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我在这里老去,也在这里思考。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台州交通广播  ·  开 学 通 知 ·  昨天  
政法频道  ·  长沙一小学一二年级学生上午9点20上课 ·  3 天前  
临沂新闻  ·  所有中小学严查!最新发布 ·  3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重庆这些学校开学时间来了,速点→ ·  3 天前  
重庆市政府网  ·  重庆这些学校开学时间来了,速点→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教育的挑战与底线

一个教师的行走空间  · 公众号  · 教育  · 2024-12-11 14:05

正文

我们面临的教育困境


曾经,我们相信知识的力量和理性的力量。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不仅是知识迭代的问题,更是对知识本质的理解的革命。我们曾经坚信:1.知识是客观规律,2.专业知识意味着对事物更准确的认知,3.知识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认知的确定性。3.学习的目的就是将自然世界中存在的“知识结构”复刻到每个人的头脑中。而所有这一切,在今天看来,都值得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

曾经我们相信,我们通过将知识结构化,达成一种人类共识,从而发现世界运行的真正规律,进而建设一个最美好的世界。

我们面临的真实世界的问题是,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复杂,或者在人们看来变得越来越“混乱”和“不确定”。人类一小步,并不意味着“世界一大步”,但很有可能是“世界大混乱”。

曾经,我们相信社会进步主义,人们通过教育,可以更有道德,更加文明,世界最终会通过教育而进入更文明的时代。

我们面临的教育问题是,教育不再是目的,而日益成为工具和手段。在历史上,教育始终存在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方面,教育是目的,是人成为人,人成为君子的完整过程;另一方面,教育是工具,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但现在,教育的工具性被放大,可以说教育正在被全面“异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需要思考“教育何为?”“教师何为?”

是随俗为变,主动异化为社会所需要的“工具”?还是通过思考重新建立作为教育人的职业底线?是我们在这样的一个时代需要去思考的一个问题。




教育是为了提升文明基线

虽然,人类处在这样一个不确定的时代,但正如航海大发现是建立在人们对数学、天文学、地理学、航海学、生物学的基础上的,虽然通过航海大发现,我们又反过来否定了数学、天文学、地理学等等学科的一些认知,甚至对某些学科形成了颠覆性的认识一样。人类文明本身应该是我们应对新的时代的唯一拥有的工具。所以,汲取人类文明的滋养,整体提升人类文明的基础,让人类能够作为整体去面对这个日益复杂的世界。——其实,从另一个方面说,这个世界并不是今天才变得这么复杂,而是我们认知的提升与发展,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复杂与不确定。我们依靠的是什么?还是我们曾经的思想与认知。文明,就像一棵树,是在日日生长的,但也总是在昨天的基础上长出今天的枝叶的。

所以我们的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尽快成长,长到能够真正站在在今天应该有的立场上去与这个世界对望。

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的思维还停留在简单归因的时代,甚至还停留在泛灵论的时代(萨满宗教);我们很多人的道德观念甚至都不如中世纪的基督徒;知识,在很多人看来只是进入某个领域或者达成某种欲望的“公共密码”,是一块敲门砖,而并不是自己认识世界的真正的逻辑起点。现在的现实是,绝大多数人对世界的认识已经远远跟不上精英对世界的认识了。一方面,精英阶层按照他们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与认识在构建这个世界的游戏规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人则在这样的游戏规则里乱冲乱转,沦为牺牲。

所以,如果不整体地提升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文明水平,我们只能让更多人陷入到这种混乱与不安之中,当人们无法依靠自己的理性去思考这个世界的时候,剩下的就只有最原始的欲望了。

但,今天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育却变成了一种淘汰的教育,是为了筛选出“精英”的教育。我现在真正理解精英教育在今天的弊端了。一方面,没有很好的土壤,是长不出优秀的植物的,另一方面,因为是淘汰的教育,资源日益向精英倾斜,这本身又会刺激“精英”追逐利益,而逐渐沦为欲望的奴隶,所谓“精英”的异化。所以,本质上说,今天的教育又是“反精英”的,我们在用“反精英”的方式筛选着(都不能算是“培养”)精英。

今天,我们提倡“素养”,就是关注普通人的生命品质的提升。这个“素”,既是讲生命本身所应该具有的,也是讲这个人类社会应该具有的。所以,要注重学科教学的基础性(难度上的,结构上的)、体验性(和真实世界的联系)以及生成性(发展的可能性以及发展的通道和范式)






培养学生感受幸福的能力


基础教育,是为社会造就基座的教育,所以,其培养的人生观念,直接影响了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所以,培养怎样的自我意识,构建怎样的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就成为教育必须直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的教育,培养学术上的无我主义和价值上唯我主义。在学术上,我们强调知识中心,强调学科规律定律的唯一性和权威性,这样,学生的质疑、批判和重构的意识和能力就被大大削弱,称为知识、甚至是标准答案的奴隶。但另一方面,从“教育何用”的角度,我们又常常强调其利己性,常常面对的问题是“学这些有没有用”。具体教学中消灭自我,在教学价值思考上又只有自我,这本身造成的矛盾,我称之为用“取消自我”的方式强化“自我”。最终,我们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我概念一致性,而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幸福”,就在在特定场景中的自我概念一致性。正是这种矛盾性,造成了教育对于大家来说普遍的“不幸福感”。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焦虑、抑郁等心理症状就是这样的矛盾在学生心理方面的体现。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