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以“西方新闻专业主义”为关键词的研究文献中,至少在以下两点达成了共识。第一,“新闻专业主义”是舶来品,原生于西方,具体说就是美国;第二,“新闻专业主义”具有张力与弹性,是一个理论框架、话语体系。由此可见,新闻专业主义是一个来源明确、含蕴丰盈的表意结构,与此相关的所有讨论,都应该建立在对其展开正面而细致阐释的基础之上。
但是,实际的情形却大相径庭。学者们在没有提供充分学理依据的前提下,自己身体力行,各自分头建构一个“西方新闻专业主义”观念体系。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其构造过程与构造机理与历史学家顾颉刚眼中的“中国古史”观的形成有诸多相通之处。
顾先生认为战国秦汉以来的古书中所讲的历史,大多出于神话传说的演变,是由诸多不同的描绘与叙述一层一层累积起来造成的。“层累”之说一经发布,就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与倾力推崇。
据顾先生自己说,“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观包涵着以下三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愈长”。可以得出一个假设:“古史是层累地造成的,发生的次序和排列的系统恰是一个反背。” 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第三,在勘探古史时,我们“即使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顾颉刚,1982:59)。
现在,我们也不妨将顾先生的“层累”学说延伸到对国内阐释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研究上。
下面为了研讨的需要,我们学习顾颉刚先生的方式,把国内研究界对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的数种标示性的解读,依据演进过程的时间顺序胪列于下:
(一)第一节点,李金铨 (1997)《香港媒介专业主义与政治过渡》
媒介专业主义——包括追求新闻的客观性与坚持新闻的伦理道德。
(二)第二节点,郭镇之(1999)《舆论监督与西方新闻工作者的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个部分。新闻专业主义的目标是服务与全体人民,而不是某一利益团体。它最突出的特点,是对新闻客观性的信念,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事实。
(三)第三节点,陆晔,潘忠党(2002)《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话语建构》
西方新闻工作专业主义的核心是决定专业特征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1.传媒具有社会公器的功能,新闻工作必须服务于公众利益,而不仅限于服务政治或经济利益集团;2.新闻从业者是社会的观察者、事实的报道者,而不是某一政治集团的宣传员;3.他们是信息流通的“把关人”,采纳的基准是以中产阶级为主体的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而不是政治、经济利益冲突的参与者或鼓动者;4.他们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服从于事实这一最高权威,而不是臣服于任何政治权利或经济势力;5.他们受制于建立在上述原则之上的专业规范,接受专业社区的自律,而不接受在此之外的任何权利或权威的控制。
(四)第四节点,黄旦(2005)《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与消解》
正是实践的不断推动,形成了后来人们所理解的专业主义基本理念:第一,报刊的主要功能是传播新闻,同时还要干预和推动社会;第二,在性质上,报刊是一个独立专业,因此,它必须是自主的,尤其在政治上不依赖任何派别,更不做政府的喉舌(所谓的新闻自由,实际上就是政府不能干涉报纸);第三,报纸的目的是为公众服务,并反映民意;第四,报纸的运转是靠自己的有效经
营,尤其是广告收入;第五,报纸的约束机制是法律和职业道德自律,尤其是
后者。
对这个演化过程进行通观并览可以发现:在其第一节点,主体名称使用的是“媒介专业主义”。从其所处的语境以及征用的例证来看,它与“新闻专业主义”是基本相通的。在这个时候,其意涵仅限于客观性与职业伦理两个面相;在第二节点,增加了服务公众的目标和独立性的立场,客观性仍在,职业伦理则不再提及;到了第三、第四个节点,含蕴的内容更加丰富,涉及面向明显增多。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对其所推重的关键义项的强调与突出表达得非常清晰与显赫。这些关键性意向有:独立性立场、公共性平台、专业的自律与自治。这些都是现在国内研究者讨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时,花费笔墨与倾注心力最多的地方。由于要突出和强调这些内容,以致于放弃了学者们此前一直比较看重的要素。第三节点提及了“以实证科学的理性标准评判事实的真伪”,可以算是与客观性有所勾连,第四节点则对客观性完全没有涉及。
与顾颉刚的相关论述相比照,这个演化过程完全契合“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代史”观的阐释框架,只是由于“层累”学说针对的是中国古史,移植到新闻学研究领域难免要进行一些适应性的调适与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