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科研圈
“科学美国人”中文版《环球科学》运营,第一时间推送顶级学术期刊摘要、前沿研究成果、精彩讲座与会议报告,服务一线科研人员。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你读博了,当初的本科舍友都怎样了? ·  3 天前  
研之成理  ·  上海电力大学曹怀杰课题组: ... ·  4 天前  
研之成理  ·  上海科技大学,Nature!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科研圈

Nature、Science 双双跌出前50名:这个期刊评价体系正在挑战影响因子

科研圈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6-07 20:24

正文

CiteScore 统计了两万余份学术出版物,涵盖330个学科类别。图片来源:Elsevier


当地时间2017年6月2日,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了2016年度期刊引用分数榜 CiteScore 。这个给期刊排行带来“地震”的新生评价方法,与统治科研评价体系数十年的影响因子有何不同,又能否取而代之?


撰文  张士超


全球科研人员心目中的“圣刊”《科学》(Science)和《自然》(Nature)影响因子排名都在前20之列,然而在刚刚发布的2016年 CiteScore 榜单上,两者的排名仅为54、67位。


排名“大跌”的还有爱思唯尔旗下的《柳叶刀》(the  Lancet) ,这份影响因子高达44(2015年)的著名医学期刊 CiteScore 仅为6.93,全榜排名315。同属爱思唯尔的《细胞》(Cell)排名19,是前20名中少数几个非综述期刊之一,相比其在影响因子榜中的位置(27位)略有上升。


相比之下,发文量较少的期刊和综述类期刊所受影响较小,例如神刊 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无论是影响因子(137.578)还是 CiteScore(89.23),均高居头名。


2016 CiteScore 前20


2015 影响因子前20

(2016影响因子尚未公布)


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


CiteScore 是学术出版巨头爱思唯尔基于旗下数据库 Scopus 统计得到的学术出版物评分,其计算方式为: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


在此之前,爱思唯尔曾推出过 SJR、SNIP 等期刊评价方式,但均未产生广泛影响。在全球学术评价体系中,影响因子仍居于统治地位。直到2016年12月 CiteScore 诞生,《自然》新闻的评价给人们留下了直观而深刻的印象——“影响因子的重量级对手”。而爱思唯尔官方则表示:


CiteScore 定位为这样一个工具:帮助研究人员决定哪里发论文、哪里读论文、哪些研究者值得合作;帮助图书馆员和信息专家管理收录范围;帮助机构领导者展示研究成果、评估研究策略;帮助出版方评判出版物业绩。


CiteScore 有何不同?


样本量更大


CiteScore 在样本量上的优势,本质上是 Scopus 数据库的优势——截至2017年6月,Scopus 共收录学术期刊、书籍、会议论文集、行业刊物等各类学术出版物共22618种,约为 Web of Science (影响因子的数据来源)的两倍。如果不考虑谷歌学术,Scopus 是当之无愧的全球最大学术文献数据库。然而自2004年成立以来,Scopus 的发展一直举步维艰,大多数研究人员只知某期刊被“SCI 收录”,少有人提及某期刊被“Scopus 收录”。


只收录、不评定,这是 Scopus 不被科研人员重视的原因之一。但有了基于 Scopus 的评价体系 CiteScore,这一问题有望得以解决。


样本量扩大是一柄双刃剑,Scopus 收录的期刊中,约半数都没有影响因子,这使得许多科学家担忧 Scopus 数据库是否“注水”过多。但爱思唯尔方面统计,这些“名不见经传”的期刊中也有被 SCI 遗漏的明珠,有超过300种无影响因子期刊进入了 CiteScore 学科排名前10%。另外,CiteScore 自诞生之日就收录了近600种中文期刊。


新的计算方式


在期刊评分计算方式上的差别,是《自然》、《科学》、《柳叶刀》等期刊影响因子十分风光的期刊在 CiteScore “跌落神坛”的根本原因。简而言之,计算方法的差别在于两点:所考察论文的年限范围和文章类型。


影响因子计算方法是:期刊连续2年论文在第3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剔除了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新闻、病例报告等计入分母;而 CiteScore 计算方法则是:期刊连续3年论文在第4年度的篇均引用次数,且不剔除任何类型的文章。爱思唯尔认为,这种评价方式可以避免某些期刊“操纵指数”。


CiteScore 统计三年范围内文章被引数,有利于反映期刊在较长时间段内的稳定水平,减少了单个期刊得分“暴增”或“暴跌”的可能性。在这方面,Web of Science 也曾推出“5年影响因子”(将计算范围扩大至5年),作为辅助参考指标,但其影响力终究没有超过影响因子本身。另外,对于生物医药等进展较快的领域,将时间窗口扩大至5年不利于反映行业变化。


CiteScore 计算方法示例。其中 A 代表2015年内,2012~2014年发表文章被引总数,B 代表这三年内发表的所有类型文章总数。影响因子只考虑前两年的论文。图片来源:Elsevier


编辑评述、读者来信、更正信息、病例报告和新闻等内容与正常论文相比,引用数当然不占优,但这些文章也并非没有价值,其中利弊,还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华盛顿大学西雅图分校 Eigenfactor 团队发布的报告中指出,从影响因子转移至 CiteScore 体系后,自然出版集团(现已与施普林格合并为施普林格-自然集团)旗下期刊的整体评分表现暴跌 40%,而爱思唯尔旗下期刊则有12%的提升。


Web of Science 于2016年7月从汤森路透转让至科睿唯安(Clarivate Analytics)手中,但前后两家公司均不涉及学术出版业务。纽约市出版顾问 Joseph Esposito 质疑,作为本身下辖两千余种期刊的学术出版方,爱思唯尔发布期刊评价榜是否正当。但爱思唯尔方面回应称,该集团“不仅是出版方,还是信息解决方案供应方”,且在评价中对所有出版方一视同仁。


除以上两点外,CiteScore 对普通科研人员产生的直接影响在于——


免费开放


Web of Science 是一个收费平台,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购买了使用权限,但科研人员校外使用以及非高校(如企业、医院、独立研究机构)人员使用还很不方便。


与此不同的是,CiteScore 及其背靠的 Scopus 数据库则完全免费(部分功能须注册使用,但注册同样免费),所有数据都开放查询。


实时更新


和影响因子一样,CiteScore 每年只发布一次,例如2016年的分值,须等到2016年产生的引用统计完毕,在2017年发布。


如果某一期刊在当年的被引量很亮眼,研究人员是否可以及时观测到?这就要提到一个 CiteScore 每月更新的指标——CiteScore Tracker。该指标与 CiteScore 本身的计算方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CiteScore Tracker 统计的是当年的引用数据,每月更新,也逐月上升。一年结束之后,分值不再变化,成为这一年的 CiteScore。


以 Science 为例,2013~2015年发表的6668篇文章,在2016年共被引用95939次,相应的 CiteScore 为14.39;2014~2016年发表的6475篇文章,在2017年(已过去的5个月)共被引用29151次,相应的 CiteScore Tracker 为4.50。这


Science 的2016年 CiteScore、2017年 CiteScore Tracker 及其计算方法。图片来源:Scopus


相比每日更新的 Scopus 数据库,每月更新的 CiteScore Tracker 还是会有略微的滞后。不过,相比每年发布一次的影响因子,这已经是个不小的进步。


新的科研评价体系?


相比影响因子,CiteScore 在覆盖期刊范围、开放程度、更新频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并未脱离以引用量和文章量打分的框架,人们在参考使用时,也依然难以摆脱“以期刊评判论文”的偏见。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生物学家 Stephen Curry 在接受《自然》采访时曾表示,“任何期刊评分都应该和烟盒一样附带明确的警示语,这些评分是诸多现行学术评价体系之恶的根源。”


2012年12月,在旧金山举办的美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会议上,包括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在内的75家机构和150多位知名科学家共同签署了《关于研究评价的旧金山宣言》,呼吁科学界停止使用影响因子评价科学家个人的工作。其核心理念在于,基于期刊(journal-based)的评价有失偏颇,对研究价值的评判应基于单篇文献(article-based)。从这个角度看来,影响因子被广受诟病的问题, CiteScore 并没有解决。



图片来源:DORA


背靠最庞大数据库 CiteScore 究竟能否取代影响因子?这个问题也许还须要学术评价体系来回答。


参考资料:

https://www.elsevier.com/about/press-releases/science-and-technology/citescore-releases-2016-annual-values-and-updates

http://biorxiv.org/content/early/2016/07/05/062109

https://journalmetrics.scopus.com/?DGCID=Social_Twitter_CS2017_Org_post17

http://www.nature.com/news/beat-it-impact-factor-publishing-elite-turns-against-controversial-metric-1.20224

http://www.nature.com/news/controversial-impact-factor-gets-a-heavyweight-rival-1.21131

https://www.elsevier.com/connect/new-comprehensive-and-transparent-metrics-improve-journal-assessment

http://eigenfactor.org/projects/posts/citescore.php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CiteScore 完整排名


阅读更多

▽ 故事

· 动辄2米长的 DNA,为什么不像耳机线那样容易打结?

· 鬼稻威胁全球水稻,浙大科学家揭秘鬼稻身世

· CRISPR“大脱靶”真的是“大危机?学者深度解读:“危机”将推动行业发展

· 读博是场意外之旅,幸亏我毫无准备

▽ 论文推荐

· 肠道细菌可引发脑损伤 | Nature 论文推荐

· 比感冒更可怕的是,被孤独感加重的感冒 |  Health Psychology

· 北大研发微型双光子荧光显微镜,实现自由运动神经高分辨成像 | Nature Methods 论文推荐

▽ 论文导读

· Natur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5 月 25 日

· Science 一周论文导读 | 2017 年 5 月 26 日


内容合作请联系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