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观点总结
文章描述了华电人在湖北监利市龚场镇和分盐镇建设3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的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介绍了王瑞明在山西文水光伏项目的经历和信念。
关键观点总结
关键观点1: 湖北监利光伏电站项目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项目涉及土地流转问题,涉及多个镇、村和鱼塘。马锃曌团队通过深入农户、宣传政策、解决难题,成功推进项目建设。
关键观点2: 马锃曌的工作方法和精神
马锃曌带领团队发扬“三千”精神,通过走村串户、白天走访、晚上电话沟通等方式,解决土地交付问题。他绘制土地交付“作战图”,确保问题解决到位。
关键观点3: 王瑞明在山西文水光伏项目的经历和信念
王瑞明作为项目负责人,面临项目人员力量、政府部门支持、合规性手续等问题。他坚定信念,通过沟通学习,成功落实项目建设容量地块。
正文
项目前期工作
是挑战、是考验
不啻一场攻坚硬仗
华电人凭借过硬的思想和作风
创新奋进、奋勇争先
一次次攻坚克难、勇毅担当
用实际行动践行
“奉献清洁能源 创造美好生活”
的使命担当
湖北监利自古以来素有“鱼乡粮仓”的美誉,但多年前谁又曾想到能在这万亩荷塘之上搭建起那一片片威武的集中式光伏阵列,并与洪湖岸边的万顷良田那金色的麦浪遥相呼应,浑然天成形成一道亮丽丰饶的壮观景象。
2023年4月,土生土长的“湖北伢”马锃曌受命奔赴作为华电湖北区域绿色能源建设一线的湖北华电监利市龚场镇和分盐镇300MW渔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
不同于火电项目,新能源项目建设各有各的难,马锃曌负责的龚场分盐项目难在土地流转,该项目涉及5000多亩土地,2个镇,6个村1个集体,约100多口鱼塘,上百户渔民。马锃曌带领团队多次与镇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会商协调,但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马锃曌和他的团队走出办公室,卷起裤腿,开始走村串户,发扬“三千”精神,千言万语“送政策”,千辛万苦“拉距离”,千方百计“解难题”。白天走访,收集汇总意见建议。有的不在家他们就去田间地头找人,在地里给村民讲解新政策。晚上回驻地给外出户一次又一次的打电话做工作。为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他和他的团队连续四个月无休,吃住项目现场,逐户摸排分析,主动协助政府妥善解决群众各项诉求。
为加快工作进度,他绘制了土地交付“作战图”,为每块鱼塘插上标记,标注塘主相关信息及未流转的原因,对症下药、靶向施策,确保堵点问题真正解决到位。2024年6月,听闻因为暴雨天气可能导致鱼塘出现淹没、崩塘的情况后,他积极组织机械抽排光伏场区积水,同时和镇村干部、村民一同将出逃鱼、虾等抓回,将强降雨带来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从田间地头走进村民心头,他逐渐让当地政府和村民发自内心地接受渔光互补、接受华电。从项目规划初期到到送电至千家万户,马锃曌和他的团队仅用4个月实现从开工到首次并网一次成功,实现土地交付约5000亩,打通堵点工作成效明显。
“好不容易获得的指标,再难也要干下来,有信念才有成功的可能。”
王瑞明是华新山西文水光伏项目的负责人。文水光伏项目于2022年12月29日取得建设指标后,他积极响应公司项目建设号召,主动请缨,投身文水项目建设。新的工作领域和生活环境让他压力倍增。如何增强项目人员力量、如何获取政府部门支持、如何办好合规性手续、如何完成项目指标……这些问题成为他日思夜想的难题,一时间各项问题如“大山”般压在了他的肩上。
“之前已经有二十多家企业考察过文水县,在排查过图斑后,全都放弃了!”
“虽然资源有限,但这个项目做成了就是当地第一座新能源电站,华电在当地的品牌影响力也会大大提升。”王瑞明坚定而又执着。
他迎难而上,白天与各级政府部门沟通,争取得到支持,晚上组织项目人员学习新能源建设相关知识、研究合规性手续相关政策,提高人员业务能力,积极推进项目工作进度。
政府部门的人说,“能帮你看的图都看了,确实不行。”
“这个村不行,就换一个,一个村不行,就两个,一点一点的找,地总会有的。”坚定的信念一直支撑着他的行动。
自2022年12月29日取得指标,通过全县土地摸排,与县政府签订用地范围增补协议,历时12个月,终于将项目建设容量地块全部落实完毕。
目前该项目已并网在即,项目部全员也被他精神鼓舞着。他说“做个有信念的人,人生才有奔头!”
————
/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