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冷眼站在马路边,四岁的儿子一屁股坐在玩具店门口号啕大哭,不用扭头就知道,来往路人正向我投来戏谑的笑意。在和儿子长达二十分钟“各说各话”的无效沟通后,我不禁绷紧一口气:为什么成年以来那些最不体面的时刻都发生在孩子身边?
作为一个“学习型妈妈”,我自问还是相当熟稔幼儿心理学的:在家人念叨“男儿有泪不轻弹”时,我坚持“哭是表达情绪的重要方式”;面对孩子的胡搅蛮缠,我竭力摆低姿态,试图从他的理解范围里梳理问题、破解答案。
百般努力的成功率有多少呢?老实说,大概不足两成。更多时候,我深感我们是平行宇宙里的两颗行星,总是量子纠缠,遥遥地发出对方无法回应的信号。
半小时后,儿子终于抽抽噎噎止住了哭,他张开双臂:妈妈,抱着走吧!我已经很久不怎么抱他了——他重得要命,但此时,似乎只有一个拥抱才能把我们若即若离的关系拉回正轨。
痛定思痛,我和几位妈妈朋友们——大糯糯、饭团打瞌睡、贝塔妈妈聊了聊,想找到她们打破沟通的“铜墙铁壁”、和孩子建立亲密链接的“武林秘籍”。下面是她们的分享。
大糯糯是个极限运动爱好者,成为妈妈前,她曾跑遍世界各地的马拉松。生育对她来说,是另一次“始于极限”的自我挑战,“在一个自己完全不熟悉的领域里,害怕自己什么都不懂,会对宝宝的身体或心理造成什么伤害,特别忐忑。”
和许多新手妈妈相仿,当她从手术台上见到宝宝第一眼的时候,最鲜明的感觉不是“天生的母爱”,而是“巨大的恍惚和不真实感”。
直到医生把宝宝放在她身上吸吮母乳,她才意识到这个曾紧紧依附而后又离开她身体的女儿,恢复了和她的紧密连接。抱在怀里喂奶的时候,宝宝开始追视妈妈的时候,宝宝听到妈妈声音咯咯笑的时候,都让大糯糯认定,“成为一个妈妈非常值得”。
美国心理学家盖瑞·查普曼在《爱的五种语言》一书中,把“身体的接触”“服务的行动”“接受礼物”“精心的时刻”“肯定的言词”视为最重要的五种“爱语”。对大糯糯来说,她在学习读懂“婴语”、准确把握女儿需求的过程中,一次次练习着对宝宝的“爱语”:你为什么哭了?眼睛里有没有眼泪?是不是饿急了?能坚持抬几秒钟头的你,小小的身体里充满了韧性的力量!……
“或许这些爱语交流还处于一个非常初级的阶段,宝宝的有些反应可能也是我作为一个妈妈想象出来的,但我相信她能够感知到我的爱。”
在带宝宝外出看世界的过程中,大糯糯意外发现了附近的美。“我家后面有一片湿地和大草坪,原来我天天经过,从没发现有什么好看的。现在推着宝宝车溜达,我发现河里有白鹭在捉鱼,鸭子游来游去,很多人在钓鱼,老人们高声唱歌。真的只有在静下心来陪宝宝的时候才能看到身边的美好。”大糯糯留恋这样的时刻:母女俩连接着同一片世界,同时又秉持着各异的视角。
宝宝满2个月后,在家人强有力的后盾支持下,大糯糯和丈夫买了张从上海到香港的机票。
那是她生育后的第一次旅行,当站在狮子山上,眺望九龙半岛,潮湿温暖的海风迎面扑来,她感受到了久违的“自由”。对于这位曾完成马拉松六大满贯的户外爱好者来说,再次走出家门,重返更大的世界,让她在忙碌的育儿工作中喘了口长气。
谈及对女儿未来的期待,大糯糯表示,她对孩子今后是否会有和她一致的兴趣爱好,并没有多大执念。她唯一的心愿是,“希望女儿有自己热爱的事物,对世界永葆好奇心,乐于尝试,愿意为自己的热爱付出。”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作为家里独女的大糯糯,非常清楚父母倾其所有的期望和资源是一份多么大的压力。“我很感激他们的期待让我变得更优秀,但似乎没有更加快乐。”
如今,当她自己成为母亲,她期待和孩子建立起一种“既亲密又独立”的关系,一方面,成为孩子永远的后盾,给予她支持。另一方面,她也尽量避免传统亲子关系中常常出现的所谓“牺牲感”,“不想让孩子觉得我为她放弃了所有爱好、时间甚至自我,将来觉得需要回报我,这会给她带来压力和负罪感。”
这是大糯糯心中永恒的守望和连接:我是爱你的,而你是自由的。
饭团的孩子快三岁了,三年前,经历了29个小时的艰难生产后,饭团看到了静静躺在自己身边的小生命。“好乖,好不可思议,生命的连接就这样来到我面前。”
怀孕时,饭团是个心大的准妈妈,“家人照顾得很好,什么也不用我操心。”生完宝宝后,她陡然发觉原来小孩和妈妈之间的感情羁绊,如此清晰、如此深刻。“月子里,晚上不管宝宝什么时候哭,我都能感应到,即便我们不在一个房间。”
初为人母是鸡飞狗跳的生活。“孩子一哭,我就必须立刻去安抚;孩子一跑,我就必须马上去追;孩子有任何动静,我都必须时刻关注,因为她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饭团曾经是一名女装创业者,她笑言,和创业的不确定性相比,孩子带来的不确定性有过之而无不及。
饭团常常苦恼,自己做不到情绪稳定,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妈妈,这样一个妈妈能带好孩子吗?
然而,看到孩子对自己无条件的信赖,又让饭团感到释怀。“不完美又怎样?我们就是在彼此陪伴、彼此理解中共同生长的嘛。”
前段时间下大雨,女儿想出去玩水。在过去,饭团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这是一个多么糟糕的天气,衣服会淋湿,出行也不方便。”但那天,她准备了雨衣和雨鞋,跟女儿说:“走,妈妈带你去感受雨。”母女俩全副武装后,找到了一个大水坑,在雨中踩水。周围静悄悄地,只有他们的笑声在回荡,尽管裤子湿了,雨鞋里也进了水,女儿却说:“妈妈,我好开心。”通过孩子的眼睛,饭团重新体验到了世界有趣的一面。
当试着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她还找到了与孩子的沟通“密码”。两岁多的孩子经常会莫名其妙地哭,前段时间,饭团给她讲了一个绘本故事,叫《爱哭的汪汪狗》。
讲完故事后,饭团问宝宝:“你是爱哭的汪汪狗吗?”宝宝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故事告诉她,哭解决不了问题,应该说出原因,妈妈才能帮她一起解决。
饭团明白,一个绘本故事解决不了女儿爱哭的问题,真正帮助到的人反而是自己,如何协助孩子发现隐藏的需求、被压抑的渴望和恐惧。
回想一年多前,饭团还被孩子气得离家出走,去商场一个人静静地待着。现在,她更愿意蹲下身来,打破表象的蒙蔽,连接到孩子的心思。前两天,孩子把一罐牛奶打在地上,饭团安慰她,“没有关系,只要没有伤到你就好了,你不是故意的,这只是一个意外,妈妈把它擦干净就好了。”
这世界上从来不存在完美的关系,只有我们向着完美的努力。美好的亲子连接,就是从孩子日新月异的成长中,唤醒双方内在的爱与智慧。正如蕾切尔·卡斯克(Rachel Cusk)在《成为母亲:一名知识女性的自白》中所说的那样,“为人父母这件事带有救赎性质,具有革新力与创造力。借助这种手段,自我的极限被打开,并且找到了通往更加壮阔的景致的大门。”
贝塔妈笑称自己有一个“锦鲤宝宝”。一岁以前,贝塔“长势喜人”,“胳膊像藕一样,一节一节的”,除了打疫苗,几乎没有去过医院;最近,她又爱上了贴纸游戏和逻辑思维类绘本,自己一个人坐在那里,能安安静静地研究上大半天。
一个“锦鲤宝宝”的养成,和贝塔妈科学的养育方式不无关系。她利用儿童成长软件记录孩子的成长指标,参照国家推出的早教发育行为认知指南等,观察孩子的表现。
一个科学育儿的妈妈,在选择育儿方式时依旧避免不了理性与情感之间的纠结。贝塔妈印象最深刻的,是给孩子断奶的时候。
基于自己的专业和经验,贝塔妈妈对科学育儿十分有心得
如果说剪断脐带是母子合体的第一次必然分离,那断奶很可能是更让人失落怅惘的一次。“母乳是母爱最初的表现形式”。贝塔妈说,孩子出生后,医生都会在十五分钟内将宝宝抱到妈妈身边,妈妈的身体在孩子靠近时自然分泌出乳汁。通过这种神奇的化学反应,妈妈与孩子建立起最初的情感连接。因此,不少妈妈们在孩子长大后依然不舍得断奶,原因之一就是陶醉于和孩子之间最直接的身体联系。
从母乳到断奶,虽然切断了身体上的联系,但在贝塔妈看来,这正是亲子间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建立起更深情感连接的开始。做妈妈,就是一次次克服感性的软弱,从更深更远的角度为孩子建立支持。“孩子在长大的过程中,还会在更多方面需要妈妈,可能是经济上的支持,精神上的引领,生活上的指导等等。他更需要一个成长型的妈妈,所以,自己的成长也蛮重要的。”
尽管常年的科研习惯,让贝塔妈习惯了以量化数据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她也时常提醒自己,不要陷入完全的知识和经验主义陷阱。
断奶,是亲子间通过心与心的交流建立起更深情感连接的开始
不久前,贝塔去游泳,总是抱怨泳镜不舒服,说自己看不到东西。起初,贝塔妈误以为孩子只是在找借口逃避游泳。直到给女儿买了一副新泳镜,替换掉旧的之后,她才发现,旧泳镜的镜片已经被刮花,导致女儿真的无法看清东西。“之前我一直在告诉她,泳镜不是为了舒适,而是为了保护眼睛,让她在水下能看清楚。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完全错了。”这件小事让贝塔妈意识到,大人总是不自觉地用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孩子的话,而实际上“他们通常非常真诚,不会绕弯子”。
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总是给贝塔带来惊喜,当孩子看到被风吹过的床单,说的是“那个床单好像在跳舞。”“小朋友的视角真的跟我们不一样!”贝塔感叹并提醒自己,永远不要忘记认真倾听孩子的真实需求,因为真正的爱始于看见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