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集邮是一项高雅的集藏活动,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集邮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财力,一定的空闲时间,更需要丰富的知识底蕴作为支撑。伴随着收藏对象的丰富,关于集邮和邮品的各种问题会伴随而来,如不懂装懂或消极对待,就会使自己的集邮水平无法提高,集邮活事业也就会停滞不前。韩愈《师说》中写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
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
。
这句活充分说明了老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意义。在集邮过程中,我们也要不断发现疑难,大胆提问,虚心请教,方能提高邮学水平,争取更大进步。
许多成就斐然的集邮家大多有虚心求教,听取集邮老师点拨而邮识精进、飞跃发展的过程。集邮联名誉会士郭润康先生初集邮时毫无章法,对邮票的版别知识也是一无所知。在五洲药房汉口分店时遇上了林良斐先生,他翻阅了郭润康的邮集,指出了他票杂乱无章,帆船票没有区分伦敦版、北京老版与新版,中山像没有区分双圈与单圈,烈士像人物没有收集齐全。他指点了郭润康区别的方法,全套的枚数以及邮票复品收集的重要性,使郭润康茅塞顿开,“大有胜读十年书之感”。林良斐的引导,成就了后来坚持大众集邮、著述如林的郭润康先生。
集邮联名誉会士赵人龙先生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购买了一些中国早期邮票,还完成了无齿红便士和有齿蓝便士有效的复组全张的研究。回国后,他拜访了自己通信已久而从未谋面的集邮老师张包子俊,并请他观看自己的邮集。张包子俊直率地批评他说:“你能去美国是个大好机会,应该多收集研究中国早期邮票,为何化那么大力气去搞什么英国黑便士、红便士和蓝便士的复组全张?中国集邮者应该重点收集研究中国邮票你的邮集中,红印花加盖邮票为什么仅收集到大字当壹圆为止,小字肆分和当伍分不过50美元
1
枚,为何一枚也不买?你在美期间共花了两千美元买邮票,这笔钱足够买进
3
枚小字当壹圆票了!”张包子俊先生的一番话使赵人龙醍醐灌顶,回味绵长,深感自己入宝山而空手还,悔之已晚。张包老又耐心劝导他说:“不必为此懊悔,你既然已有几十枚红印花加盖有票,就应该以此为基础,花主要力量从事红印花加盖票的收集和研究。王纪泽和陈复祥对红印花票都有精湛的研究,你可以向他们请教和讨论。”张包老不但指出了赵人龙的收集弊端,还指明了他今后研究发展的方向,终于造就了对中国早期邮票特别是红印花邮票研究成果斐然的赵人龙先生。
集邮联会士将军集邮家魏钢先生的《蒙古邮政史》和《中国航空邮政
1920
——
1943
》屡获国内国际大奖。他在谈到邮集成功经验时说道:
“这个邮集的成功,要感谢很多人。首先是常增书先生,他力主我做这个题材。当时境外一位年近九旬的老邮商,压箱底几十年一堆蒙古封,准备转让。常增书先生建议我买下来,我犹豫再三,他力劝我千万不能错过,就这么拿下来了。之后,时任亚洲集邮联主席郑炳贤先生到中国讲课,他说蒙古邮政史是世界上最好的邮政历史题材,支持我选这个题材,在邮集制作过程中又多次提出很多十分宝贵的意见,现在回想都是经典之言。”常增书先生慧眼如炬,积极鼓动;郑炳贤先生的热情鼓励,悉心提携,才使得珍贵的邮集素材不致花落别家,才使得《蒙古邮政史》在邮展中大放异彩。
从以上事例中可以看出,集邮引路人对于个人的成长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他们可以让后来者增广见闻,开阔思路;他们可以为后来者传授邮识、排除疑惑;他们可以让后来者迷途知返,少走弯路。所以,我们集邮者要善于思考,发现疑难,虚心求教,才能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而集邮事业也需要传承,需要发展,在集邮事业上取得成就的集邮先进也大可不必将自己的邮识藏之名山、束之高阁,而应该敞开心扉,对虚心求教的人耐心讲解、悉心指导,这样,我们的集邮整体水平才会不断提高,集邮事业才能不断前进,真正实现从“集邮大国”向“集邮强国”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