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产网络舆情和危机管理专业有用的观点!
文丨燕博士
文章是对2024年的回顾和总结,全文7000字,有点长,可以跳着看。提纲如下:一、青岛路虎女司机打人事件,是个典型的爆发性情绪事件二、个体情绪引爆的突发危机和极端事件,正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难点三、情绪爆发性危机事件背后,是中国网民大规模的分裂和分流四、中国网络舆情的背后,是全球网络空间情绪的历史性转向
时间过得很快,又到岁末年初盘点的时间了。时间飞速前进,每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充满感伤和留恋。
马克思说,“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人们的感伤,也是因为时间的流逝。童年和故乡,青春和容颜,“朱颜辞镜花辞树”,美好的东西快速隐入历史,人们感到无力。今天很多形式的内卷和焦虑,归根结底,是因为时间带来的心理压力。
但时间是被建构出来的,不是时间本来的样子。时钟重新定义了时间和这个世界。
人类发明了时钟之后,时钟就成为了第二个上帝,成为人类自己制造、却最终异化人类自身的神灵。时间不再是自然的了,而是变成了催命的“滴答滴答”声音。亘古不变的宇宙时间,变成了身边的“滴答”声,成为催人奋进的秒针和时针,并且一步步地走向生命的未来终点,也成为镌刻进人类基因的时间恐慌和生命恐惧。
在人类没有发明钟表之前,人们结绳记事,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离家到京城,中举再去赴任,或者遭贬谪去流放,路途常常数月乃至数年,中间写下无数诗作。伟大和隽永,也因此诞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当时的世界,只有一个时针,那就是头顶的月亮。在中秋,在春节,人们举头望月,遥寄相思,而不是像今天这样,人们只是低头,看腕表、看手机。那时一切节奏都很慢。
所以,最好忘记时间,放下时间。一切追随内心。专注于自己手头的事情。时针一圈又一圈,如同螺旋桨一样,驱散了岁月如尘。但是多少人并未起飞,只是内心的时间焦虑,如同螺旋桨一样高速旋转,徒增焦虑,身边的风景,却视而不见。惟有专心和专注,才能带来内心的安宁和幸福。
淡化时间,也是一种反向驯服时钟算法的方式。
新年和大家共勉。愿大家阅读愉快!
--------------正文--------------
总结2024年的网络舆情,会发现这一年的网络舆情,出现了两个类型。尤其是第二种类型,以前也都发生过,但是不像2024年这么明显、这么典型。
第一个类型是传统类型的舆情,比如由于地方领导干部的言行问题、政策问题等引发的网民不满。这样的舆情还可以从社会治理的反思、领导干部提升舆情素养、上级部门对于责任主体进行问责等方面进行舆论引导,从而实现舆情的软着陆;
第二个类型是极端个体的舆情,是某个个体的情绪突然爆发,出现报复社会、攻击人群事件,引爆了群体情绪,从而爆发突发危机事件。这个类型的舆情事件,和社会治理、公权力是否滥用几乎没有多少明显的关联,却给网络治理带来了严重的挑战。并且这种舆情特别难以进行舆论引导,也给网络留下不少阴谋论,或者灰色的标签。
比如2024年6月之后出现的几起极端事件和报复社会事件,以及山东路虎女司机暴打退伍军人等,都属于此类事件。
一、青岛路虎女司机打人事件,是个典型的爆发性情绪事件
所谓爆发性情绪事件,是指个体由于各种原因,突然情绪爆发,实施了攻击对方、激情犯罪、报复社会等极端行为,危机事件爆发,从而一举成为突发性、轰动性的事件。
比如发生在青岛的路虎女司机暴打退伍军人的事件,就是由于交通问题引发路怒症,女司机突然情绪爆发,现场就对于退伍军人进行了攻击,连续击打对方面部几十个巴掌。由于被拍下来并放上网,相当于进行了网络直播,结果一举引爆了整个网络的愤怒情绪。突发危机事件就这样爆发了。
问题在于,这个事件的爆发,完全是偶然的、随机的、个人化的,和地方治理、公权力等传统舆情的引爆因素,几乎毫无关联。但是却就此引爆了网络愤怒情绪,成为地方重大网络舆情,地方就要紧急行动起来,进行舆情的应对和舆论的引导。
就是说,个体引爆的舆情事件,地方往往就此躺枪,但是即便深受重创,但是还要起身勉力应对舆情,结果还可能引爆次生舆情。
青岛已经在最短的时间内进行了处理,对于女司机进行了拘留和罚款,而且在法律的范围之内,也只能如此了,但是网民却怒不可遏,认为处罚太轻,由此出现谣言,说女司机在地方有人、有背景、被包庇;青岛地方无奈,又给出了一份情真意切的“长篇告白”式的通报,结果又被认为为女司机辩护,又遭遇了网民的一波猛烈抨击。
结果,传统的应对办法已经使尽,但是网民群体情绪依然气鼓鼓地膨胀在网络中,形成一种僵局。这种愤怒才是个问题,会化作对于地方营商环境、城市形象等方面的灰色印记、刻板印象。
二、个体情绪引爆的突发危机和极端事件,正成为网络治理的重点难点
我们如果用这样的视角,来观察今年几起极端事件,也会形成这样的观点,那就是在某种压力之下,个体情绪爆发,然后引爆网民群体情绪和社会大众舆论,终于成为城市的重大突发危机事件,也成为影响营商环境、城市声誉形象的重大风险事件。
有的会成为地方百姓的群体记忆,成为城市记忆,然后通过文字流传,进入史册,成为历史事件。
2024年的几起严重的极端事件,包括攻击外国人、报复社会的事件,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他们针对的目标不再是传统的具体对象,而仅仅是想象中的群体,比如仇美仇日情绪的针对目标,希望宣泄更大的恶意,造成最大的社会影响。
在类似的极端事件中,地方不再主要是这种极端攻击的对象,也不是因为地方政府的错误所引发,但是,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面对这种突发的危机,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应对,这种应对不再是对于错误政策的挽回,也不再是通过反思和问责相关负责人来安抚大众情绪、获得社会谅解,而仅仅是为了完成自己治理的职责,尽快恢复社会秩序,还社会人心一个安宁。
从舆情的角度看,中国的突发危机形式正在改变。传统的舆情,比如群体式的危机、地方的不当政策、领导干部的不当言行导致的危机慢慢减少,或者影响力在降低;“独狼式”的危机,比如个体制造的、仅仅是宣泄愤怒情绪的危机,开始增多,并且影响力在变大。
换言之,多年前在西方社会出现的“独狼”现象,也就是个体制造的危害社会的事件,慢慢出现较多的迹象。类似个体引爆的事件,正在慢慢取代过去的传统舆情,成为网络空间治理、地方舆情应对和舆论引导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在2024年,中国社会的一个显著现象是,网络出现了两个舆情战场:
一个是传统舆情的战场,由于干部言行和政策等方面问题,地方政府需要问责负责人,安抚民心,挽回和重建公信力;
一个是个体情绪引爆突发危机的战场,和地方政府并无重要关联,但是政府需要担起治理职责,尽快恢复秩序,并消除各种负面影响,还社会大众以安全感。
但是困境在于,传统舆情事件,尚能从社会治理等方面找到社会根源并进行治理的完善,从而大大降低爆发的可能性,但是“独狼式”的袭击和报复社会行为,从治理角度看却是一个难题。因为个体出现极端行为的动因是异常复杂的,具有更多的个体的因素,乃至和童年成长环境、个体性格气质、社区环境都有关系,而这些和社会治理并无重要关联。
即便类似报复社会事件,极端个体都会在事前有所酝酿和准备,会有一些蛛丝马迹的暴露,但也是非常难以预防的。比如珠海事件的个体已经有过极端抗争的行为,持刀杀害同学的极端个体也已经从电商购买了几把刀具,但是面对茫茫人海,社会治理如何监测到社会神经末梢,以及危险的细枝末节?如果这种细微迹象都要监测,社会需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和经济代价,以及由此导致的道德代价?社会会不会变成人人自危的社会?很显然,这种目标是很难实现的。
即便有些地方在关注、关心一些现实中的失意者、失败者,但是问题在于,社会学上有个“霍桑效应”,就是被观察的对象会因为感受到额外的关注,而可能开始实施意外的行为。那些被地方额外关注的对象,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甚至感受到恶意和迫害,更可能的风险在于,会在现实中成为地方重点监测对象,从而将其心理推到情绪雷区,反倒将其置于危险之地。
也有人会说,一些极端攻击者在现实中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比如案件审理不公平、受到了领导或者老师的不公正对待,或者其它因素的压迫和干扰,所以才最后愤而报复的。这种解释是非常错误的。每个人从出生到长大成人,这个过程中都会受到各种负面因素的干扰,这本身就是社会环境所决定的,甚至没有这种挑战性的负面因素,人类可能早就灭绝了,毁于毫无压力的熵增。很多今天的大人物在其成功过程中,都遭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挫折和打击。个体能做的就是努力适应,并通过社会渠道去转化这种不利因素。因此,虽然不利的社会因素可以解释极端个体的行动动机,但是不足以成为为其辩解的理由,更不能因此获得社会谅解。
再从欧洲看,其社会条件和福利条件远超世界其它国家地区,但是依然较早地出现了“独狼式”恐怖袭击事件,很多袭击者都是现实中的遵纪守法者、乃至社会精英,这就使得解释恐怖袭击、报复社会的传统理论失去了说服力。或许一个大型的社会,本身就自带非常之多的风险,国家和社会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降低消除风险,并在危机爆发后尽快恢复生活秩序,并通过各种治理手段,保障社会大众的生活安全感。
对于中国社会来说,更好地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提高民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完善社会分配制度,降低社会生活中的不公正、不公平现象,肯定也会降低这种社会风险。
三、情绪爆发性危机事件背后,是中国网民大规模的分裂和分流
热点事件导致了社会撕裂,因为正是在热点爆发的时候,人群开始分裂了。
这就如同一个巨大的篝火晚会,一部分观众情绪兴奋地跳起了热舞,另一部分网民却镇静自若,似乎超然物外。
前者我们可以称为情绪化现象,很容易被当下热点激发出强烈的愤怒情绪,从而采取一些行动,比如留言、跟帖、辩论、对骂,乃至采取极端行为,舆情就这样爆发了。
后者可以称为理性化现象,不太容易受到当下热点的影响,而是客观冷静地分析事件,也不影响他们对于社会的既定判断。热点事件爆发了,只是改变了一时的社会节奏,但是世界不会变,老天不会坍塌。星球上面的人类社会已经经受了无数次的重大事件的考验,但是星球还是一天24小时,社会还是继续发展。
我们希望热点事件爆发的时候,出现更多的冷静理性的人们,但是事与愿违,今天每个热点爆发之后,越来越多的人们,加入了非理性、情绪化的网络狂欢。
在经历过改革开放、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高速发展数十年之后,中国社会在快速分层和分化。尤其在网络上,经过社会网络分析之后,会发现分化更为明显。网民在分为上中下三个阶层、左中右三个派别。他们利益不同,观念不同,认知不同,也导致了每个阶层的舆论不同。他们几乎在每个重大热点和重要议题上都会产生分歧,由此出现争吵,争吵又会导致热点舆情。
中低收入群体变得容易愤怒,他们希望共同富裕,分配公平,这都是合理诉求,只不过需要时间,但是他们希望尽快实现目标,由此变得急躁和愤怒。
越来越多的人们成为情绪和激情的俘虏,导致事件热度越来越高。当然,中国网络舆情的出现,正是因为中国网民的朴素直觉和道德愤怒,才使得一些社会不公现象被关注,通过热点推进到了公共舆论场,从而引起社会关注并推动解决。
但是今天的群体情绪,越来越多的人是寻求一种发泄。失去了具体的目标,而只是针对想象中的目标,发起了语言的攻击和情绪的暴力,常常给对方和所在城市、营商环境等方面,带来重大的伤害。
脱离了具体的目标,而针对抽象的目标,正成为中国当下网络舆情一个显著的特点。
比如袭击外国人,是因为强烈的仇美仇日的情绪激发的、对于想象中的外国人的愤怒,从而在线下采取了攻击行动。他们攻击的对象,是基于对于某个外国群体的想象,是在愤怒的心理上面,勾画出的一个网络画像。那么当他们在现实中看到这种画像标签的时候,就变得抵触,可能展开攻击。此外,一个愤怒的个体,可能因为对于学习、工作中的人或者环境的不满,就开始了发泄,不是针对具体的目标,而是将周边所有人想象成不公的社会环境,展开了极端报复。
中低收入群体对于中高收入群体也变得不满。他们认为资本是导致贫富悬殊的罪魁祸首,而中高收入群体是资本的最大利益既得者,由此需要反哺社会,尤其反哺相对剥夺感强烈的中低收入群体。
中高收入群体则认为中国需要持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是中国继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认为网络的情绪化、非理性现象阻碍了改革开放,是需要批评的现象。
由此导致了网民在分流之后,又出现了群体观念的对立。所以每个热点事件中,总是出现争吵。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无力弥合分歧,为了避免更大的争议,他们只好保持了沉默,从舆论战场悄悄撤离。这种撤离,让出了阵地,留下了空白,产生了后果。
自媒体从中看到了机会,载歌载舞,高歌猛进,开始了对于爱国流量和情绪流量的收割。他们中间出现了无数的网红和意见领袖,几乎每个阶层、每个群体、每个圈层、每个算法,每一种情绪、每一种思潮,都有自己的意见领袖。看看网红“秀才”,在城乡之间的无数中老年妇女那里,收获了无数的点赞和芳心。虽然这种情感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会导向一个充满风险的网络现象,因为“秀才”是在滤镜和人设的共同加持下,是一种镜花水月,归根到底是一种流量的幻像,是精神的鸦片。
这些网红和意见领袖在生产内容的时候,常常如同哺育思想的婴儿,是自己嚼碎了知识和观点,然后撒食给粉丝,甚至口对口地喂食,不光营养的高低依赖于生产者的认知水平,生产者也顺便将自己的病毒和细菌,也一起投喂给了广大的粉丝和追随者。
所以我们会发现,今天网络领域的观念思潮如此复杂而泛滥。无数认知水平不高的网红和意见领袖,在培育一大批粉丝和跟随者,他们囿于自己小群体的小气候和小舆论,大脑被禁锢于似于宗教崇拜的氛围中,头顶出现了玻璃天花板,认知能力被锁死。再加上社交软件的圈层化和算法机制的信息反复推送,信息的一层层的沉淀,化为他们的认知和价值观,并指导他们的社会行动。他们已经陷入人生茧房,不可自拔,并日渐沦落。
在今天,什么阶层的人,收到什么阶层的信息,正在成为一个现实。信息作为和水、空气一样的人生必需品,从未如此重要,但是信息的质量,也从未如此具有战略价值和人生价值。通过向一个群体反复投放被精心设计的信息,就可以操纵他们的认知,从而影响他们的行动。俄乌冲突已经过去三年,但是其中很多的真相,已经永沉大海,因为分裂的群体,收到了不同的信息,立场决定了真相。以前所说的“后真相时代”,就是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
由此出现了极端的民族主义、反智主义现象。历经数十年的网络化运动,全世界都出现了一个现象,那就是“井底之蛙”们越来越坚信,天空就是井口那么大。如果你反驳他们的观点,井口就会变成炮口,你就会成为他们阶层舆论的牺牲品。
反观那些精英阶层,他们会收到优质的高质量的信息,由此确保了人生持续前进。
由此形成的社会悖论是,中高收入群体愈是进步,社会愈是撕裂。因为更多的人,在受到情绪化、非理性的影响,收到了无数低质量的信息,遭受低认知的无形奴役,成为低质量信息的牺牲品,从而成为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他们的认知观念,和中高收入群体再也难以产生共鸣,公约数常常仅存于美好的舆论想象中。社会群体,一部分在向上提升,一部分在向下沉沦,而人工智能技术,正在大规模地消灭中层、消灭中产岗位,中产趋向于弱化。向上向下,更为常见,社会由此分裂。
网络系统和人工智能,正在成为人类社会真正的上帝,通过分发和分配不同质量的信息,从而实现对于人类社会的分层管理。
问题还在于,主流社会和主流媒体洞察于心,却无力改变,一旦采取行动,就会遭受来自中低收入群体的痛击,由此媒体融合出现掉粉现象。他们被迫保持沉默。这种沉默是一种失职,导致了网络舆论的沉沦。
四、中国网络危机的背后,是全球网络空间情绪的历史性转向
主流社会应该持续发出理性的、建设性的声音,防止社会受到网络负面舆论的持续拖累。
但是如果因为今天的网络舆论现象,而指责网民,却又让人深感无力。这正如巨大的回旋镖,当我们甩出去打击对方的时候,不知不觉中,回旋镖就可能击中我们自己。因为在对方坚定的信仰里,我们也是错误的一方,是需要他们努力救赎的对象。我们的说理,在对方看来就是放毒和攻击。
就是说,如此之复杂的网络舆情热点的背后,是网络出现了左中右的观点冲突,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只能通过争论和攻击来解决问题。
但是这种网络现象,不仅是我们社会所独有,而是一个全球现象。
我在前面《药王谷事件背后》一文中,已经就此进行了论述。在这两天药王谷涉及的“神医”侯元祥被判刑的时候,此文还是值得读一读的。在文中,我就此提出如下看法:
“网络愤怒情绪和不信任心理的蔓延,已经是个全球现象。各个国家和社会的网络空间,都充斥着左和右的冲突。它的背后是全球化走到了一个新阶段,同时,发展的不平衡和贫富的差距,导致了愤怒和抗争。美国特朗普代表的极右翼势力的兴起,一些国家民粹主义领袖竞选成功,都是这种社会变革导致的结果。”
“中国网民群体近年来“左转”倾向明显,也可以从中找到解释。大国之间的竞争,又加剧了各国内部和网络上的这种冲突,民族主义情绪加重。网络空间,成为巨大的连通器,网络再无净土。”
各个国家内部的愤怒不满情绪,又会对于关联国家、全球化产生压力。正如美国“锈带”蔓延和中产阶层因为失去工作不满,正如美国候任副总统万斯写作的《乡下人的悲歌》描述的那样,会影响中国的出口,又加剧了中国的就业压力,导致社会情绪的紧张,网络舆情由此爆发频繁,等等。
国内网民的“左”,和西方的“右”,在很多方面其实是一个方向,那就是社会群体和文化心理变得更加保守,人们会回头看,向传统价值观和传统文化历史寻找药方,寻找出路。由此西方出现了显著的排外现象,移民趋势受到阻击,民族主义敌意强烈,开放大门慢慢收缩。中国网络近年来更多出现的革命叙事,对于资本看法的逆转,对于贫富悬殊的不满,也可以从这里找到根源。
站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节点上,从更高的站位,从全球化的视野,能够更好地找到现实问题的根源和答案。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很难指望网络形势会在短时间内改善。这是大环境决定的。但是我们每个人,却可以有意识地做好自我管理。情绪化会带来最坏的后果,与其这样,不如注意调整情绪,认识到今天很多困难,也是个全球化的现象,根源并不一定是在我们这里。
振作起来,努力学习和工作,充实大脑,赚钱养家,这可能是个朴素无华却是最实用的一句话了。值此新年,以此作为新年寄语,我们一起共勉!
燕志华 博士(yandaxia66)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舆情管理顾问
往期精选:
社会“犬儒主义”,决定了王某某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于罐车煤油食用油混用事件的几个观点
极端言论为何频发?源于网络治理导致的“意外后果”
关于近日国企舆情的一个重要教训
草根郭有才爆红背后:算法在重构中国社会
耶伦老太斜挎着包就下了飞机!难破的美国“阳谋”
央视意外引爆的这个舆情,或将产生三个后果
短短时间,两场大型网络闹剧就偃旗息鼓了
空洞无物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为何刷屏?
对圣诞节的舆情分析和三点建议
农夫山泉危机:大众传播的成功导致了“双刃剑”效应
马云的动向和社会风险研判
如何评价“阿里献血事件”的媒体通报?
周口特聘教授楼顶抛撒公开信事件:消失的真相!
如何看待眼下的各种社会“退守现象”?
如何看待河南村民抢东西:“两个河南”现象
对于近日两起新闻事件的舆情分析
最近两起事件的发声通报都严重不合格
解读“北极鲶鱼”的舆情通报:一份打70分的结果
南阳迷笛音乐节“失窃”舆情的分析和应对建议
西安交大“不便透露”背后的舆情风险
如何看待刀郎《罗刹海市》和中国当下的社会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