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脏的形态和大小个体差异较大,通过影像检查确定其大小有时较为困难;儿童脾脏大小可通过公式标识:L=5.7+0.31A,L为脾脏长轴,用厘米为单位,A为年龄,青春期脾脏的重量和大小可达最大限度。正常成人脾脏平均重量150g,但与体重略微有关,随着年龄增加,可以略有缩小。脾脏增大可以粗略分为轻度(<500g)、中度(500-1000g)、重度(>1000g),其增大不一定都很明显,中度以上增大的脾脏较易判断。均匀性增大影像长度、宽度和厚度,而不均匀增大可能仅影像1-2个径线,分析时应加以注意。
成年人脾脏长度为10-12cm,宽6-8cm,厚3-4cm。CT判断脾脏有无增大,粗略的方法是运用脾周肋单元,正常脾脏为5个一下肋单元,即2个肋骨和3个肋间隙,或3个肋骨和2个肋间隙,大于5个肋单元视为脾脏增大。由于脾脏的长轴和扫描线可不相互平行,故肋单元小于5个,但脾脏下缘超过肝脏下缘也应认为是脾肿大,上述标准仅考虑到宽度,如同时注意厚度改变,判断准确性可相应提高。
引起脾脏增大的原因很多,出现的症状和体征不尽相同,主要表现为贫血、发热、乏力、消瘦、紫癜等。
常见病因
一、感染性病变:可引起脾脏非特异性增大,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巨细胞病毒感染及寄生虫病变(如疟疾、血吸虫病)、肉芽肿性病变(如结、组织胞浆菌病、结节病等),它们在急性期可引起脾脏增大,在愈合期脾脏可以正常大小,但在脾实质内有时可见针尖样大小钙化灶,这种表现在我国以结核感染后遗症较多见,艾滋病也可引起脾脏增大,可能与巨细胞病毒、Kaposis肉瘤及其他分枝杆菌感染有关。
二、血液系统病变:特别是骨髓增生性病变,包括慢性髓细胞性白血病、霍奇金病弥漫性浸润、真性红细胞增多症、骨髓纤维化、骨髓外化生等,其他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自生免疫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也可引起脾脏均匀性增大。异合型镰状细胞贫血患者脾脏增大常伴有反复梗死和血肿,最终导致脾脏的自截或萎缩。CT表现视病期而异,早期增大伴梗死,终末期缩小伴钙化。
三、充血性脾肿大:进行性肝硬化伴门静脉高压或脾静脉梗死和血栓形成,可使脾脏增大,CT除了发现脾肿大以外,还能发现肝硬化、门脉高压等征象,动态增强有助于了解脾静脉有无阻塞或血栓形成。
四、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导致脾脏增大,此外代谢性病变如Gaucher病、糖尿病、Niemann-Pick病也可导致脾脏增大。
后记:脾脏增大为临床常见疾病,病因繁多,诊断需要关注脾脏各个径线才能准确判断,并结合临床综合考虑,查找真实病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