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大二院胸外科副主任范军强主任医师,在个人社交平台分享了“DeepSeek诊断肺结节”短视频。
范军强通过语音输入了一个刚接诊的患者信息:48岁男性患者,右上肺部磨玻璃结节,8mm左右大小,已经随访观察半年,无变化,请问这个诊断是什么?下一步怎么治疗?
DeepSeek深度思考后详细分析了可能存在的病因,以及下一步处理建议,还罗列出了患者沟通要点:比如要告知风险,强调随访重要性等。
截图自@钱江晚报
“
这个诊断意见和治疗方案跟临床上非常接近,分析也比较全面。
”范军强在惊叹AI强大的同时,也在思考如何更好地运用新技术提高诊疗效率,更好地服务患者。
除了“同行”上门切磋,也有患者主动找上“D医生”。据报道,山东临沂一家长,因孩子发烧了找DeepSeek看病,诊断出来的结果和医生诊断结果基本一样,用药也差不多。
浙大二院有主任医师对此称,
DeepSeek给出的诊断结果与他们的诊断非常接近,而且56秒出诊断结果。
“D中医”的药方准确吗?
专家:基本达到初学者水平
为实测DeepSeek的开药能力,有记者下载DeepSeek后,在对话框中输入了“最近感冒发烧,全身肌肉酸痛,咳嗽流涕,嘴巴没味。可以开一个中药处方吗?”的指令。
很快DeepSeek给出了一个药方。“处方名称:荆防败毒散加减。药材及用量: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柴胡10g、前胡10g、川芎10g……”
记者注意到,DeepSeek给出的药方不仅有药方名称和药物用量,还包含煎服方法和用药注意等事项。同时,DeepSeek也在回答中同步提示:如果感冒症状表现为发热重、咽喉肿痛、痰黄稠等风热感冒症状,此方可能不适用。
这个药方靠谱吗?
对此,记者带着该药方找到成都市第七人民医院的中医专家。
对此,该院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主治中医师王园表示,
药方的用药思路和处方基本达到了初学者的水平,
包括药味数量、加减调整、煎服方法、注意事项也都基本符合临床。“还是让人比较欣喜的。”
“D医生”能取代真医生吗?
DeepSeek的问世,无疑为医疗诊断领域也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有医生认为,DeepSeek“都是根据最新的指南,医生想不到的地方它都做出了设想并进行分析,并指导医生该怎么做,
条理之清晰、分析之全面不亚于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
”
但业内人士指出,
DeepSeek暂时无法取代真人医生。
因为病情千变万化,
同一种病,对每个人的影响也不一样,
仅依据DeepSeek给的结果,就去用药,目前还不太现实。
医生的同情心、沟通能力以及临床经验和直觉
,在许多情况下仍是不可替代的。此外,医生的专业性还体现在
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方案的能力。
中医师王园告诉记者,DeepSeek的开药能力让人惊讶,
但作为专业中医师,仍建议大家短期内不要完全相信AI生成的中药处方。
“DeepSeek开药的依据是患者输入的指令,AI会将患者的表述默认为医学专业表述,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王园表示,
未经过专业训练的患者,用医学专业术语表述病情时,往往会比较混乱
,语言歧义极大,只能分析语言的DeepSeek有先天缺陷,难以分辨患者想传达的准确含义。
尤其是
传统中医中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依赖医者面对面观察患者气色、把脉触诊等动态交互。
同一症状可能对应多种证型,比如“头痛”可能是肝阳上亢,也可能是血虚或外感风寒,需医生联合判断,主动追问,甚至通过辅助检查才能判断,而
AI仅靠文字难以捕捉细微差异,容易导致误判耽误病情。
AI能开药,那能负责吗?
AI问诊的法律与责任风险同样存在。
面对表现出众的“D医生”,有些人持怀疑态度。“如果是我,我绝对不会让DeepSeek给我看病,原因很简单,
DeepSeek看错了,你找谁负责?
”
还有人表示:“基本病症比如感冒发烧可以预测,但是真的什么病都靠AI就是拿生命开玩笑了。”“
AI只是AI,万一出了什么事,找谁负责呢?难道要起诉DeepSeek吗?”
对此,
我
国相关法律法规也表现出审慎态度。
北京市卫健委曾在2023年为“AI诊疗”设置红线,要求严禁使用AI生成处方,且人工智能软件等不得冒用、替代医师本人提供诊疗服务。
据了解,
目前尚未有针对AI中医诊疗的专项法规出台。
尽管DeepSeek给出了药方,但若因AI误诊引发纠纷,用户可能面临举证难、追责主体不明确等问题。“因此,还是建议患者到正规医院,找有正规资质的中医医生诊疗相关疾病。”王园说。
人工智能在未来是否能替代医生仍需时日证明。无论如何,生命只有一次,身体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
在确保AI问诊安全、可靠之前,不要拿生命去做试验。
来源:央视网综合钱江晚报、锦观新闻、
钱江视频、潮新闻、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