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歌词,算是我积累素材之路的开始。
那时还在上学,不懂什么是“文案”,只是单纯觉得“这歌词不但懂我还押韵”,所以就认真抄下来以备后用,比如在写情书或写作文时拿来提高逼格。
而且也奇怪,每次要求背诵全文我就头疼,可背歌词却得心用手,有些到现在还一字不落地记得。
“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
“我不怕千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最怕空气突然安静,最怕朋友突然的关心。”
这些歌词到现在也不过时,依然具有穿透人心的力量。后来真正从事文案才逐渐明白,
歌词也是一种文案,它们有两大共通之处:目的都是打动人心,困境则是如何保持灵感不断。
内行看门道。身处文案圈的我们该深挖一下,
这些写出让人感慨不已、痛哭流涕歌词的大牛们,
他们的灵感从何而来?
放大所有感官,用力感受生活点滴
鲍勃·迪伦说过,
“有些人能感受雨,而其他人则只是被淋湿”
。同样的一件事,其他人只能感受到一层、想到一面,而创作者则能将之层层剥开,从中汲取灵感。所以说,创作者通常要比其他人更敏感细腻,而越有才华的人创作出的东西就越个性化。
就像朴树这样,他的词曲就是自我的化身,所以只能自己来写。哪怕《清白之年》曾找过高晓松填词也不太顺利。而我们现在看到的
“此生多勉强,此身越重洋,轻描时光漫长,低唱语焉不详”
,是朴树参加小学聚会前写下的。
想必出门前的他,回忆起年少时光和曾经的伙伴,写出了
“那是我还不识人生之味的年代,我情窦还不开,你的衬衣如雪”。
当思绪被拉回到现在,在经历世事变迁后,发现大家的状态变成
“人随风飘荡,天各自一方,在风尘中遗忘的清白脸庞”
。所以高晓松说,
“这个我写不出来,这个就是朴树”
。
把自身生活经历作为素材库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人都可成为创作者。
因为每个人都有印象深刻、值得被记录的经历,而且对很多事情都会产生表达欲。有时候这些平淡而朴素的日常画面,或者对某些事情的深度思考,就是绝佳的灵感来源。
高晓松曾在节目里提到《同桌的你》的歌词被认为不够“上档次”。
“你从前总是很小心,问我借半块橡皮”
——“半块橡皮”这种芝麻小事怎能写在歌词里?
但事实证明,这种
“别人看起来很平常但自己觉得很美好的经历”
,依然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它所勾勒出的画面能一秒把我们拉回曾经那间教室、让我们回忆起某个人。
阿信则是把自己对社会事件的认知和态度写在歌词里。比如
“摘一颗星星要盖高楼,爱一种自由燃尽石油,追一种富有却要挥霍所有”
就是分别指向迪拜塔破产、阿拉伯民主运动和08年金融危机。
而
“今天珍重谁知道是真是梦,明天过后是解答或解脱,如果你在幸存的平行宇宙,该怎么做该怎么活请你对自己说”
则是在提醒我们,无论未来如何都应该珍惜当下。
大量阅读是保持灵感不断的最佳方式
成功没有捷径可走,唯有量变达到质变。长时间、大量的积累阅读,就是我们常说的
“持续输入”
,其对象不限于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也是灵感的重要来源。
如果创作者开始感觉到库存被掏空、写不出来了,就该反思下近期输入的量是不是不够。
据说汪峰为了作词会常年阅读各种现代诗。
而小柯老师则是读宋词。因为宋词就相当于歌词,长短句、平仄和旋律感都有。于是小柯便有
写出独特的歌词
写法,第一段是
“是寂寞的路把你带到爱情最深处”
,第二段就转换为
“是爱情的路把你带到寂寞的最深处”
,这不只是文字游戏还大有深意,准确体现出对爱情和寂寞辩证关系的思考。
读书同样是吴青峰的灵感来源。
尽管工作很忙,但他会在化妆、乘车等一切可利用的时间看各种类型的书。而且他越忙越有灵感,
会把想法随手记在笔记本或书上。
青峰觉得
“我的书没法借给别人”
因为里面都是自己的涂鸦批注。
读书也是独自思考的好时光,所以他
会写出
“给自己一些从来没有过的宁静快乐,季节已老去的岁月化成蝴蝶都飞翔在我的房间,向时间交换来的新语言和心上的山水说声谢谢,面对着那些不美的世界都不想不去挂念”
。
了解完很多人的创作经历之后会发现,他们其中不少人都会把自己的想法用笔写下来。
写下来很重要——这一点,我也深有体会。
因为
“用笔写下来”
跟
“只在脑子里想想”
所产生的效果完全不一样。
图片来源@后姨妈
不只是转瞬即逝的灵感需要被立刻记录,而是一笔一划写下来这个动作,
不但能起到强化记忆和二次思考的作用,还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的思考轨迹,更加顺畅地将分散杂乱的灵感梳理成完整有逻辑的创意。
图片来源@后姨妈
这种循序渐进的、有章法的创作体验,是电子产品等记录工具无法给予的。
区别就相当于
“电子邮件”
永远不能传递出
“亲手写信”
所蕴含的情感,
“电子书”
也永远不能取代
“纸质书”
的
油墨香气
一样。
尤其对于从事创作的人、热爱书写的人来说,哪怕在今天这个普遍较少用到笔的时代,
“写下来”
这个充满仪式感的过程依然至关重要、无可替代。
幸好,这种关于书写的执念,也是灵思钢笔所笃信的。
除了提供优质的书写体验,灵思钢笔还希望帮助每一位使用它的人
“把握点滴灵感”
。也就是说,这支钢笔不仅是工具,更是一种灵感象征符号,
当使用的人把它握在手里、划在纸上,便踏上了一段和灵感相伴、彼此滋养的创作征程。
从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来看,灵思钢笔担得起如此重任。
它的笔身点阵设计获得设计行业奥斯卡奖
“IF设计大奖”
,整体轻盈长时间书写不易疲劳;三种尺寸可选的德国制造精钢笔尖,
书写顺滑流畅;笔握符合人体工学设计,握感舒适防滑;
黑、蓝、绿、红
四色墨水,为创作提供更多选择。
而这支钢笔正是由全球领先的绘画和书写工具制造商——
辉柏嘉推出的最新产品。
辉柏嘉拥有超过250年历史,一直见证着现代艺术的发展
。
梵高、卡尔·拉格斐、爱德华·蒙克等艺术家都曾使用辉柏嘉的产品。
梵高更是辉柏嘉的忠实用户,他曾向好友推荐辉柏嘉的产品。
而在今天,即便
“用笔写字”
都快成为小众需求,灵思钢笔依然想凭一己之力,助我们一臂之力。
创作不易,灵感难寻,但好在,灵思常在。
点击扫描上图小程序二维码
扫码领券下单
#话题#
你曾被什么激发过灵感?
不限于
歌词/书籍/电影/音乐/某个故事/某段话……
欢迎在评论区
写下来
文案君会先精选
优质评论
(请参与活动的小伙伴们用心评论哈)
且点赞前
3位
送灵思钢笔各送
1支
每支价值
239元
—— END ——
文案君精选推荐
温柔点戳我
文案到底是什么?这里有100个答案
写文案,能细则细!
Keep金句文案我怕……
好文案必须懂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