不愿意发生的时候发生?但是,造成这一切的,真的是运气吗?其实不是,而是他被动和消极的态度,把问题变成了潜藏起来的「雷」 —— 它们终会引爆。一旦引爆,就是连环的爆炸。反过来,一个主动的人,当遇到问题的时候,会怎么做呢?他的思维模式是这样的:既然这个问题总要解决,那不如尽快动手,趁它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程度,而我在自己的主场上,能够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形势是「敌弱我强」,对我非常有利。此时不动手,岂不是浪费了这么好的机会?这样一来,哪怕不能立刻把问题解决掉,也能有效地遏制它的成长,让它不至于演变成大问题。自然也就不会累积起来了。甚至,他可能还会想得更远一点:现在看起来风平浪静,但平静之下有没有可能潜藏着什么隐形的危险?我能否提前做点什么,来降低遇到坏事的可能性、提高发生好事的概率?从而,可以更加从容地「提前布局」。所以,我们会看到:好运通常会眷顾主动的人。但这真的是凭运气吗?也不是。凭借的其实是对命运的主动干预和介入。这就是主动性的作用。当你主动拥抱生命的时候,生命也会给你反馈。一旦我们把视野拉长,这两种心态所带来的影响,就会更加明显。前者(被动者)所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他会感到:他的人生一直在「遭遇事情」。这些事情有的是有利的,但更多的是存在不确定性,可能造成威胁,需要去解决和扑灭的。他一直在疲于奔命,在解决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他很容易产生这样的念头:我的生活是被外界所决定、所控制的。为了让我的生活保持正轨,我要尽量避开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会导致,他对生活的掌控欲会很高,而安全感会很低。因为一旦稍微遭遇风险,就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不得不殚精竭虑去解决。而即使成功解决了问题,结果也无非是让生活回到常态而已,并没有什么值得开心的。而后者(主动者)经历的人生是什么样的呢?跟前者不同,他会感到自己一直在「解决问题」,在完成一项又一项的挑战,获得一个又一个的成就。对他来说,生活的常态是什么?不是一切顺风顺水、毫无波折,而是一旦发现风暴的征兆,就立刻动手去应对,让风暴平息。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一种奖励。他并非从「没有问题」中得到快乐,而是从「解决问题」中得到快乐。如果一个人的生活可以永远风平浪静,那前者当然也没问题,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几乎必然会遭遇到诸多出乎意料、不愿遇到的困难。我希望生活变得平静 → 遇到一个问题,我下意识去逃避和拖延 → 问题累积起来,我不得不去救火 →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感受不到乐趣,只有恐惧、烦恼和麻烦 → 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难以得到提升 → 我对一切问题都变得更加恐惧,害怕他们打破生活的平静……遇到一个问题,我尽可能提前去解决 → 问题难以累积起来形成压力 → 我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提前布局 → 我面对问题时会更从容 → 我的能力会从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 → 我从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 → 我觉得我的生活变得更丰富、更充实……所以,前者更容易生活在压力之下,把一切都往负面去解读和想象;而后者更容易生活在充盈之中,对生命有更高的满意度。而这一切的起因是什么呢?只在于你面对问题的最初时,是否主动地迈出了第一步。仅此而已。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培养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能够更果断、更主动地迈出第一步呢?- 自我否定: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 自我质疑: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 自我批评: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这些对话看起来并不严重,但大脑是有一个特性的:它会相信不断重复的信息。因此,久而久之,大脑就会相信它们,从而调低对自己的评价,让自己真的变成自己所反刍和念叨的样子。这就会极大地束缚我们的主动性,让我们在面临困难的时候,变得瞻前顾后、畏手畏脚,难以有效行动。因此,要产生改变,最首要的一步,就是把消极对话变成积极的自我对话。比如:我不擅长这个领域,所以我最好回避,别去碰它→ 我又有机会可以增长经验了。这个问题好像很麻烦,是不是超出了我的能力范围?→ 我是不是变得更厉害了呢?不如拿这个问题来试一试吧。我刚才的言行举止真是太糟了,我怎么会表现这么差?→ 我已经比以前有进步了,也许下一次可以做得更好。这里要特别注意:很多书籍可能会教你「自我暗示」,比如不断告诉自己「我很棒」「我很强大」「我很厉害」—— 但是,这是错的。为什么呢?研究发现:过于空泛、不够具体的自我暗示,以及大脑本身不相信的自我暗示,不仅是无效的,反而会造成反效果。它反而会把问题凸显出来,让原本没那么严重的问题显得更严重。因此,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当你面临一个难题时,不是空泛地告诉自己「我很棒,我一定能解决它」,而是笃定地告诉自己:我解决过相似的问题,我有触类旁通的经验,有足够的能力足以去应对它。哪怕出错了也没关系,它也能丰富我的生命,成为我新的经验。
当你遇到一个问题,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处理,而是不断把它推迟、延后,等到临近截止时间时才去做,你会有什么样的体验呢?你会感到痛苦。因为「临近截止时间,使你不得不打乱节奏去解决它」这件事,会给你带来压力,这种压力会让你进入应激状态。而我们又知道,大脑是最善于构建联系的。那么,你的大脑就会把「痛苦」跟「解决问题」联系起来,产生一个结论:久而久之,这种联系被不断强化、巩固,就会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被动,不愿意主动去付出行动。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渴望着避开这种痛苦。但这种痛苦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客观存在的吗?不是的。它只是大脑自己构建出来的最极端的联系而已,本质上来说,它是大脑的想象。是我们的行动,一次又一次地印证着这种想象。因此,想摆脱这种情况,一个有效的做法就是:多去构建积极的联系,让大脑从「解决问题是痛苦的」的模式A,转变成「解决问题会带来成就感」的模式B。1)当自己采取行动使问题消除或缓解时,试着去体会和沉浸当下产生的喜悦,去放大这种感觉,记住这种感觉,多回顾这种感觉,让它成为一种动力;2)多记录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和做对了的事情,让自己明确地知道自己的能力边界包括什么,能够做到什么,强化你的自信和自我效能感;3)也可以试着把你不喜欢做的事情,跟能够令你快乐的事物绑定起来,让后者帮助你去影响前者。比如:许多人喜欢熬夜,不愿意上床睡觉。那么,一个有效的方法是:试试给第二天留下一个期待的事情,让自己把「结束这一天」变成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这样,就不会舍不得睡觉了。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得不处理一些简单而繁琐的事务,那么,不妨试试一边听播客一边做(注意别让自己出错)。这样,下次再面对这些事务时,你的第一反应就不是「好烦」,而是「可以把上次的播客听完」了……举个例子:你试图去完成一项任务,最终失败了。对此你可能会有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这个任务我从来没有做过,缺乏经验,因此失败了;而另一种解释则可能是:这个任务实在是太难了,换了谁来都不可能成功,本来就不应该让我去做。这就是两种不同的「故事」。前者是一种主动的叙事方式,后者是一种被动的叙事方式。再举一个例子:你遭遇了一次挫折,也可能会有两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解读是:我收获到了一次宝贵的经验,知道了这里有个坑,下次就可以避开它;而第二种解读则可能是什么呢?这次失败让我非常丢面子,影响到了别人对我的评价,也让我怀疑自己的能力……这也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故事。前者,把行动的主导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上,把一切的经历看作自己的养分;而后者呢,则把评判的标准拱手交给了别人,任由别人评判和规范自己,在别人的目光下活着。正是我们这种讲故事的方式,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左右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塑造我们的自尊状况。因此,一个立竿见影的做法就是:当一个事情发生之后,有意识地留意一下自己对它的解释。问一问自己:在我构建的故事里面,掌握主导权的是我,还是外部世界?如果你发现,自己有一个倾向,总是下意识、不自觉地往被动的方向去解释它,那么不妨试一试:换一个角度,从主动的视角去解释,重新讲述一个新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不断地让自己转换视角,慢慢地让自己建立起这么一种信念:我的生活并不是由外界决定的,而是掌控在我自己手里的。我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去达到我想要的结果,改变我想改变的事情。许多人都有这么一个误区:过于看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甚至,许多人会依据结果,来全盘肯定或否定过程:如果结果是好的,那么过程就一定是对的;反之,如果结果是坏的,那么过程就一定错了。这就会导致,只要经历一两次失败,我们就会被它困住,进而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觉得自己很容易做错事,从而变得更加畏手畏脚,不敢放手去行动。但实际上,我们在过程中付出的行动是我们100%可控的,但结果是必定可控的吗?不是的。它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许多我们无法干预和决定的因素。它是概率的,而不是必然的。因此,一个很重要的做法,就是想办法让自己从过程中获得乐趣,把行动本身变成一种奖励。举个例子,像我写公众号推送,它的阅读量就是一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有好有坏,但即使阅读量很差,就意味着我这篇文章不应该写吗?不是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依然可以得到非常多的反馈,比如:- 整理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把学到的知识内化为属于自己的内容;
- 把自己的想法梳理清楚,用逻辑将散落的想法和思考串成整体;
- 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某个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 为读者提供了价值,哪怕它只能帮助到寥寥几个人,也是值得的……
简而言之,一旦你只把目光放在结果上,你就很容易忽视过程中你所付出的行动。但很多时候,这些行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不妨把目光转移到过程中,把过程拆分成多个阶段,让自己关注每个阶段自己的收获,体验自己在行动中所感受到的「手感」、成就感和愉悦感。把这些行动的反馈,作为推动自己去行动的动力。最后,也是近段时间讲了很多次的一点,通过持续的锻炼,来提升精力上限,让自己始终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中。你的身体状态是什么,很多时候其实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你的上限是什么」。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不一定准确,只是方便理解)如果你的力量/爆发力不够强,那么你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倾向于更怯懦的方式,比如回避、绕开、让步,而不是去对抗;如果你的耐力不够强,那么你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可能会希望越快解决越好(尽管可能对你不利),缺乏耐心去争取和反复沟通;如果你的饮食和作息不够好,那么你的大脑可能会更排斥意外冲击,因此你会更倾向于做安全的事、采取稳健的选择;如果你平时受慢性炎症困扰,那么你的大脑可能会更容易感到疲劳,因此你会更容易缺乏行动力,缺乏激情,缺乏进取心;因此,一定要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和精力状态,它往往就决定了你面对问题时下意识的反应和态度。
—— 闲聊时刻 ——
今天的文章,我自己也很有感触。这可能是心智成长方法里面,最简单,而又能最快见效的方法了。
但道理看起来都很简单,做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希望每位朋友都能行动起来,下一次在遇到可能的问题时,主动地迈出一步,将问题消弭于无形之中。
你会发现,让生活变得井井有条,其实就只需要「多走」这么一步。
这是近期的其他文章:
不要轻易给自己贴标签
补充心理能量的5种方式
13件让生活变得更好的小事
THE END
- 晚 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