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有味读书
纵观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一一为您讲述。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历史大学堂  ·  1、AA制聚餐,选择性地参与。 2、与人聊天 ... ·  19 小时前  
上下五千年故事  ·  口腔的清道夫,牙齿的保护神——中药牙粉,改善 ... ·  2 天前  
历史地理研究资讯  ·  会议资讯 | 第三届中国边疆学博士生论坛征稿启事 ·  3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这套书必入!用穿越故事带孩子亲历7朝! ·  3 天前  
夏天的陈小舒  ·  这套书必入!用穿越故事带孩子亲历7朝!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有味读书

“天下第一家族”:繁衍4000万人,后裔遍及海内外,影响世界

有味读书  · 公众号  · 历史  · 2017-06-25 18:03

正文

全球通史

「全面展现全球历史文化风貌,趣味解读世界史。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从上古神话到当今各国八卦,我们为您一一讲述」


作者: 朗博 来源:世界华人周刊(微信号: wcweekly)



虽然陈氏家族各支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首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这是一个中华历史上最大最传奇的的家族。


唐宋时期出了3名宰相、18位朝官、29位京官、58位进士,当时号称天下第一家。


这个家族繁衍不息,其后代深深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局势。


如,共产党领导人 陈独秀、陈潭秋、陈毅、陈云、陈赓、陈昌浩、陈再道、陈锡联、陈丕显 等;


国民政府高官和将领 陈果夫、陈立夫、陈诚、陈布雷 等,学者 陈寅恪



这个家族就是江州义门陈。


安家


公元832年,唐朝社会已开始走向没落。


在江州(今江西德安),雄奇险峻的庐山南麓,清波碧浪的鄱阳湖畔,来了一个身穿便服的官员,他可不是考察民情,而是要选居住之地,见这里山清水秀,闭塞宁静,并决定安家于此。


这个官员叫陈旺,是个有故事的人。他是南朝陈国岳阳王陈叔慎玄孙。



陈叔慎就是那个“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亡国之君陈叔宝的弟弟。亡国以后,他就随着哥哥被迁到长安。他的子孙倒也争气,考上了进士,世代为官了。陈旺此时任江州牧,因官置产,率全家四代人迁居江州。


陈氏后人深感亡国家破之痛,明白一个家族繁衍不息的动力,就是良好的家风传承。


“忠孝节义为本、耕读奉公传家”,从此,义门陈氏族生生不息,繁衍壮大,创造了十五代同堂、历时332年聚族而居的历史。


义门陈村发源宅居图


家风


到宋朝,陈氏家族天下闻名,其中“一犬不至,百犬不食”的故事广为传颂。



宋太宗听说陈家“其人尚义,犬亦效尤”,便亲临义门,只见陈氏养犬百只,同食一槽,共眠一牢,每到吃饭之时,一犬不到,则余犬不食。


太宗便命人做100个米馍,放在地上,唤犬来食。99只犬静立米馍之前,无一动嘴。一犬口含馍,送给堂上一个的老犬后,转身回来,轻吠一声,众犬才开始食。


皇帝赞叹不已,御笔旌赐“忠孝世家”,封陈氏为“天下第一家”,并亲书一联:“一犬未至百犬不食,牢中异类皆效义;一吠突起百吠齐怒,寨内同声共护门”。



《中国姓氏通书》将此誉为:义门陈氏天下奇,百犬同槽奇中奇。1996年,“一犬不至,百犬不食”被录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到北宋仁宗时,陈氏家族人口达到3978人,这么多人是怎么和谐生活在一起的呢?


来看看陈氏家族的日常。


每当晨曦出现,酉鸡啼鸣,陈家族人开始一天的生活。


穿衣洗漱之后,鼓声传来,人们就来到公共食堂吃早饭。


吃罢早餐,孩童到书院学习,成人男子到庄园劳作,妇女们拾掇家务、准备午饭,老人们在“寿安堂”(养老院)颐养天年,各行其事,有条不紊。


“寿安堂”,为我国最早的养老院


中午,午饭的鼓声传来,族人又聚在一起同炊共饮。吃罢继续劳作,直到晚饭之时。


晚饭吃罢,族人们或去“御书楼”(图书馆)看书,或去秋千院、嬉戏亭轻松消遣,陈氏家园里有繁华的街坊市井、茶楼酒肆,供族人免费消费。到了夜晚,便各自回屋休息就寝。


族人不必为抚养教育孩子和赡养老人而操心,整个家族内部有育婴室、托儿所和书院、养老院等,孩子和老人有专人抚养照顾。



陈氏家风甚严,虽生活富足,但不能娶妾养俾,不能置畜仆隶,不允许生活奢华,人无贵贱、共同劳作,家族成员没有私人财产,经济平等,物质统一分配,出门开支婚丧嫁娶全由家族负责。如果有人犯错,家族内部有刑杖厅。家族内部有医馆、寺庙。俨然如一个独立的王国。


在这样的环境下,陈氏家族的人自律勤勉,知书达理,几无私念,和睦友善。


“义门陈”演绎了一个真实的桃花源仙境,构建了中国古代的“乌托邦”式的理想主义社会。


但是,这样的一个大家庭让皇帝坐不住了,让包拯担忧了。



分家


在今天人看起来,这样的生活似乎有点压制个人的自由和个性,但是对于整个家族发展大有益处。


此时,陈氏家族富甲一方,拥有庄田、园林三百多处,遍布江州大地,甚至超越省界。


更令朝廷担心的是,陈氏家族单列“学田二十顷”作为教育经费,创办了“东佳书屋”、“东佳书院”两所学校。


“东佳书院”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所私立大学,免费让自己的子弟上学。后来,随着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开始招收外姓子弟,史称“延四方学者,伏腊皆资焉!江南名士皆肄业于其家”,在北宋的文化影响甚巨。


义门陈东佳书院全图


陈氏家族的子弟,仅在北宋咸平4年(公元1001年),通过科举考试在朝为官的达到430人。名宦仕子更是慕名而来,趋之若鹜。


当时的名臣包拯包青天,不禁担忧起来,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陈氏家族岂不要和朝廷分庭抗礼了。


于是他与丞相文彦博,商量了一个“妙法”。


他们几次宋仁宗进谏说,义门陈的孝义感人,应传播到大江南北去,作为典范,教化民风。


由此演绎了人类历史上最大家庭最悲壮、最恢宏的大迁徒,义门陈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下旨分家析产的大家族。


义门陈奉旨分庄


公元1062 年,仁宗皇帝下诏劝其分家,派官员监护,分析义门陈氏。


分家这天,陈氏族人痛哭流涕,据说,他们把一口大锅摔成291片,以锅片为阄,决定去向。


碎锅分析之后,陈氏分为了291支,星罗棋布于全国七十余州郡,主要在今天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河南、山东、四川、广东、广西等省。


虽然陈氏家族各支遍布全国各地,但是始终不忘根本,在门首都挂有“义门陈氏”或“江州义门”匾额,故有“天下陈氏出义门”之说。



分支


分家的陈氏后人,牢记家风,在各地不断的壮大发展。


迁徙入川的陈姓人尤为活跃,使陈姓成为当时四川第一大姓。


早在分家之前,陈省华家族入川,来到今天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的阆中。


陈省华进士出身,后来被追封一品宰相级别的秦国公,大儿子陈尧叟、三儿子陈尧咨都是状元,二儿子陈尧佐也是进士出身,父子4人都是进士,所以被称为“一门四进士”“一门三宰相”。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