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課堂《兒童健康》第五課
早在周文王時代,中國就已經有關於胎教的明確記述了。奠定了周朝800年基業的周文王母親,太任懷孕時“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而與此同時,希臘大地剛剛進入持續300年的黑暗時代。被認為是西方文明的主要源頭之一的古希臘文明尚未開始。西方最早提出教育從胎兒開始的柏拉圖比我們還要晚將近700年。
儘管胎教大多屬於兒童品性的部分,但根據身心不二的觀點來看,一個人的健康與品性的關係密不可分,因此我們談兒童健康,不能不談談胎教。與現在流行的撫摸胎教、音樂胎教、對話胎教等技術手段比起來,中國古代的胎教就比較高大上了,蘊含著古人的世界觀與哲學態度,具體可以從形、氣、神三個角度來分別看待。
形正
古者婦人妊子,寢不側,坐不邊,立不蹕,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視邪色,耳不聽淫聲,夜則令瞽誦詩道正事,如此則生子形容端正,才過人矣。
一方面,歷史上記載的胎教從王公貴族中傳來,受儒家禮教影響甚深,有其不自然的方面,比如“寢不側”,對孕婦而言,完全的仰面正躺,并不利於孕婦的休息放鬆。
但另一方面,不偏不倚,保持中道,也是順應自然的表現。孕婦做事要不失其度,能最大程度保護母子的安全。從“形”的角度提出要求,更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理解和執行。
氣順
百病生於氣。外界的天氣,內在的情緒、飲食的性味、都會導致孕婦體內氣的變化。《黃帝內經》曾論述過先天性癲癇的致病原理,“其母有所大驚,氣上而不下,精氣并居,故令子發為癲癇”。正是因為母子二人“同體同心。子以母氣為氣,以母血為血。善心生,則氣血清和,而生子性醇,惡心生,則氣血渾濁,而生子性劣,孕精氣以生,呼吸相通,喜怒相應,一直偏倚,即使子病。”
氣調則胎安,氣逆則胎病。所以胎教的重心,是讓孕婦氣血和順。而情緒又是影響氣的主要因素,因此如何做好孕婦的情緒管理,是胎教的核心,也是後面談到的神的部分。
若要氣順,勿忘“小勞”。現代人的日常,幾乎已經從過去的體力勞動為主,完全轉變成腦力為主,勞體的事情一律由機器或服務行業替代。胎教也偏重於靜的方式。但其實“勞則氣血流通,筋骨堅固,胎在腹中,習以為常,以後雖有些輕微閃挫,不至壞事。”所以從電腦前起身,買買菜,做做飯、洗洗衣物,養養花,擦拭一下檯面,適度進行勞動,亦是很好的胎教。
神安
神安的第一要素是靜。靜能養陰,靜能生慧,靜則神安。過去的王室貴族,王后有了身孕後就住到“別宮”。居必靜處,寢必安靜。但是居靜容易,心靜難。所以我們需要藉助一些外物而讓心靜下來。比如聽美言、聞美聲、賞美物,總之與美為伍。對心中思緒萬千、難以有片刻停歇的凡人來說,與美為伴可以讓我們生出靜力來。
《道德經》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這句話說出了美與不美之間相對的關係。但究竟什麼是美呢?以音樂為例。中國的音樂,講究“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和聲無象,哀心有主”。意思是,好的音樂能夠帶人超脫困頓、哀傷、絕望的情緒,換句話說,個人陷於某種情感中,大多還是因為“小我”在作祟。因此,好的音樂可以幫助孕婦從不良情緒中跳脫出來。而一些流行音樂卻往往起到相反的作用。
從神的層面論胎教,主要來自古人對“外象內感”的認識。“欲子美好,數視璧玉”,“居山明水秀之鄉”,而“鄙俗婦人懷胎時,看搬傀儡、裝神像、舞猴戲者,後來生子,貌多肖之”。
外象內感的觀念,還帶給我們一個思路,就是決定生男還是生女。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受胎三月,逐物變化,稟質未定。妊娠三月名始胞,當此之時,未有定象,見物而化。欲生男者,操弓矣;欲生女者,弄珠璣。”這種做法看起來有違我們的常識。後世中醫對此理論又有所發展,認為,“父母交合成胎,陽盛發陰,當妊男,陰盛發陽,則父精薄,妊當成女也”。後者顯然更容易為我們所接受。
在生男生女都一樣的年代,這個並非我們談論的重點。我們談論的重點是,一個母親在孕期中所做的胎教,不啻為對任何一個有追求之人終生修行的要求。所以現在我經常說,孕育生命是重啟女性成長的最佳契機。
本節課的作業是:
說說你的靜心方法。
(請大家留言或將您的作業發至健康營郵箱:
[email protected])
- END -
文 丨 李 甯
健康營微課堂丨往期文章
兒童健康系列:
先天稟賦
最佳生育時機
寶精節欲
逐月養胎
參加【健康營10天中醫入門課】
預約【身心健康評估】
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