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这篇文章主要分享了多则震撼人心的图片故事。包括一张关于医生自救的南极科考照片,一组在海拔 4655 米雪山尖上戍守边疆的官兵的照片,以及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的巨树等身照。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医生在极端环境下的自救手术。
文章中提到了一位医生在南极科考过程中突发阑尾炎,如何在没有医疗援助的情况下自行进行手术,展示了惊人的毅力和勇气。
关键观点2: 雪山顶的边疆官兵的艰苦生活。
文章通过分享一组在海拔 4655 米雪山尖上戍守边疆的官兵的照片,展现了他们面对恶劣环境时的坚韧和毅力。
关键观点3: 全球第二高树种巨树的拍摄故事。
文章介绍了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的巨树等身照的拍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无人机技术解决巨树拍摄的难题,向科考队致敬。
正文
一张好的照片,最重要的不是构图光影,而是其承载的内容,有些照片虽然只看过一眼,但却能在你的脑海中久久挥之不去。你看到过哪些第一眼就感到震撼的图片?一起来看看答主的回答吧
1960 年,战斗民族 27 岁的南极科考队随队外科医生 Leonid Rogozov,也是队中唯一一个医生。忽然有一天发起了高烧,右下腹疼痛的他马上诊断了自己得了阑尾炎 1960 年,帮助远在千里,没有人可以救他,除了他自己。「我一夜没有睡,疼痛如同魔鬼」,他在日记中这样写到 ——「但是我不能放弃」。他周密计划了如何自行做这个手术,并让两个队友做他的助手。科考队队长也在房间内,以防没有医学背景的助手晕倒「他的症状如此的严重,他甚至告知了助手如何给他注射肾上腺激素,并进行人工呼吸。」全麻是不可能的,他仅在腹壁上注射了局部麻醉药品 Novocaine。他一开始计划了使用镜子的反射来获得更好的暴露,但是镜像影响了他对空间的感知,最后他只用触摸来进行寻找解剖位置,没有手套。「出血很多,但是我按部就班,打开腹膜,我不小心损伤了盲肠,必须要修补,我的头越来越昏,每五分钟我就要休息 20-25 秒钟。」「最后我终于找到了该死的阑尾,我看到了尾部黑色的斑点,这意味着再过一天它就可能穿孔了。」(本文节选并由本人翻译于 BBC 杂志文章 The man who cut out his own appendix)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中国,有这样一群 90 后,他们生活在海拔 4655 米的雪山尖上,每日面对的是零下 20℃ 的冰天雪地,以及四周近乎垂直的万丈悬崖,但即使是这样环境,有人却毫无怨言的坚持了 9 年。他们就是来自驻守在海拔 4655 米,被誉为「云中哨所」的詹娘舍哨所戍边官兵。下面这组照片,是央视记者在 2017 年 3 月 12 日拍摄的,这让人对高原官兵所处艰苦环境,印象非常深刻。3 月 12 日,詹娘舍哨所的通信线路突然中断,哨长李玉成紧急带领 4 名官兵对线路进行巡线排查。3 个小时后,四人找到线路断点并进行了维修,但在线路畅通后,一场来势凶猛的大雪阻挡了官兵们返程的道路,考虑到安全问题,四人只能就近避雪。服役 9 年的班长马关敬,正在用压缩饼干补充体力。2 个小时后,雪势有所减退,四人决定返程。但这时路上的积雪已没过了膝盖,致使整个行进过程极为艰难。一路上凛冽的寒风夹杂着冰渣子,打在他们的面罩上,风雪大时连睁眼都非常困难,这时只能靠着有经验的班长马关敬在前带路。本身山路就特别窄,而且部分路段的铁栏杆又损坏掉了,加之积雪又没过了膝盖,完全不知道脚下的情况,只要稍不小心就可能坠入一米外的万丈悬崖。四人从上午 10 时出发,最终于下午 19 点平安返回「云中哨所」。从维修点到哨所,有近 10 公里的山路和 500 米的海拔落差,但这 10 公里,却让四人用去了整整 9 个小时。「请记住他们风雪中的身影,青春无悔,风雪为伴,同样的年华,却是不一样的生活,此刻没有城市的繁华与喧嚣,只有雪山与静默。」中国巨树科考队发布巨树等身照:藏南柏木Ⅰ号,活体高度 101.2 米,为全球第二高树种、亚洲最高树,约 1450 岁。致敬科考队!巨树等身照是排除近大远小的透视干扰,把不能移动的巨树相对清晰真实地带到观众眼前,以实现人物与巨树等比例的对比及体验。2019 年之前,这种拍摄往往需要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时间,随着无人机技术不断提升,通过无人机垂直升降环拍,再加后期数百张照片合成处理,解决了这一难题。据悉,此次综合科考的巨树拍摄了 1500 张到 1700 张素材,才完成了藏南柏木的等身照拍摄,其拍摄精度超过 55 亿像素。
知乎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