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首席商业评论
《长江商业评论》(Cheung Kong Business Review,简称CKBR)是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商业评论。我们尊崇“跨界、互联、共享”的互联网精神,并以此作为价值准则,努力为新兴中产阶级提供符合当代发展趋势的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经济参考报  ·  青海玛多县发生5.5级地震 ·  4 天前  
寻瑕记  ·  5077亿融资盘的凝视 ·  6 天前  
寻瑕记  ·  5077亿融资盘的凝视 ·  6 天前  
华尔街见闻  ·  段永平浙大交流1700字精华版(附2万字全文)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首席商业评论

“关闭了朋友圈,我亏了100万”

首席商业评论  · 公众号  · 财经  · 2017-09-08 12:03

正文


作者:维小维    

来源: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1


如今的朋友圈,早已改名为陌生人圈。


百草丛生,微商遍野。少看一会,真正朋友的信息就会被铺天盖地的广告和谐掉了。

 

经常遇到的情况是,发了一个朋友圈,点赞的都是微商。


真的朋友升迁了、跳槽了、结婚了、生子了,你懵然无知地问:啥时候的好事啊?他反问一句,你没看我朋友圈吗?

 


是的,这就是这个互联网社交时代的变化——朋友圈是需要打理的。

 

用得好,它就是一张你的身份名片。


用得不好,那就是上厕所时一个手动消除小红点的强迫症而已。


2


我最近跟一个游戏公司的创始人吃饭,听他讲了一个惨痛的教训。


因为这个创始人做技术出身,不善交际,平时忙得连饭都吃不上;


加上有点心高气傲,看不惯朋友圈里其他营销人吹嘘自己的公司,于是干脆就把朋友圈关掉了。

 

关掉的之后的某一天,他的程序员告诉他:老板,我听说市场上有一个竞品快要上市了!


只凭着一个人的提醒,他并没感觉到这个竞品的威胁有多大,依旧我行我素,根本没有考虑把项目提速。

 


两个月后,他团队制作的游戏准备推向市场的时候,竞品早就已经铺天盖地都是了,连抄袭的作品都已经问世了。


他的程序员说,你没发现朋友圈早就被这款游戏刷屏了吗?

 

他愕然了,对哦!朋友圈,他早就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当他再打开朋友圈的时候发现,

 

大概两个月前,已经有游戏圈的朋友提及最近玩了一款竞品游戏的初级版本。

 

大概1个月前,一个去了腾讯的前同事说在测试一款类似的游戏。

 

大概半个月前,好些目前就职在竞品公司的员工,也都是他的前同事,都转发了一些这个竞品的公关稿。

 

其实,只要他嗅觉敏锐一点,多点留意朋友圈里的动向,早就会放下傲慢自我的态度,运筹帷幄提前安排自己的游戏上线。

 

结果,因为已经输了先发优势,他只能再花了3个月重新把游戏升级改版,才得以把游戏卖出去。

 

而那3个月的人员研发成本,他支付了100万。


3


老好人错在哪儿了?

 

这位创始人关闭朋友圈的原因代表了大部分关圈人的心声——秀炫晒和广告有什么好看的,再见!

 

说再见有什么难的?难的是看透朋友圈的本质。

 


朋友圈无非就是个信息圈,但凡信息,都是需要筛选提炼的。


一刀切关闭它,那是高冷;一条不漏,雨露均沾那是闲得慌。

 

那该怎样提炼出对自己有意义的信息呢?比较有效的方法,是按“150定律”做出选择——英国牛津大学的人类学家邓巴(Robin Dunbar)提出“150定律”,即邓巴定律。该定律根据猿猴的智力与社交网络推断出:人类智力将允许人类拥有稳定社交网络的人数是 148 人,四舍五入大约是150人。

 

只筛选出对你最有意义的150人,其余都选择“不看他的朋友圈”。


这才是具备战略高度的懒惰,也是具备高冷姿态的勤奋。


4


朋友圈除了是信息圈,还是个人名片圈。

 

资深人力资源总监Amy跟我说过一句至理名言:什么背景调查,都是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入手的。

 

Amy曾经在科锐等国内优秀猎头公司做过,后来也在企业做HRD,深谙背景调查的重要性。

她跟我分享了一次用朋友圈做候选人背景调查的经验。

 

那是一个行政经理的岗位。她翻看了候选人的朋友圈:以生活为主,观点不多。对公司活动做了蛮多的转发。


证明这个人过往以执行为主,思考较少,但对公司也比较忠诚。


在一个帖子的点赞里,Amy发现了自己一个熟人的身影。这下好了,可以通过熟人了解一下她的为人处世。

 


听完,我深深觉得,朋友圈实在是一个个人名片,一定要慎重对待。

还有就是,做HR的都是福尔摩斯。

 

这个福尔摩斯还跟我说过:看一个人的朋友圈,基本就知道他拿多少工资。

这么神?!


我认真地把朋友圈浏览了一遍,发现的确如此:

 

执行层的人:朋友圈都是大写的情绪,哀伤的高兴的愤怒的甜蜜的……


管理层的人:朋友圈情绪很克制,只有生活的日常。没有议论文,只有记叙文。


高管层或者创业者:没有情绪,只有观点;如果没有观点,就是自家的广告。

 

从一个人的朋友圈,就能知道ta的思维高度,ta的总结能力,ta到底花了多少心思打造自己的社交名片。


我最近认真观察了微信里那些真正赚大钱的人。


他们或者是一张口就能一个月卖1000万的营销大咖,或者是从零开始打下江山的企业创始人,或者是掌管几十亿的基金大佬,他们是这样打造自己的朋友圈的:

 

▷   原创比例高,转发文章,都要带原创一句话;

▷  每条都有观点,偶有情绪;

▷  倾向于分享观点、认知和经验;

▷  看他的朋友圈,就知道他是做什么的,让人印象深刻。


作者:维小维,前世界500强管理层,混迹创投圈的智慧女子,有料的职场妈妈。专注解构人生迷思,贡献最接地气的深度干货。公众号“维小维生素”(ID:Weixiaowei6)


- END -


长江商业评论联系方式:

投稿及内容合作|[email protected]

广告及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