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募格学术
募格学术提供科研工作者关心的各类学术与生活相关资讯与信息,帮助科研工作者更好的发表英文学术文章,助力于中国学术之崛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募格学术  ·  官方支持!学院拟更名大学 ·  3 天前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周日讲座丨文献综述如何找GAP?三大类型和三种写法 ·  3 天前  
国际新闻界  ·  刘海龙:为什么要看纸质版杂志? ·  6 天前  
PaperWeekly  ·  多模态大模型,杀疯了!!! ·  1 周前  
微算云平台  ·  预存高至30%增值,科研双11超级重磅加码, ... ·  1 周前  
微算云平台  ·  预存高至30%增值,科研双11超级重磅加码, ...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募格学术

学术版中国合伙人:清华最牛宿舍 一屋走出三位院士

募格学术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7-07 11:00

正文

本文转自青年史学家,内容源自清华研读间

大学宿舍哪家强?清华2号楼王中王!


2号楼474房间当年的三位室友如今全部当选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当年,他们曾经如何合作发表论文,如何在楼下踢球打破窗户,又如何一起下围棋、打桥牌、给班里同学编章回小说?


我们带你走近“474三虎”……


12月7日,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清华大学共有4位教授和7位校友顺利当选。


在这7位校友之中,有一位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是倪晋仁,他曾于1982年至1989年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陆续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在工作于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随着倪晋仁的当选,清华史上学术最牛宿舍也就此诞生——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从清华大学2号楼474宿舍走出的三位“治河专家”如今全部成为了院士。其中,现任青海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的王光谦于200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的胡春宏于201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三虎居”的传奇佳话

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三个人都出生于1962年,本科也都就读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现武汉大学)。1982年本科毕业后,他们又同时来到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或许是机缘巧合,他们仨又同时住进了一间宿舍——清华大学2号楼474寝室。三个人性格虽然各不相同,但是相处非常和睦,关系特别融洽。无论是专业上的学术交流,还是生活中的聊天说地,他们都无话不谈;一起踢球、一起下围棋,一起打桥牌,他们甚至还会在宿舍里一起以班里同学为原型编写章回小说。


建于1954年的老2号楼宿舍,是新中国成立后清华大学新建的一批学生宿舍。采用西式的公寓式格局以及中式歇山顶,外立面与清华早期建筑风格一致。数代清华学子都在这里居住、学习,今天它依然作为研究生宿舍使用。


据王光谦回忆,倪晋仁那时曾经画了一幅画,是三只老虎,画贴在474房间的门上,题名为“三虎居”。


三十多年一晃而过,当年的“474三虎”早已经到了不同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都成为了领域中的专家栋梁。


“几乎所有导师都在带我们”

2011年清华大学百年校庆时,王光谦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回忆自己的学生时代,“当时清华的师资力量非常强,名师如云,百花齐放,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国际顶尖的学术权威……真是佩服那些权威,感觉自己跟他们相比就是无比渺小的沙粒。”


张仁、费祥俊、钱宁、夏震寰、黄万里、惠遇甲(以姓氏笔画为序),他们都是当时清华水利系的老师,其中任何一位的名号在中国水利科学界都是响当当。




上世纪80年代的泥沙实验室,如今依旧是这样的面貌。在这里诞生的重大研究成果为国家重大水利工程提供了理论支撑。


把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硕士和博士期间的导师加起来,正好能把这6位大师算全了。


2号楼4层有个大露台,距离474房间特别近,茶余饭后,他们三个人喜欢到露台上去聊聊天,什么都交流。尤其是在谁去找完导师之后,就一定会回来和其他两个人分享导师提到的观点。


“因为老师有时候说的和我们想象得不一样啊,所以更要回来交流了。”王光谦对这一段经历印象极深,也常怀感恩,“比如黄老师(作者注:黄万里教授)对三峡有看法,觉得很多人都错了,那我们回来肯定要聊一聊;又比如夏老师(作者注:夏震寰教授)跟我说了什么,我们也会交流、商量。这样就感觉,几乎是所有的导师都在带着我们。”


“474三虎”的硕士、博士论文题目与指导老师


“不要在杂志缝里找题目”


硕士毕业后,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三个人都进入了夏震寰老师门下攻读博士学位。夏先生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学院,此后又赴英国、美国和苏联深造,长期从事水力学、流体力及泥沙运动力学的教学和科学研究,是这个学科的泰斗级权威。


1981年夏震寰教授在书房


夏先生当时告诫这三个学生,科研问题的选择必须要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不要在杂志缝里找题目”。


由于“474三虎”的具体研究方向并不相同,所以他们读的书也不相同,读完之后互相一交流,就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再通过深入的交流讨论,一个研究问题有时就解决了。


在学生年代,王光谦、胡春宏和倪晋仁就经常进行学术合作。通过文献检索 ,我们可以发现,“474三虎”在研究生期间,就合作发表了一些学术论文,比如倪晋仁和王光谦在Journal of Hydraulic Engineering发表了《Vertical Sediment Distribution》,随后又合作在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发表《Kinetic Theory for Particle Concentration Distribution in Two‐Phase Flow》一文,而胡春宏和倪晋仁的《矩形明槽中断面紊流流速分布规律的初步研究》一文则在1988年发表在《水利水运科学研究》上。


“474三虎“在论文选题上有很多自己的想法,导师给的题目都是经典泥沙问题,通过实验研究优化泥沙理论中的相应曲线关系,他们觉得挑战不大,因此和导师们进一步沟通,自己查文献,找到了用动理学理论研究两相流问题的方向。用王光谦的话说,“我们三个自己干,也不是百分之百听导师的 。”


“室友是一生中最好的伙伴”

回忆起学生年代的故事,王光谦总是非常高兴,言语中都洋溢着激情。


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清华都曾有着下午4点半开始强制锻炼的传统。80年代,每天下午,“474三虎”都会在宿舍楼下踢足球。“也不去专业的场地,就在2号楼楼下踢,动不动就把人家的窗户踢破了,然后就要掏钱赔,赔了好多块窗户。”电话采访中,王光谦边说边情不自禁地哈哈大笑。

比邻老2号楼的西大操场如今依旧是清华学子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场所。


比邻老2号楼的西大操场如今依旧是清华学子体育锻炼最重要的场所


那时候大学生的集体活动都组织得很好,比较风靡的两项是“下围棋”和“打桥牌”。除此之外,“474三虎”还喜欢在宿舍里面给班里同学“编章回小说”,一开始,可能是倪晋仁发起的,而后大家都编,互相编,编完了给班里同学讲,讲得津津有味。


三个人的性格并不完全相同,“各有各的长处,也各有各的毛病”,但是他们特别团结,总是能做到取长补短


说起给在校生的建议,王光谦希望大家一定要珍惜和室友的友谊,“室友是一生中最好的伙伴”,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



附:三位院士简历



王光谦,1962年4月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工程专业;1982年至1989年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专业硕士生、博士生;1989年至1992年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博士后。


现为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水利水电工程系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学部主任。曾任清华大学水沙科学与水利水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3年7月出任青海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泥沙学科与江河治理,开展了水沙两相流基本理论、流域水沙过程模拟及工程应用等方面研究。建立了水沙两相流的动力学模型,得出泥沙颗粒浓度分布及速度分布公式,揭示了泥沙颗粒运动与清水湍流的不同特性。研究成果为解决黄河治理及长江三峡工程泥沙问题发挥了作用。承担“复杂条件下坝堤溃决机理与风险调控理论”973项目,研究成果应用于汶川地震堰塞湖除险中。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奖励3项。发表论文240余篇,出版专著5部。



胡春宏,1962年4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治河系,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电工程系陆续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年至今,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泥沙研究所工作,现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曾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国际合作项目、各类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专著5本,撰写研究报告50余份。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次,水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一次,二等奖三次,三等奖一次,1998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6年获钱宁泥沙科学奖。


主要从事泥沙运动规律和江河治理方面的科研工作,研究方向为泥沙运动基本理论,河道河口演变与整治、水库泥沙、工程泥沙、泥沙物理模型与数学模型技术等。在长江三峡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三门峡工程、黄河下游河道与河口、渭河下游、官厅水库、塔里木河干流等工程项目中的泥沙治理方面取得了多项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




倪晋仁,1962年8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治河工程系,1985年和1989年在清华大学水利工程系水力学及河流海岸动力学专业分别获硕士和博士学位,1989至1991年在北京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工作。


曾在日本北海道大学土木工程系、牛津大学工程力学系作为访问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1992年起在北京大学任教授。199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15年12月,增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北京大学环境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中青年人才专项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欧盟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30余项科技项目。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在SCI收录的国际杂志发表论文150余篇,被SCI他引2000余次、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他引6000余次。出版专著5部,译著1部,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项。


曾获国际泥沙研究中心钱宁泥沙科学奖、第41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和FIRI特别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中国水利学会优秀青年科技奖等。指导博士生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征稿启事

「募格学术」现正式向粉丝们公开征稿!内容须原创首发,与科研相关,一经采用,会奉上丰厚稿酬,详情请戳


热门图文TOP5

1、85后女博士连续在《细胞》《自然》发文,可你知道她每天工作几小时吗

2、复旦博士生自述:一枚贫困生的十年

3、从哈佛 1000 多页的课程名单里, 我看到了何谓“大学”

4、80年后回望西南联大:我们为什么怀念它?

5、美国最年轻华人院士庄小威:34岁成哈佛双聘教授 半年发10篇SCI

·END·

募格学术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mugexues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