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养
以视频形式呈现优质育儿、父母教育内容,推荐高品质成长教育资源。助力中国新一代父母升级,由著名主持人周洲匠心出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丁香妈妈  ·  孩子身高达标吗?多高算正常?2025 ... ·  3 天前  
科学家庭育儿  ·  要想孩子眼睛好,这几件事情要少做!!!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养

“要等到魔法解除后,我才能亲你” | 疫情下,7个普普通通的故事

有养  · 公众号  · 育儿  · 2020-02-20 14:00

正文


作者 | 看见心理主创团
来源 | 武志红(ID:wzhxlx)

前几天,在看见心理主创团发起的一次征集活动: # 疫情之下,描述你所经历的一切# 中,一共收到了100份读者的反馈,整理之后,主创团选择了15个普通人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因为篇幅有限,本文编辑了7个故事。另外8个故事会在后续给大家编写。

这是疫情之下,属于我们每一个普通个体的史诗。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有警察、有快递员、有奔赴一线的医护人员…
在同一片疫情阴云下,我们遥远又相近,陌生又相似。


01

隔街三送口罩给表姐

@好宝 湖北黄冈
我们深处疫情中央——湖北黄冈,防疫物资更加紧缺。
前几天,我费很大力气才买到一批3M(KN90)口罩终于到货了,虽然数量不多,但我依旧想把一部分免费送给身边仍旧没有口罩的亲朋好友们。
其中一位是我表姐,住在离我大约有8公里远的市区。
她从大年初六开始,就得每天去上班,但只剩下一个口罩,她反复带了几天。
第一天,她戴着家里仅有的一个口罩来找我,没想到在半路被交警拦下了,理由是已经封路了。
这条街到那条街,近在咫尺,但就是过不去。

第二天,因为她单位也需要运输防疫物资,所以办到了一张“通行证”,她准备让执“通行证”的同事来拿,没想到当天光办证就花了大半天,等到完事,早就过了“通行证”使用时间。

第三天,她一早就让同事先来我这拿口罩,因为她实在熬不住了,没口罩就出不了门,出不了门就不能去公司办公,不去公司办公,公司某些业务就得停滞。所以老板特批,同事可以优先来拿口罩。
曾经的我们,隔得那么近,可以随时见面、随时一起吃饭、一起带孩子玩,没想到一场疫情,把同在一个城市的我们,都分割得好像是天涯海角,不禁有点感叹。


02
“要等到魔法解除后,妈妈才能亲你”
@晓溪 河南洛阳(公众号:悄然绽放)

我是一名医生,所在医院是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定点收治医院,所以春节照常上班应诊。
和以往一样,新年的喧闹离我们很远。
大年初一,满屏的疫情消息、不断攀升的确诊数字让我心惊。医院里口罩的数量已经很紧张了,但领导们没有一个人回家,医院还为所有医护人员和病人准备了热气腾腾的饺子。
初二 ,各个治疗室满是病人。
我带着科室的医生们查房,一边查看病情,一边挨个排查家属有没有从外地回来陪护的。有个小伙子有点恼火,他说:“咋了,我回来看看我爹,还犯法了?”

家属不理解,在这里是常有的事。
下班回家时已经很晚了。女儿菡儿叫着“妈妈、妈妈”跑过来,我一边喊着宝宝离我远点,一边快速洗手消毒,把外衣挂在阳台上,觉得自己干净了才敢靠近她。
菡儿有点委屈地望着我,我认真告诉她,从现在开始,妈妈下班后不能亲吻,不能拥抱。
她马上就眼泪汪汪,问为什么?
我说: 一种花瓣一样的病毒给我们施了魔法,要等到魔法解除后妈妈才能亲你。
她马上就裂开了嘴开始哭,一边哭一边问:那可怎么办?
我说:我们好好吃饭,好好睡觉,过段时间魔法就会解除了。
哄她入睡后已是深夜,看着朋友圈里刷屏的疫情信息和工作群里的通知,精疲力尽,心想,明天要把两个发烧的病人隔离治疗了。
大年初六,医院里举行了宣誓仪式,在场的人都主动签署了请战书。
有的找到我说“如果需要让我先去吧”;
有的说“半夜的班说好了有我们男孩子来值!”
我心里有感动也有欣慰——这些年轻时尚的、从小就没吃过什么苦的孩子们,在关键时刻,比我预想的更勇敢,更有担当!


03
他们站在雪地里,不说话
@依依 安徽
大年初一,妹妹一家四口从北京来到了安徽,原本打算在父母家过年。
不料刚歇一晚,他们就不得不回北京了。
因为当时北京已有小区被封闭,而且大巴客运已全部停运,他们担心火车也停运,他们便订了初二晚回北京的火车票。
想趁他们回北京前,吃到家乡的味道,我们一家很早就起来忙活。
妈妈蒸面、烫面、揉面;我切干子、切大蒜、切青菜。
妈妈将它们放到大铁锅里,架起柴火炒熟出锅。
我、妈妈、弟妹开始做米面粑粑。白白的米面团在我们手里捏成空空的碗,填上绿绿香香的馅,在手心轻轻转、捏,最后合吻,成了白白胖胖的粑粑。一个一个放在大箔子里,神态安详。
妈妈将做好的粑粑放到大铁锅里一溜摆好,贴着锅依次淋些油,生火快速地两面煎一下。她说这样,粑粑带着不容易碎。
这些是妹妹在北京一直惦念的美食。
按习俗,米面粑粑要到正月十三才做,我们提早了10天——此时心里有一丝焦虑。
下午天空飘起了雪花,轻柔洁白,像柳絮。很快屋前的梅花、樟树,远处的山川、村庄都变成白色的了,地上也积了一层雪。
妹婿开着车从风雪中来到门前,装好食物,他站在后备箱那儿,站在纷纷扬扬的雪中看着我的父母。
有那么一会儿,谁也没说话。
我看着雪中的他,还有他身后白雪茫茫,突然心里一动,有些难过。
最后,他才说了句:爸爸妈妈,你们在家要多注意!

父母叮嘱说:雪大,路上滑,开车慢一点!
没有哪个春节像今年这样匆忙和让人担心。
晚上,妹妹坐上车,发信息说一个车厢就他们一家和另一家,我们才略微松了一口气。
(图源:《铁道员》)


04
当门被贴上封条以后……
@废话少说 新疆昌吉
原计划1月28日南飞乌鲁木齐的航班,先是推后两小时,100多号乘客一直等到29号凌晨3点才被告知航班取消。
期间,有很多乘客与检票口的地勤有争执,纯属因为着急而毫无章法的添乱,还好一行人中有遇事临危不乱且明事理的几位,平息了一段段纷争。
乘客中有五六岁的小孩、有坐轮椅的老人、有来自四面八方从济南转机的、有家在农村回不去的,还有讨论各种隔离信息的,也有即使知道原因还是不断询问什么时候可以起飞的。
疫情发生后,我第一次看到了很多人的恐慌,真实的、各种各样的慌乱。
飞机落地后,我找了顺风车,直接回家自我隔离(我住六楼,家人在五楼)。
1月30号到家,2月3号社区来我家登记信息并封门。对我来说,门上有没有封条,没有什么区别,我都在自觉的自我隔离。
但是,从门被封的那一刻开始,我仿佛被印上了疑似甚至确诊的烙印,慌极了,开始出现了乏力、打喷嚏、干咳、呼吸困难、头痛,我一查,确诊病患会有这些反应。
慌,很慌,极度慌。
2月3号晚上,艰难睡了一夜。但是2月4号起床后,我开始理智地在做一些事。
首先,查询了我乘坐的往返济南航班有没有确诊病例。
其次,针对我的症状,先是简单的运动后,乏力与呼吸困难,好像缓解了一些。
而后多喝水,嗓子没有那么干了,也不想干咳了。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真的被感染了,因为,我还在潜伏期内。我不知道昌吉的医疗水平能不能治愈,但就目前情况,我不能因为我的恐慌去添乱。
安抚了自己一整天。2月5号,到了约定家人送饭的时间,社区必须出面。
电话通知社区后得知,今天一早,社区已经把我门上的封条撕了,他们要求我自觉隔离,不接触其他人,家人送饭只送到门口。
我之前说过,门上有没有封条,对我来说没有区别,但是,得知封条被撕,我内心仿佛五指山被移走,雷峰塔裂开。
虽然行为上并没有自由,思想上,我却可以去我任何想去的地方,因为封印被解除了,我,不慌了,头不痛了,呼吸顺畅了,口也不干了。
好开心,过去两天纯属自己吓自己。
Photo by Victor Freitas from Pexels

05
泡汤的旅程
@木南 四川德阳
除夕晚上看到的一条新闻,说是腊月29到达哈尔滨西的一列动车上,检测出几个疑似感染新型肺炎的患者。
我和老公心里顿时都有些不安起来,在这之前我们都觉得这个疫情对我们这趟行程(去北京再去哈尔滨)不会有太大影响。
没多久,孩子们的外婆大姨、爷爷奶奶都开始了电话劝说。
经过整整一晚上的深思熟虑,我和老公在跟孩子们商量好后决定——退票!
期间二姑娘一直伤心流泪,这是她盼了几个月的旅行,在头一天,她还在跟姐姐规划到了哈尔滨要玩些啥。
售票大厅里基本上都是排队退票的人,大家都戴起口罩,神情凝重。
在把身份证递给售票员的那一刻,内心居然有一些隐隐的刺痛,总共24张车票,都是好不容易定好闹钟抢到的,家里还置办了一大堆抗寒的东西,现在都被搁置在行李箱里了。
办理完所有的退票手续以后,电话通知了所有亲人,听到他们在电话里如释重负的语气。
这次疫情虽然改变了我们春节的出游计划,但却让我们收获了更多的爱与温暖。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些站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医护人员们,看到她们取下口罩面罩后一张张受伤的脸庞,我总想哭。
前两天二姑娘看到那些新闻后,还画了一幅致敬医护人员的图,真是让我意外又感动。


06
生活本来的样子
@ Yolanda 湖北
陪老公一起回到他老家过年,10多年没回去了,这是第一次一大家子回去过年。
曾经的少年,如今都拖家带口,一家老小一共十来人。
本以为过完年就回城里工作,没想到疫情爆发,让假期变得格外漫长。
老家没有电视,没有洗衣机,到处封路出门全靠步行。我们一家一起修整荒废的家园,重拾儿时的野趣,跟从小一起长大的人们一起生活了很多天。

生活仿佛回到了儿时,孩子们每天玩泥巴、爬山、放鞭炮,重回大自然。
这是一个特殊的契机,让支离破碎的家庭重圆,让隔阂已久的亲人重聚。
虽然有些裂痕或许永远无法修复,但这个契机确实是几十年难逢一次,让往事翻篇, 让大家有时间去尝试重新创建一切。
新修的房子给了大家一个安全舒适的避难所,提前准备好了充足的食物,一个长长的假期让大家有时间充分地朝夕相处。
哪怕是偶尔旧事重提,吵吵闹闹也好,都是生活本来的样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