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一直很讲究一个“度”,常说的过犹不及就是这个意思,多了少了都不好。
万事须讲“度”,率性而为不可取,急于求成事不成,心慌难择路,欲速则不达。过分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是为“度”。
话不说满,把握分寸。
《菜根谭》中说:
使人有面前之誉,不若使其无背后之毁;使人有乍交之欢,不若使其无久处之厌。
在说话上,这告诉我们要懂得一些门道、把握一种分寸,才能做到初见让人喜欢,长久不让人讨厌。
许诺宜慎: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饭不可吃太撑,弓不可拉太紧。同样,话不可说得太满。
老子说:“轻诺必寡信。”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缺乏信用。
话说七分满,是一种谦虚的人生哲学。
一个人做出承诺的态度,正反映着他的自信。绝对的承诺并不等于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反而懂得谦卑,不会把话说得太满。
会说话包含两层含义:不该说话时不说,该说话时好好说。
《礼记》中说:“君子约言,小人先言。”
君子谨慎说话,小人妄言妄语。谨慎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修养;如果没有把握,不说最好。
在别人问起或事到临头而不得不说时,措辞就一定要谨慎,这样才能不误人。当时和事后,人们也会觉得你是个靠谱、值得信任的人。
话不说满,可以攻,可以守,这才是成功的做人之道。
责人宜宽:良言暖人心,恶语透骨寒。
古人云:
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
了解一个人也不要把话说尽,对朋友也是有的应该说,有的不应该说;责备别人不要太苛刻,言语尖刻会让别人敬而远之。
《增广贤文》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我们说话要懂得给别人留面子,同样也是给自己留面子。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可能无意间的一句话,就会伤害了别人,而自己却全然不知。
对同样的一件事、同一个人、同样的做法,用不同的话、不同的语气说出来就有不同的效果。
要少说甚至不说伤害人的话,多说暖人心窝子、对人有益的话。这是一种善良,也是一种慈悲,还是处世的良方和增进感情的秘方。
事不做绝,留有余地。
莫言在《檀香刑》里写道: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凡事总要稍留欠缺,才能持恒。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人的一生几十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世事多变,人世间的事正如杜甫诗云: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所谓“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世事难料,什么事都会发生变化,人情世故复杂微妙,如果把事情做绝了,就等于堵了自己的后路,一旦事情发生了变化,就没有回旋的余地。
“人情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与人相处要留有余地,凡事不可做绝,这样以后不管在什么样的场合相见都不会尴尬,不会难堪。
国画大师张大千曾经画了一幅名为《绿柳鸣蝉图》的画,画上是一只大蝉俯趴在柳枝上,蝉头朝下,做欲飞状。
有一天,齐白石见了这幅画,对张大千说:“大千先生此画极为传神。不过,我以前画蝉,曾向一位农民请教,据他说蝉的头都是朝上的,极少有朝下的情况。当然,这也只是那个农民的一面之词,我也没亲自看过,也不一定对。”
张大千听后,趁着去青城山写生的机会,跑到屋外仔细观察,发现树上的蝉果然都是头朝上的。回来后,他把自己的观察告诉了齐白石,齐白石神秘地一笑,对他说:“我也观察过!”
张大千此时才恍然大悟,原来齐白石早就知道自己错了,只是怕自己丢面子,才假称这是从一个农民口中听到的。从此,张大千对齐白石更加敬佩了。
有道是“树要皮,人要脸”,古人有“士可杀而不可辱”之谓。
因此,我们在遇事待人时,应该谨记一条原则:别让人下不了台阶!
饶人只须一条路,伤人只须一堵墙。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得饶人处且饶人。
难得糊涂:看破不说破,看透不点透。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其实,“给他人留面子”,是一个人善良本性的一种体现,也是一个人智慧才识的一种彰显。
茫茫人海,相遇是缘,相识是份,相知是一种缘份。
我们应该不让别人为难,不让自己为难,让别人活得轻松,让自己活得自在。尊重别人,给别人留面子,其实也是给自己留余地。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