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古典音樂
穿梭于古典音乐之中,享受古典音乐的魅力,探讨古典音乐的精髓,爱生活,爱古典音乐,推送优秀的古典音乐文章及视频音乐等!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西安头条  ·  正式启动!就在西安 ·  3 天前  
第一制片人  ·  音乐之夜 | 喜马拉雅之子桑真彭措 ... ·  4 天前  
第一制片人  ·  音乐之夜 | 喜马拉雅之子桑真彭措 ... ·  4 天前  
苏州本地宝  ·  凤凰传奇苏州演唱会来了!连开三天!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古典音樂

俗世巴赫丨他的“世俗性在他那富有生活气息,风格清新的键盘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古典音樂  · 公众号  · 音乐  · 2017-06-01 22:01

正文

提示点击上方蓝字免费关注!每天更新!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文本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古典音樂”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席夫演奏《英国组曲》



浅谈巴赫键盘作品的世俗性

本文以巴赫世俗性键盘音乐为出发点,浅析巴赫键盘作品的风格形成的历史背景对巴赫的影响,从而多层面的展现巴赫世俗性键盘作品贴近社会大众生活、富有深刻哲理的思想。 


巴赫的作品是每个钢琴学习者的必修课程,在巴赫的键盘音乐中,精炼而个性化的主题旋律,和声调性的结构性,规模的宏大以及形式的清新,都被他融入在一起,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世俗性的特点在他那富有生活气息,风格清新的键盘作品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一、巴赫生平简介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于1685年出生在德国的一个小镇,巴赫的家族是个音乐世家,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巴赫从小受音乐的熏陶,展露出了极高的音乐天赋,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小提琴和中提琴。大约14岁的时候,巴赫就读位于吕内堡的名校圣米迦勒学校。在校2年中,他广泛地接触了欧洲文化,此外,除了参与学校的无伴奏合唱团外,他也演奏风琴与大键琴。他在威玛待了7个月,以优秀的键盘演奏者而出名,期间创作的很多管风琴曲如《d小调管风琴托卡塔与赋格曲》、《a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C小调前奏曲与赋格曲》等。1703年8月,他接受了在该教堂的风琴师的职位。柯登时期是巴赫一生中最为高产和未受干扰的时期,这段时间他创作了许多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键盘小曲集》,《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和小提琴,大提琴独奏作品等。作为教会音乐的指挥,他要督导教会乐手,提供礼拜式中的乐曲。在这里他创作了最伟大的宗教作品《马太受难曲》,《约翰受难曲》,《B小调弥撒》和《圣母颂》,宗教剧及大多数的教会清唱剧。1729年他组织了著名的大学音乐社,由职业歌手和学生组成,每周举行音乐会。巴赫的最后一步键盘作品《赋格的艺术》被誉为音乐家们的“哲学著作”,他以音乐思维中的高度逻辑性和结构的严密性来反映音乐所包含的数理与宇宙的和谐之美。巴赫于1750年7月28日在莱比锡逝世。 

阿格里奇演奏巴赫《第二号帕蒂塔》

  

二、巴赫键盘音乐世俗性的来源

所谓“世俗性”就是内容上反映普通人的现实生活的愿望,表示他们的审美趣味和情调,在形式上适合市民的欣赏层次和喜好。在巴洛克时期,宗教兴盛。天主教和新教之间在17世纪上半叶进行的战争对当时的艺术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代表中产阶级的新教和代表封建旧王朝的天主教都在利用巴洛克这种新的艺术为其服务。随着经济政治在17世纪后半叶的稳定,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宗教音乐世俗化的音乐也日益蓬勃发展,而巴赫正好出生于17世纪下半叶,所信仰的是经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他努力地推动宗教改革和新教圣咏,把圣经从希腊文翻译成德文,编写除了德语的圣咏,让更多的市民阶层能够听得懂,使大众了解,宗教音乐离不开人民的生活。新教使巴赫产生了崇高的信念,淳朴的信仰。18世纪启蒙运动在德国蓬勃发展,高举“平等”、“自由”、“博爱”的旗帜,人人平等,提倡个性解放。启蒙主义者强调人性的力量。巴赫曾在莱比锡生活,当时的莱比锡是德国启蒙运动的中心。所以可以说,启蒙运动也给予巴赫深刻影响。巴赫在音乐思想上的高度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都与启蒙思想有一定联系。 

巴赫生性纯真、善良、诚挚,谦卑,他以特有的自省方式探索人生真实的意义,这一特征也同时体现在了他所创作音乐的世俗性。巴赫的作品不仅是宗教性,他的作品也深深扎根于德国传统民间音乐和各地民间音乐。古钢琴组曲及《平均律键盘曲集》充分体现了他那风格清新、富有生活气息的音乐风格,他用严密工整的外部形式来表现丰富的内心世界。在巴赫的音乐中暗含着浓厚的人情味和一种新的人文主义精神,充满了对人间和平的祈求和对安居乐业的渴望,他用音乐直接表达对世界、对人生的理解。 

席夫演奏《法国组曲》

  

三、巴赫世俗性键盘作品的简要分析(以《法国组曲》为例) 

“组曲”一词在当时的意思是通过由相同音调、且常为相关的主题材料而组成的一组舞曲。组曲是最能体现巴赫键盘音乐里世俗性和民间性的作品。巴赫广泛地吸收同时代作曲家的组曲的模式,创造性的处理这一体裁,将组曲这种形式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法国组曲》写于1722年-1725年,巴赫曾以当时的习惯称为“羽管键琴组曲”,而标题“法国组曲”是后来才加上去的,之所以叫“法国组曲”是因为沿用法国风格。和英国组曲不同的是,法国组曲没有前奏曲,因而相对来说篇幅较短小。这六首作品流露出来的是含蓄克制的“天伦之乐”。组曲基本上是按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的形式而写的,中间插入一些其他的舞曲,这些都是各国民间世俗性舞曲的精华。 

阿勒芒德起源于德国,为二声部复调,是一种中速二拍子舞曲,严肃、从容而方整,步伐简单沉重。库朗特是一种中速三拍子舞曲,法语原意为奔跑。西班牙的萨拉班德是一种慢速的三拍子,由于曲风叫沉重,听起来带有悲伤之感。吉格舞曲来自英国,是一种活泼的6/8拍子的舞曲。在萨拉班德和吉格之间,常加入不同数目的舞曲,如波罗乃兹、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布雷舞曲等等,这些轻巧的农民舞曲给较为呆板的舞曲加入了清新的乡土气息,让人感觉庄严而不失可爱。巴赫运用了古老的组曲形式采用简炼、生动、朴实、深刻的音乐语言创作出了这些世俗性的、富于创意的舞曲。 

其实虽然名为法国组曲,从德国的阿勒曼德、法国的库朗特、西班牙的萨拉班德、英国的吉格,都显示出了巴赫善于吸收各国音乐精髓的能力。实际上这也是巴赫在音乐创作上的一大特点。虽然巴赫一生从未离开德国,在一地定居下来就过着几乎足不出户的生活,但在创作上绝不像他在生活上那么单调和保守。巴赫总是孜孜不倦地从当时以及过去的欧洲各地出色的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音乐要素融合进自己的音乐当中。 


结论 

巴赫是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音乐之大成的最伟大的作曲家,被尊为近代“音乐之父”。他的作品既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严密,又具有内在的哲理性,深刻隽永。他笃信宗教,创作多用宗教素材和音响作为构思核心,但又具有世俗的情感和革新的精神;多用复调手法进行创作,但各声部又以主调音乐和大小调为主。巴赫是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浑然溶为一体的开山大师。他萃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通过对巴赫键盘作品世俗性的简析,我们了解到巴赫的键盘作品贴近大众、亲近生活,富有个性的世俗的一面。 



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如侵权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