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劉龍心
出版社:三民
出版日期:2019/04/05
語言:繁體中文
定價:600NT$
現代中國史學與傳統史學究竟有何不同?如何轉型?這是本書要回答的兩個核心問題。民族國家的出現,是構成現代史學有別於傳統史學最重要的差異,這個差異並不只是將民族國家視為現代史學形成的外在條件,抑且在近代中國歷史知識生產的過程中,不論時間、空間和記載人群活動的事類等範疇,民族國家都成了最根本且不證自明的前提。在民族國家的主權框架下,現代中國史學以西方傳入的「長時段」、線性歷史時間概念,取代朝代更迭循環的時間;並以「民族」、「國民」作為歷史舞臺上的主角,取代帝王將相、公侯卿貴的故事。而標榜科學、客觀的方法,以及組織化、制度化的學術機制,則進一步為歷史書寫的公正品質提供了保證,讓人們得以相信學院生產的歷史知識為真。為了擴大影響力,現代史學家在戰爭期間亦積極投入通俗歷史的創作,為動員民眾而努力改造歷史知識的形式。在這個巨大的知識轉型過程中,歷史如何被重新書寫?新的歷史知識如何建立?歷史學家們如何操作不同的社會網絡去傳播新的歷史觀念給廣大的群眾?因著民族主義、戰爭動員而逐漸趨於單一化的敘事方式,是不是摧折了歷史原本複線多元發展的可能性?本書從史學史的角度出發,將有助於吾人深入了解這些問題,並藉以思考當代史學的新出路。
劉龍心,政治大學歷史學博士,現任教於東吳大學歷史學系。 曾任荷蘭萊頓大學現代東亞研究中心(Modern East Asia Research Centre, Leiden University)、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訪問學人。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史學史、學術思想史、文化史。 著有:《學術與制度:學科體制與現代中國史學的建立》(2002年)及專書、期刊論文多篇。
緒論
第一篇 歷史書寫與國族認同
第一章 國族起源與「中國上古史」的建構
第二章 形塑「中國近代史」:民族主義與現代化
第二篇 社群、網絡與傳播
第三章 一代旗手傅斯年:一個學術網絡的觀察
第四章 尋求客觀對話的空間:書評與社群網絡
第五章 學術社群與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的興起
第六章 通俗讀物編刊社與戰時歷史書寫
結論
新书:《毛時代的民間記憶:從批判性辯論到歷史的再評價)》
新书:章清《会通中西:近代中国知识转型的基调及其变奏》
新书:王晴佳《筷子:饮食与文化》
新书:《真实与建构—中国近代史及科技史新探》
新书:《殖民地臺灣之青年團與地域變貌(1910-1945》
新书:《五四@100:文化,思想,歷史》
新书:《重会海外汉学界(1979—1983)——集粹》
新书:《师教:中国南方法师仪式传统比较研究》
新书:《向忠發與中國共產革命》
新书: Migrant Youth Coming of Age on Shanghai's Edge
新书:柯文 A Path Twice Traveled:My Journey as a Historian of China
新书: Active Defense :China's Military Strategy since 1949
新书:《The Chinese Lady :Afong Moy in Early America》
新书:Railroad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
新书:(法)包利威《中国鸦片史(1750-1950)》
新书:石川祯浩等《中国近代の巨人とその著作ー曾国藩、蔣介石、毛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