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医信眼科
医学继续教育平台《医信》眼科频道,坚持精品教育,关注眼科临床热点难点,首创在线病例讨论直播间、专家互动等形式,打造国内最好的互动性网络继教平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二级教授、大学原副校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 ·  5 小时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丘成桐任首任院长!顶尖大学成立新学院:8年制 ... ·  5 小时前  
九章算法  ·  升到L6,谈谈今年的情况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医信眼科

五个维度科学防控近视 爱尔眼科开启个性化近视防控新时代

医信眼科  · 公众号  ·  · 2018-11-20 09:24

正文

这份大数据报告为我们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各地区青少年用眼行为以及视觉环境的差异,为更好地落实国家青少年近视防控政策提供了行动的科学依据 !” 11 18 日,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共同发布 《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以下简称:《大数据报告》), 该报告指出应从五个维度科学防控近视,为举国关注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问题提供了新的探索思路。


11 18 2018 橘洲视光国际 论坛在 长沙 启幕 。会上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联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共同发布《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 图为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 中南大学爱尔眼科 学院博士生导师 杨智宽教授


《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新闻发布会现场


1

近视人群中 2 0% 或发展成高度近视

高度近视严重可致盲


2 016 年国家卫计委印发《 “十三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16-2020年) 的通知》; 2 018 6 月国家卫健委印发《近视防治指南、斜视诊治指南和弱视诊治指南的通知》; 2 018 8月30日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 ,更是首次将 儿童青少年近视 率纳入政府考核,并强调 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需要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家庭、学生等各方面共同努力,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共同呵护好孩子的眼睛。

政府持续重拳出击,将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应对我国日益严峻的青少年视力问题。据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视光学组副组长、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博士生导师杨智宽 教授介绍, 目前中国近视患者人数 多达 6亿 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74. 4 %、83. 3 %和8 7 . 7 %。 中国 作为青少年近视率 全球第一 的国家 ,视觉 健康形势 极为严峻

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系 Kathryn Saunders 教授指出,“根据儿童青少年近视发病率,以及高度近视发病率的情况来看,这些近视的儿童青少年中,大约 20% 日后会发展为高度近视(近视度数≥600 ),而 高度近视可 引发多种严重并发症,如白内障、黄斑病变、视网膜脱落等, 这将极大增加他们永久性丧失视力的风险以及相关痛苦。 ”数据统计显示, 100位高度近视患者中至少有一位会因高度近视而致盲,高度近视致盲率已高达1%-2%。


北爱尔兰阿尔斯特大学视光学与视觉科学系 Kathryn Saunders 教授 介绍国际青少年近视情况


预防近视、控制低度近视发展成为高度近视就显得至关重要。 “目前科学研究已经证实,儿童持续近距离用眼和户外活动时长等行为因素是造成近视的决定性因素,但我们还不清楚这些用眼行为如何造成近视以及对近视发病的影响具体有多大。”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近视眼户外理论创始人之一 Ian Morgan 教授 指出 “而这份《大数据报告》通过 对用眼行为的多样性进行研究,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各地区青少年用眼行为以及视觉环境的差异,以便 大众 能够真正明确近视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行动防控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2

1.8 亿条用眼行为数据

为防控近视发生发展行动提供科学指南


其实早在 2 016 年,爱尔眼科就已经开展儿童青少年用眼行为的多样性研究,此次发布的 《大数据报告》就是依托中南大学爱尔眼科学院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产品 “云夹”,在两年多的时间中对22911名6 -17 岁学龄儿童青少年进行用眼行为数据搜集,获取 1 .8 亿条有效数据。 杨智宽 教授表示, “通过对庞大的青少年用眼行为数据进行分析,我们看到了青少年近视和这些行为因素之间的关联,以及青少年用眼行为的地域差异,根据这些结论我们可以从孩子的 用眼距离、用眼时长、 用眼时 环境光照 的强度、 户外 活动 时长 用眼角度 这五个维度 ,更有针对性的制定预防近视发生、发展的方案,从而更科学的防控近视,为国家的未来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调查数据


《大数据报告》显示,目前仅有 45.4%的学生用眼距离大于一尺,28.3%的学生用眼距离甚至低于20cm;83.2%的学生单次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4 0 分钟,其中超过 1 20 分钟的占到 5 3.5% ;随着年龄的变化,仅有 6-9岁的学生每天户外活动时长达到1小时,10-17岁的学生活动时长均不足1小时,且年龄层越大,户外活动时长越少;标准用眼角度为±5°以内(保持上半身直立、目光直视的正确坐姿),但多数的学生在1天的用眼行为中,98.3%的用眼角度时间在±0-15°之间,1.7%的用眼角度时间超过±15°,属危险用眼行为;33.7%的学生在环境光照不足200lux下用眼(标准用眼光照环境:室内除房间正常光源外,还需补充一个台灯光源),易造成眼睛的负担,引起近视的发生发展。


《中国青少年用眼行为大数据报告》调查数据


此外,《大数据报告》还呈现出一些地域特征和城市差异。一二线城市学生比其他城市学生用眼距离更近、用眼时间更长,阅读环境光照更好,令人出乎意料的是,其他城市学生不如竞争较大的一二线城市学生的户外活动时间长。在周六日,学生用眼距离比在校期间更近、阅读环境光照更暗、户外活动时间更少。 “‘一二线城市的学生户外活动时间比其他城市学生更长’、‘在家用眼习惯更差’,这些大数据用眼行为特征和传统认知还是有一些差异。”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吕帆教授表示, “研究青少年用眼行为的地域、城市差异,可以更好的协助当地政府部门地域化地落实国家近视防控工作,帮助父母更有针对性的采取行动,从而更科学地做好青少年近视防控。”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组长、温州医科大学党委书记 吕帆教授 充分肯定此次的大数据报告


3

个性化近视防控诊疗

开拓青少年近视防控新时代


除了 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 外,父母在近视防控工作中也确实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但就像 “道理我都懂,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一样,父母都知道要科学管控孩子的用眼行为,但孩子的用眼行为实在是难以监测,小琳的妈妈就遭遇了这样的问题。1 0 岁的小琳在 过去的这一年近视增长了 150度,一跃成为 左眼 300度,右眼350度的近视,按照这样的速度增长,小琳1 2 岁就会成为 6 00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高度近视引发的各种眼底病变极易致盲,这孩子的眼睛可怎么办呀?


带着这样的焦虑,小琳的妈妈带她来到了爱尔眼科医院,在经过一系列的系统科学检查后,排除了视功能异常、眼位异常等加速近视增长的可能,杨智宽教授判断 小琳近视进展过快的原因与用眼行为有较大关系,因此推荐其使用一周云夹,采集她的用眼行为数据。


一周后复诊,调取小琳的用眼行为报告,发现她日平均用眼距离是 20cm,连续近距离用眼时长超过2 0 分钟的占比达到 4 6% ,阅读环境光照为 155lux,日平均户外活动时长为36分钟,在近距离用眼时56%的时间偏头角度大于10°,用眼行为非常不好。


根据小琳的用眼行为,杨智宽教授给她设计了个性化的近视防控方案。在个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