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心电监护仪呆板的机械声回响在病房和手术室中。大多数人觉得心脏停止跳动就意味着死亡。心脏一旦停止跳动,确实意味着临近死亡的深渊。但如果血液和氧气能够通过适当方式保持循环,那么其他器官和大脑便会继续“存活”。从这种角度来看,死亡并非是在瞬间来临,而是有一个“过程”。
有人突然倒地并失去了意识!这个人可能出现了心律紊乱,并处于血液无法被运送到全身的状态,即心室颤动。这种状态下最容易受到影响的器官是大脑。哪怕该状态仅仅持续30秒,大脑也有可能留下某种后遗症。在进行医疗急救训练时,一般认为“耽搁10秒就会延误施救的最佳机会”。除大脑之外,连接大脑和全身神经束的脊髓以及负责排出血液中废物的肾脏都将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生命无法挽回时,只有医生(包括牙科医生)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心脏停跳”“呼吸停止”“瞳孔对光反应消失”这三点被称为“死亡三征兆”。
瞳孔对光反应是指位于黑眼球中央部位的瞳孔在强光下变小,在弱光下变大的反应。专门从事神经内科专家经过研究认为,瞳孔反应消失几乎等同于“脑干”承担的各种生存所必须的反射功能也完全消失。也就是说,瞳孔放大后,不管是否光照都没有大的变化时,可以判定脑干功能丧失。但实际上,死亡三征兆仅仅是从经验上判断“会不会再次清醒”的标准,并不是科学上严谨的死亡定义。
被救护车运送到医院的时间(即院外持续进行急救措施的时间,图表的横轴)越短,30天后的存活(并且大脑不留后遗症)比例(竖轴)越高。两条曲线分别代表了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和不使用AED的情况。使用AED(粉色、共使用22380次)比不使用AED(蓝色、共使用19383次)的曲线位置高,说明使用AED存活率更高。当心电图处于平坦状态(心脏停跳)时,即便使用AED也没有效果,这时就应该采用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等心肺复苏手段进行施救。
“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正如精神病医学家、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所说,人生必将会面临死亡。但是,到达终点是怎样一种体验呢?
很多人在临死前会产生幻觉,例如感觉见到了老朋友或看到了不可能看到的东西。据调查,日本有约40%的人经历过这种现象,英国有约70%的人经历过。
在临终之前还可能会出现“身体状况突然好转,模糊不清的意识又变得清醒”的现象。专门进行临终关怀的机构也曾报告过类似的现象。一项于2010~2014年进行的针对看护人员的调查显示,在大约630个病例中,有2~3成出现过短暂的身体状况改善或恢复清醒的现象。从脑科学和病理学方面,目前还无法彻底解释这个现象。
在生死间徘徊时,有人经历过“濒死体验”。21世纪初的报告显示,在心跳停止后又恢复的患者中,每5~6人中有1人经历过濒死体验。虽然每个人对于这种体验的感受都不一样,但却都认为这种体验很美妙。共同点是看到了光,并且感觉不到痛苦。
日本的研究人员对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以及肌萎缩侧索硬化等疾病的患者死后的大脑进行研究。日本人体器官捐献登记系统的创建者丰仓康夫医生(1923~2003)在33岁时曾由于抗生素急性过敏引起呼吸停止,也曾经历了濒死体验。报告称,当时他感觉“徘徊在极乐花园,沐浴着天国之光”,有种“无法言述的恍惚感”。
不过,濒死体验实际上是最终没有死的人事后的描述。研究人员认为:“有濒死体验的人几乎都是可以恢复的人。因此,与其说这是走向死亡时的一种意识体验,不如说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意识障碍。”
丰仓医生死后,研究人员对他的大脑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丰仓在33岁时发生了脑缺血,大脑受损面积非常小。“是否是由于大脑损伤引起的濒死体验目前还不能确定。即使没有损伤,大脑的某种功能也可能会引起濒死体验。”
通过脑科学来解释临终过程的研究一直在进行。2013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大鼠实验发现,心脏停跳后的大脑会产生频率30~100赫兹的脑电波。这种频段的脑电波被称为“伽马波”,多产生于注视某种东西或专注研究课题时。研究人员认为“这种脑部活动可以解释临死时的意识过程”,但也有不同声音认为该研究仅监测了大脑很少的一部分,因而结论不能成立。
2018年2月,有医学刊物发表了在家属的同意之下,摘除9名脑死亡患者的生命维持装置后记录脑内活动的研究。血液循环停止后,大脑内部氧气浓度下降,脑电波变得平坦。最终观测到神经元的“终端扩散性去极化”现象。这是由于神经元的氧气供应中断,细胞内的能量源(ATP)消失,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被打破,呈现出不能恢复原状的毁灭状态。
神经元“最后的挣扎”——“终端扩散性去极化”
图片描绘了濒死的神经元的电活动(浅蓝色)。在呼吸(紫色)停止,血压(红色)下降,脑电波(绿色)变平坦的同时,神经元开始发生扩散性去极化。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出血部位附近濒死的神经元发生扩散性去极化,并在大脑表面的“灰质”层内以每分钟几毫米的速度慢慢扩散。这可能是大脑中进行的“最后的活动”。
发生终端扩散性去极化的部分不可能恢复。专门研究扩散性去极化的德国夏里特医科大学的延斯·德莱尔博士在上述论文中说:“终端扩散性去极化可能是连接死亡的最终变化的开始。”也就是说,这才是生命“真正的终点”发出的信号。
区分生死的界限尚不能确定。目前是由活着的人来决定什么是死亡,实在很难划出一条线说跨过去就是死亡。
更多订阅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