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Tiny4Voice
一天一条来自 Tinyfool 的语音鸡汤,暖胃暖心,让我们一起在漫漫长夜里面默默前行,在死之前,没有终点,不会停歇。
51好读  ›  专栏  ›  Tiny4Voice

富富得癫狂,穷穷得透明,当下中国也许就是如此

Tiny4Voice  · 公众号  · 科技自媒体  · 2018-08-09 11:13

正文

为了行文的需要,有些许剧透,应不至于影响观影感受,请自行酌情阅读。


前些日子我和楠子去看了《西虹市首富》。说实话,我超喜欢这个电影,虽然我被迟到的楠子耽误,少看了几分钟的开头,但是仍旧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喜爱。这个世界的人们有热爱金钱,嫌贫爱富的本性,所以电影去表现这样的东西自然也无可厚非。而西虹市也许在让我们笑的同时,还有一些有意思的回味。


如果还没看现在快买票去看吧,还没下

财富会让人癫狂,回想王健林老师那句,“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在当时固然说的也是合情合理,我几百亿的身价,一个亿真的是小目标啊。但是潮水退去,当人人都知道连万达也是在裸泳的时候,你又会怎么想呢?

电影里面王多鱼的钱也不是自己挣来的,所以花的很“癫狂”,这是每一个讨好他的人,都知道的。虽然他的奇怪的投资策略屡屡得手,但是那些从他手中受益的人,也都认为他很癫狂。就像当他终于听到真话人人都恨他的时候,他要求自己的保镖保护他的时候,保安说,我都想揍你。


然而,王多鱼其实并不癫狂,这是外人不知道的。外人不知道,他不花光10亿,拿不到300亿。


这又有点像我们的社会。我们以前普遍认为买千万豪车是一种炫富。后来,我在某网站才看到一篇文章。其实很多时候不是。你公司再有钱,把钱取出来也是要交税的,但是买车,可以当做成本,开上几年,在账目上已经被彻底折旧没了。你可以几乎不要钱把车从公司买走,然后,豪车实际上不咋贬值,你再卖掉。看起来你是享受了千万豪车几年,而实际上你是几乎用0成本,从公司里面取现了千万,取现过程而不用交税。公司的成本核算还提高了,还省了一些别的税。这时候,你在想那些富二代败家孩子们,有的时候,他们辛辛苦苦的炫富,其实是为了家族的税务安排,真是费心了啊。


而这些年艺术品市场上一些天价陶瓷,天价书画,也有了很合理的解释。光是雅贿这一个门类就有无数玩法。比如,先送官员一幅画,然后找拍卖公司请他参与拍卖,然后天价买走,完全洗白贿赂这个过程。等等。当然更好玩的还有某公司老板找人伪造了一件金缕玉衣,然后说自己爱好文物就是好面子,给钱让专家估计几十亿,然后用专家的估值贷款了几十亿,然后……


看完《西虹市首富》,我特意找了《百万英镑》和《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来看,后者阴差阳错一直没时间看。但是《百万英镑》我是认真看完了,百万英镑的背景其实就是一个英国人掌控全世界金钱的时代。而那张所谓的百万英镑支票,其实并不是为流通设计的,而是银行间的一张存款凭证。两个绅士,看到了一个诚实但是落魄的美国年轻人,于是给了他这张百万英镑,告诉他,只要保管的好,一个月以后,想要什么好工作给他什么好工作。


这个美国人仍旧身无分文,除了这张谁也破不开的大钞票。但是饭馆、裁缝店,高档酒店,英国贵族们,美国驻英国大使,美国商人,人人都开始对他非常好。他有了不需要立刻付账的食物、衣服、豪华套房、各种party的邀请,大使亲奉的大量现金,美国商人直接送的干股。


钱就是这么大魔力,这么让人癫狂。看看世界发展的历史,《布鲁斯特的百万横财》讲的是美国人发财以后的故事。而我们也经常听说日本人当年有钱到了,可以买下整个美国,事实上,他们也是这么做的,东买一个西买一个,当年日本经济鼎盛的时候,买了无数的美元资产。


中国前几年也如此。嗯,经济好了,有钱了,该着你癫狂了。所以,世界开始流传,中国人去巴黎的精品店,“这几个包,对对,这个几个包,不要,其他的都给我打包了。” 开始全球到处的精品店都有中文标示了。当然更癫狂的也许是,那些有钱出去的人,也做出了很多奇怪的,跟钱不相称的让人嘲笑的举动。


钱啊,都是钱闹的。


然而,昨天我和楠子去看了另外一个电影《小偷家族》。



说起来这是一个没法让人同情的家庭,首先家庭成员6个人都没啥血缘。然后,爸爸的角色经常带着儿子去偷东西,家里吃的用的很多都是偷的。妈妈也一样,不仅在做洗衣工的同时也在偷拿客人衣服里忘记的贵重物品,而且去商场偷起衣服来也是毫不手软。慈祥的奶奶的退休金是这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可是她也不是什么善茬儿,每个月都去自己前夫的儿子家去假模假式的拜祭一下,其实是让对方不好意思,所以给她一笔不小红包。小姨呢,干脆是从事风俗业的。两个小孩子,都不是自己生的,一个是偷来的,一个算是诱拐的。而且也都开始学会了相对熟练的偷盗技巧。


唉,这是什么电影啊,这简直是法治进行时啊。


但是,这个电影的叙述方式有点像余华的小说,没有悲愤,没有怒吼,只有一棒子,各有性格问题,各有历史包袱,各有自己命运的小人物在一起相互取暖。对,爸爸的三观很不正常,他会告诉儿子,“摆在商店里面的东西就是无主的”,“只要不把商店偷破产就可以”,“上学是那些不会在家里学习的人才做的事情”,等等。但是,同时这家人又富有同情心,相互支撑。


这个电影据说是改编自日本的真实故事,不过可能原型不止一个社会新闻吧。日本近些年因为经济的问题,很多年轻人、中年人都啃老,因为老人还有稳定的退休金,可是年轻人和中年人很多找不到工作,也没到退休年龄。这当然已经很可悲了,但是,后续更多的故事也有,比如老人死了,为了冒领,把老人埋在家里,放在冰箱等等,都有相关的社会新闻过。


看完电影后,我看到某影评说,这个奇怪的家庭为什么维系了那么久没人注意到呢?也没有人报警呢?说,他们活的很透明。


没错,现代的都市,现代的世界,穷人活的很透明。比如,光鲜亮丽的上海吧,至少前几年也是有城中村的,但是除了生活在那里的人,谁会去逛那里,毕竟旁边没有多远,就是高楼大厦,空气怡人,空调充足。你也不会主动地走到桥洞底下对在哪里过夜的人嘘寒问暖。


农村也如是。互联网上经常一说起农村就有包邮区的人民炫耀自己家的茶山,自己的家的小别墅,说起农村有问题,有人就说我大广东的农村都是各种高楼大厦。嗯,我也知道福建很多农村,有各种各样的跑车豪车呢。但是真正穷的呢?其实是透明的。我们只能在猎奇一样的社会新闻里面听说,有些农村孩子上学要爬简陋的近乎垂直的天梯。然后呢,你激动了几天,有人出钱修了更好的梯子,然后,类似的穷地方呢,对你仍旧是透明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