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正商参略
了解财经信息,通往财富之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财经  ·  ABC品牌创始人鞠躬致歉丨大公司动态 ·  3 天前  
第一财经  ·  多家宝马4S店突然关门!当地消委会提醒→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正商参略

中国城市格局重大转折!海运城市见顶,内陆城市复兴

正商参略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4-08 09:29

正文

点击上面蓝色字关注,即可免费收阅政商内参


By政商内参 (微信最好的政经读物,以专业的视角传递政商信息,深度解读政商新闻,这里使你了解更真实的中国) 微信号:zsnc-ok


作者:刘晓博

来源:刘晓博,微信号:liuxb929


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以来,中国的城市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将如何影响世界?在中国,深入思考过这个问题的人不太多。

 

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更进一步证实了我的判断:

 

中国乃至全球的海运正走向大的、周期性的低点,衰退已经持续了好几年。

由于高铁的兴起,陆地交通的时空格局正在被重塑。在这个大变局里,中国具有“后发优势”,正率先在全球实现“内陆的复兴”。

未来,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兴起是否会重振“大海运时代”,仍需观察。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全球化始于1410年代开启的大航海时代,从葡萄牙、荷兰、西班牙到英国,轮流称霸全球。中国在“大航海时代”是被动挨打的,充满了惨痛的民族记忆。

 

1949年到1979年,由于冷战和欧美的封锁,中国被迫重回“海禁时代”。国家备战备荒、建设三线,所以沿海城市的地位均有所下降。1979年之后,大概2002年之前,中国的增长模式是“制造业+出口”。我们通过“产能、资金引进来,产品卖出去”的模式,迅速成为世界工厂。

 

在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内地基础设施落后,所以外资选择沿海城市建厂,这样物流链条在中国国内比较短,便于运输。于是,沿海城市迅速崛起,尤其是港口城市。所以我们看到,最初开放的城市都在沿海,5个计划单列市也都是港口城市。

 

由此,中国也进入了港口建设最为疯狂的时期,堪称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2002年之后,房地产崛起,中国加快城镇化,增长的主动力从“制造业+出口”转向“城镇化+大基建+房地产”,也就是我常说的“印钞票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最大的特点是,国家通过货币超发,让买房者享受到财富增长和社会阶层向上流动的“获得感”,而未买房的家庭则坐等财富化水,只能被迫加入抢房大军。于是,城镇化、房地产就可以推动庞大的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

 

在这个阶段,同样需要大港口。大基建、房地产需要大量生产钢铁,并拉动汽车、家电消费,所以中国需要大量进口铁矿石、石油、天然气,甚至煤炭。于是,港口仍然需要扩大。


最疯狂的时候,就连北京都要建设自己的港口,天津不配合,就跟唐山合搞了“京唐港”。至于香港、深圳、广州、东莞的港口之争,浙江、上海的港口之争,都是中国经济史上无法回避的话题。

 

最终,当中国钢产量达到全球一半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这样令人震惊的事实,全球最大的10个港口,有7个在中国。比如按照货运吨位排行,2015年全球港口是这样排序的:

 

宁波-舟山港、上海港、新加坡港、天津港、苏州港、广州港、唐山港、青岛港、荷兰鹿特丹港、伊朗黑德兰港。

 

按照集装箱吞吐量排行,全球10大港口则是:

 

上海港、新加坡港、深圳港、宁波舟山港、香港港、韩国釜山港、广州港、青岛港、阿联酋迪拜刚、天津港。

 

在榜单前列,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港口消失了。但这些国家因此而衰落了吗?当然没有。他们转而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比如芯片,这些体积小、附加值高的产品主要走空运,而不是海运。

 

事实上,到目前中国最大的单一进口商品已经不是石油,而是芯片。因为中国生产了全球最大量的智能手机、电脑、家电,但芯片绝大多数需要从发达国家进口。

 

从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开始到现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首先,全球化出现了见顶趋势,其标志是2016年6月英国退欧,以及11月的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

 

其次,中国虽然仍然靠“大基建+房地产”稳增长,但事实上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还是“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都已经见顶。所以,中国才在钢铁、煤炭、水泥、建材上出现那么多的过剩产能。

 

人口红利、汇率红利的消失,加上通胀带来的营商成本高企,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正在式微。无论是铁矿石进口需求,还是产品出口需求,都在下降。当然,这其中还有几个小因素不如忽视:空运日益发达,管道运输日益发达(中国通过管道从中亚、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未来还会通过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修建管道进口中东原油),中国出口产品升级换代开始走空运等。

 

第三,中国正在开创人类史无前例的高铁时代,中国的高铁迅速延伸,并结成了网络。而这,无论是欧美日,都还没有经历。高铁的快速、大运力,改变了内陆城市的时空格局。所以,我们看到类似郑州、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长沙、合肥、济南等一大批内陆高铁枢纽城市迅速崛起,当然,这里面还有北京,以及刚刚宣布建立的雄安新区。

 

我研究过2008年到2015年主要城市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的变化,有以下事实提供给大家:

 

1、2008年的时候,大连的“资金总量”超过沈阳;2015年,沈阳实现了反超;

 

2、2008年的时候,天津汇聚的“资金总量”是北京的22.8%,到了2015年下降到21.9%。

 

3、2008年的时候,青岛汇聚的“资金总量”是济南的97.2%,到了2015年下降到92.8%。更早的时候,青岛是超过济南的。

 

4、2008年的时候,连云港汇聚的“资金总量”是徐州的47.8%,到了2015年下降到45.6%。

 

5、2008年的时候,宁波汇聚的“资金总量”是杭州的56.1%,到了2015年下降到了54.2%。

 

6、2008年的时候,苏州汇聚的“资金总量”超过南京,到了2015年,只有南京的89%。(苏州、南京都是内河港口,苏州更接近于海运,吞吐量是南京的2.6倍)

 

资金总量(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是经济运行的结果,也是未来运行的基本动力。根据我的研究,它是衡量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最重要指标,远远超过了GDP。上述6组城市对比,证实了我所说的“港口城市式微,内陆中心城市复兴”。

 

高铁网络、经济转型、内需崛起、全球化见顶,正在改变中国的城市格局,内陆中心城市在复兴。


在这个港口城市衰退、内陆城市崛起的时代,只有上海和深圳例外,原因其实很简单:它们都是国家钦定的金融中心,是“首轮政策”就可以照耀的城市。当然,深圳还有靠近香港,以及市场经济机制完备的因素。

 

也许有人会说,厦门也不错呀。的确,厦门发展势头似乎没有被福州遮蔽,但福州其实也是港口城市。其次,我们要注意到:福建的经济总量第一始终是泉州,资金总量第一始终是福州,厦门只是一个小而美、小而贵的城市。

 

现在,雄安新区横空出世,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内陆城市,它唯一的码头,就是白洋淀上的游船码头。有人建议,给雄安新区开条运河,让它也拥有可以直通渤海的港口。其实,这完全是画蛇添足,没有看清楚当今大势。

 

有高铁、有机场、有轻轨、有高速公路,顶多再加上管道运输,这就足够了。


雄安新区旁边,天津有滨海新区,这是一个基于大海运的国家级新区。这两个新区站在一起,就是两个时代的象征。一个即将崛起,未来将雄霸华北;一个正在衰退、边缘化,斯人独憔悴。

 

中国目前已经公布了8个城市为国家中心城市,他们分别是:北京、上海、天津、广州、重庆、成都、郑州、武汉,其中海运城市只有上海、天津、广州,江运城市是武汉、重庆,至于郑州、成都、北京是100%的“旱鸭子”。今年是中国加快布局国家中心城市的年份,未来能列入其中的至少还有深圳、南京、杭州、沈阳、西安,其中沈阳、西安都是“旱鸭子”,南京、杭州有江上码头,深圳是海运城市。

 

可以看出,未来中国的“国家中心城市”里,真正的海运城市并不多,而那些江运城市其实也越来越依赖铁路、公路。

 

一个内陆中心城市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这里面有世界格局的变化(全球化见顶),也有中国自身的变化(高铁时代、启动内需、不再依靠大基建房地产)。


至于中国的海运城市,如果不像深圳、上海、香港那样实现向金融中心、科创中心的转型,则未来的发展将陷入僵局,在新时代的竞争中不进则退。

 

看懂这个时代,才能更好地看懂未来!




5大理由告诉你,雄安不是下一个深圳

雄安可能被舆论高估!

 

自雄安新区高调面世以来,就与国家“千年大计”绑在一起。一石激起千层浪,习惯了在时代浪潮中翻滚的资本君,以及被裹挟着投入的民间炒房团,在如今被中央政府突然宣布全面支持的新区,开始了新一轮的逐利撕咬。媒体的推波助澜,也让这一态势更加扩大化,使得热度居高不下。

 

但是雄安相较80年代深圳特区,有着先天不足的劣势,无论是国内经济发展趋势,还是国际经济发展动向,时代错过了就是错过了,再无来者。经济的崛起总与时代的步伐紧密相连。

 


作  者 | 陈功 安邦智库创始人

来  源 | 正和岛(ID:zhenghedao)

 

雄县新区刷屏,是因为官方对它特殊高规格的定位。颇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央还为河北省配备了一位来自深圳的新省长。4月1日,河北省委书记赵克志宣布中央决定,原深圳市委书记许勤任河北省委副书记。7日,许勤被任命为河北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代理省长。类比深圳的发展定位,再加上一位长期在深圳从政的新省长,俨然要在雄安造出一个新特区。新华社的评论甚至称,“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


高调的雄安势必会被降温


在众多关于雄安新区定位的讨论中,有两点引人注目:一是部分报道分析雄安新区将成为中国的“首都副中心”;二是预测北京的相当一部分大型央企将要迁至雄安新区,这与北京疏解非首都职能的政策是一脉相承的。《人民日报》迅速解读,雄安新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其定位是重点承接北京疏解出的与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无关的城市功能,包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金融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该报澄清,雄安新区既不是“声东击西的迁都”,也不是在通州北京副中心之外再建一个“首都副中心”。我们估计,在迅速升温的雄安新区热之后,可能会有不同的官方澄清甚至降温出现。

 

实际上,冷静分析中央对雄安新区的目标设定,会发现它与过去特区的定位还是有很大不同。

 

综合官方报道、河北省委书记及国家发改委的说法,雄安新区主要有这样几个目的:


1. 服务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重点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


2. 补齐区域发展短板,改善河北省的产业结构;


3. 提升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水平,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让它与一线城市看齐;


4. 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抑制北京周边摊大饼式的发展,强化一个片区;


5. 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给河北新的增量土地指标,给当地财政更多的发展资金;


6. 培育全国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也就是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五大理由告诉你雄安不是下一个深圳


在中国经济向下调整的“新常态”下,如果能在北方地区发展出一个新的特区式增长点,无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都极富意义。不过,作为独立智库,安邦(ANBOUND)的智库学者要提醒的是,需要冷静地看到,与深圳当初建设特区时相比,现在河北面临的发展形势和环境有很大不同。在安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的内部讨论中,首席研究员陈功归纳了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发展历史阶段不同。深圳的建设正好处于全国经济增长大做加法的时期,中国的资本在快速增长但发展空间和机会稀缺,只要有空间就会一拥而上谋发展,全国上下对中国的未来深具信心。现在中国虽然是资本充足甚至有些泛滥,但全球和中国经济都处在深刻的调整期,要做减法,再加上背负巨大债务,缺乏过去那种轻装上阵、奋力拼搏的历史背景。

 

其次,深圳的崛起和发展,主要依靠的是市场力量,中央提供的除了政策口子,实际资源不多。当时的香港提供了主要的发展资金,可以说极大地利用了开放带来的外部资金,形成了引进外资与特区发展的正向共振。但现在中国虽然在政策上仍然欢迎外资,但在实际发展中,各地对外商的资金需求和技术需求,已经有了很大的态度转变。

 

第三,深圳特区的发展,走的是用实业拉动产业、用产业拉动城市的路子。这种模式使得深圳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发展高度融合,尤其是产业发展成为深圳的坚强支撑,这种特点直到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现在,深圳依然还能保持着(立足产业也是整个广东经济的特点)。与之相比,河北过去是大搞钢铁产业,现在搞的则是用房地产拉动城市、再用城市的高成本消灭产业的徒劳方式。

 

第四,世界形势有很大改变。深圳特区和上海浦东大发展的时候,都与世界脉动保持了一个节奏。尤其是加入WTO将中国深入带进了全球化进程,使中国成为全球化红利的最大受益者。现在的情况则大不相同,在世界范围内,全球化都被质疑,世界市场对中国的需求增长趋势也有很大不同。

 

此外,雄安新区要建成新的经济特区,面临着差距极大的跨越。2016年,雄安新区三县的总面积1576.6平方公里,总人口103.3万,GDP规模大约214亿元,人均生产总值2.07万元。2016年,深圳市面积1996.85平方公里;GDP达1.95万亿元;全市年末常住人口1190.84万人,人均生产总值16.74万元(约2.52万美元)。深圳与雄安新区相比,两个区域的面积差别不大,但深圳的人口是雄安新区的10倍多,GDP规模则是91倍多,人均生产总值则是8倍多。这意味着,即使深圳原地踏步,雄安新区要追上深圳的经济规模,至少也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属于特区的时代已经变了

要强调的是,中央高调推动设立雄安新区,反映了中国政府迫切找到经济发展新空间的愿望。不过,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根本不缺空间。实际上,全国各地已经有大量的新区、开发区、自由贸易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但时代不同了,从现在的发展结果来看,以增量新区带来增量经济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向尾声。如果还以为给一块地方,出一些特殊政策,资本就会蜂拥而至,产业可以随便搞,摆在哪里都能搞活,政府财政随之改观,手里有大量的活钱,城市形象高大上······这样的发展思路太过理想。必须意识到,这样的发展时期已经永远过去了,时代已经改变了。

 

中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果希望以政策特区、房地产拉动、城市化扩张的路子来发展经济的思路已经过时。过去的特区模式曾经取得了成功,但现在的发展阶段已经大为不同,需要有新的发展思路。

雄安概念与“一带一路”概念的凉热 

A股开市之后的第一天,雄安概念火的的一塌糊涂。4月5日A股复市,雄安新区相关概念股集体上演涨停潮,有近40只京津冀股票涨停。

 

而清明节香港假期不调休,4月3日港股开盘,一场A股股市的“雄安概念股”预演上演。作为河北省最大的水泥生产商,金隅股份集合竞价的涨幅是50%,收盘的涨幅是34.67%。

 

引入注意的是,在3月31日,丝绸之路指数领跌,新疆区域振兴、一带一路、福建自贸区指数跌幅居前,“一带一路”概念股全线杀跌,近期持续强势的大主题“一带一路”全军覆灭。

 

目前,还不能说资本市场这两件事之间有直接关系,但它似乎反映出一种市场情绪,认为雄安新区的“千年大计”比一带一路战略更值得期待,更有炒作价值。

 

在安邦智库(ANBOUND)研究团队看来,“千年大计”的炒作肯定不会是“一日游”,雄安新区的发展机会也不会少。是面向国内的“千年大计”概念还充满太多不确定性,不宜炒得太烂。

 

在我们看来,更需要思考的是,一带一路全面滑坡、股价大跌、市场均不看好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中国是否会用雄安新区取代风险日渐上升的一带一路,缩回国内搞投资建设?如果是这样,未来世界将会形势大变。若以十年二十年的长远眼光看,一带一路战略对拓展中国外部发展空间、促进国内经济转型来说,对其重要性不应有所怠慢


雄安崛起对北京影响几何


一旦雄安新区拉开架式来搞建设,整个北方中国的经济格局可能会面临调整,而古老的北京也可能面临前所未有的影响。

 

从目前已有的发展规划来看,雄安可确认的发展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这为我们准确理解雄安提供了一种思考框架——雄安新区的设立与发展,与北京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密切相关。简单来说,未来的北京要大做减法,而雄安则要大做加法。此消彼涨之间,一方面为北京“减肥”(还可能影响天津),同时为河北经济提供新的支撑。

 

未来的疏解力度有多大?北京有多少“非首都功能”要外迁?在北京已经在通州建设城市副中心、向外疏解资源的同时,雄安新区的大手笔显示,中央对外迁的调整仍然是不满意的。

 

从100平方公里的起步区到200平方公里的中期发展区,再到约2000平方公里的远期控制区,需要规模巨大的发展资源来填充,这对北京经济的潜在影响无疑是巨大的。此前网络曾流传一份87家央企名单,称这些央企将会迁到雄安新区。如果此传闻属实或部分属实,不论迁走的是央企总部还是分支机构,都会造成北京市的生产总值减小、税收流失、消费减少、部分服务业凋零的损失。

 

安邦智库(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此前在内部讨论中曾讲过,北京要警惕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如果按照现在的情形发展,今后北京的GDP增长完全有可能落到5%左右。

 

更值得注意的是,北京经济下滑远不只是北京一座城市的事。陈功指出,熟悉区域经济的人都知道,在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北京的位置特殊。在政治、文化和历史上,北京这座有千年建都史的城市,在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中国的核心城市,辽、金、元、明、清、中华民国及当代等七个朝代在此定都。

 

从明朝永乐大帝开始,就对北京与中国的关系,更是赋予了极端重要的定位。在经济上,北京不仅对于华北具有重要意义,也对近年低迷的东北经济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也就是说,北京经济支撑的是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这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很不一样,在东南沿海地区有上海、广东、深圳等一系列城市在支撑,近年杭州、厦门等二线城市也迅速发展起来,而整个华北和东北地区就是一个北京在支撑。

 

在我们看来,北京经济增长下滑的冲击和影响可能被大大低估。在我们看来,现在的北京面临三重打击——央企搬家的压力,商业市场破坏,制造业全盘剥离,仅此三点,北京的经济盘子已经被大大压缩。对于这样的前景,决策高层不能不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